•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上、下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上、下卷)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4.91 7.0折 249 全新

库存16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成纪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6475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49元

货号1203283547

上书时间2024-06-11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       卷

导    论   1
一 、先秦两汉:中 国艺术的前历史     1
二 、现代艺术观念与中 国艺术观念史写作   5
三 、 中 国艺术观念史的起点和奠基问题   8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今、雅俗之争    10
五 、春秋战国时期对艺术的肯定和否定   13
六 、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上)    17
七 、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 中)   20
八 、汉代艺术及艺术观念综论(下)   23
九 、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研究法  25
十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特性及文献辨析  30

第一章   远古夏商:中国艺术观念的浮现   34
第一节    中国艺术观念之萌芽      35
一 、艺术的起源问题  35
二 、人工制品与艺术作品  36
三 、远古器具与艺术观念  38
四 、远古艺术的观念性特征  41
第二节    中国艺术观念之初型     46
一 、文字史与艺术观念史  46
二 、 甲骨文中的艺术概念  48
三 、 甲骨文中的艺术评鉴  52
四 、殷商时期的艺术观念  57

第二章    西周:中国艺术观念的奠基    64
第一节   “心”的发现与“诗言志”  65
一 、殷周之际人神关系的变化  65
二 、“心”的发现    66
三 、“诗言志”的提出    68
第二节   西周典礼艺术的物体系     69
一 、诗、礼、乐之关系  69
二 、从身体到服装、佩饰   71
三 、上手之器:青铜器   74
四 、建筑与城市  76
五 、意义物与人工物  79
六 、表意体系的复原与拓展  81
第三节   西周音乐艺术与音乐观念      83
一 、西周用乐状况  83
二 、诗、乐、舞之关系  86
三 、释“百兽率舞”   88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艺术与政治     90
一 、西周政治的情感特性  90
二 、诗与政治  91
三 、礼与政治  93
四 、乐与政治  96

第三章   春秋用诗及诗用观   98
第一节   春秋用诗状况及价值定位     99
一 、春秋用诗状况  99
二 、诗教与雅言    100
三 、诗的价值定位    102
四 、诗与乐的分离    104
第二节   春秋用诗原则    107
一 、“诗之志”与“诗之言”  107
二 、“诗以合意”与“以诗证事”  109
三 、“诗以合礼”与诗的等级制   111
四 、“赋诗断章,余取所求”   114
第三节   诗的文场与审美标准的建立    117
一 、诗的准入制    117
二 、诗的情感取向    118
三 、诗的文场    119
四 、诗的错位式理解    120
五 、贵族“私语”体系的形成   121

第四章   春秋音乐及音乐观   123
第一节   音乐艺术的独立    123
一 、音乐与音乐家    123
二 、音乐价值的二重性    125
第二节   音乐的神性问题    126
一 、“乐与神通”及理论根据   126
二 、音乐中的 自然感应    128
三 、音乐中的生死预言    131
第三节   春秋音乐的古今之争    133
一 、古乐的边界    133
二 、新旧乐之比较    134
三 、新乐的界定    136
四 、对新乐的批评    139
五 、历史特性及后续影响    141
第四节    审美批评之诞生    142
一 、季札观乐    142
二 、 审美评价诸层次    144
三 、政治批评与审美批评之辨    146
四 、音乐认知模式与审美批评    149

第五章   春秋建筑及建筑观念     152
第一节   春秋建筑的价值取向    152
一 、建筑的审美取向    152
二 、建筑中的理性与欲望    154
第二节   周礼对建筑制式的规定    155
一 、建筑作为礼制观念的物态形式    155
二 、建筑制式与尊卑等级制    158
三 、建筑装饰与艺术等级制    159
第三节   春秋建筑的礼制原则    163
一 、相关史料集录    163
二 、对权臣大夫的批评    164
三 、批评的尺度与向度    165
四 、礼制批评的有效空间    167
第四节   春秋建筑的俭奢原则    168
一 、春秋时期的诸侯建筑    168
二 、相关文献集录    168
三 、 尚俭的批评观念    170
四 、礼制与俭奢之关系    172
第五节    审美观念的浮现    174
一 、建筑中审美的位置    174
二 、“美”的语义拓展   176

第六章    老子与孔子   178
第一节   艺术的形而上学    178
一 、老子的道论与艺论    179
二 、老子的气论与艺论    181
三 、老子的象论与艺论    182
四 、艺与真    185
第二节   艺术的经验论    186
一 、孔子与早期艺术史    187
二 、孔子时代的“艺术”  190
三 、孔子对艺术的分类    191
四 、孔子的艺术价值观    194
五 、孔子的艺术批评    198
六 、孔子删诗与理性启蒙   200
七 、孔子在中国艺术目前的地位   201

第七章    战国时期艺术观念的发展    203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艺术末世论   204
一 、退化的历史观与艺术史观   204
二 、诗的衰亡与诗、史之变  206
三 、艺术的重新定义   208
第二节    战国音乐的世俗走向   209
一 、音乐的化   209
二 、音乐的民间化   210
三 、音乐的地域化   211
四 、音乐的多元化   212
五 、雅乐之遗存   213
第三节   造型艺术:青铜器与绘画  215
一 、战国青铜器的世俗化   215
二 、战国绘画及其艺术取向   217
三 、新型艺术主体之诞生   219
第四节   造型艺术:宫殿与墓葬  220
一 、战国宫殿建筑及欲望表达   220
二 、战国墓葬建筑及欲望表达   222
三 、秦皇陵与秦皇城   225
四 、两界混成的营造体系   227

第八章    战国诸子对艺术的否定    229
第一节   道家的自然原则   229
一 、道家艺术否定论的哲学基础   229
二 、对音乐和典礼艺术的否定   231
三 、对儒家艺术史叙事模式的批判   233
四 、对儒家礼乐观念的批判   234
五 、如何看待庄子的“反艺术” 236
第二节    墨家的经济实利原则   236
一 、 墨家艺术否定论的理论基础   236
二 、对美的批判   237
三 、对艺术的批判   239
四 、对儒家礼乐观念的批判   242
五 、对儒家艺术史观的批判   245
六 、如何看待墨家的“反艺术” 247
第三节   法家的政治集权原则   248
一 、法家艺术否定论的历史和地缘背景   248
二 、商鞅之反艺术   249
三 、韩非子的法哲学   251
四 、韩非子法哲学与艺术的对立   253
五 、韩非子法制观与艺术的对立   255
六 、道、法艺术否定论之比较  256
七 、对儒家艺术史观的批判   257
八 、如何看待法家的“反艺术” 258

第九章    战国诸子对艺术的肯定    261
第一节  《乐记》  261
一 、与西周、孔子音乐观的比较  261
二、《 乐记》的音乐哲学  263
三、《 乐记》对音乐的认知  266
四、《 乐记》论音乐的接受  272
第二节   孟子   274
一 、孟子对儒家音乐观的发展   274
二 、孟子乐论的人性论基础   277
三 、孟子的音乐政治学   279
第三节   荀子   280
一 、荀子的艺术整体观   281
二 、荀子的“礼养”论  283
三 、荀子的艺术阶梯观念   284
四 、为欲望性艺术辩护   286
五 、荀子论伦理性艺术   289
六 、艺术的人性论根据   291
七 、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293

第十章 《 吕氏春秋》的理论融创  297
第一节  《吕氏春秋》与诸子之学  298
一、《 吕氏春秋》的哲学贡献  298
二、《 吕氏春秋》对音乐理论的贡献  300
第二节   音乐与自然之关系    301
一 、音乐的 自然本源   301
二 、音乐在 自然中的位置   302
第三节   音乐与心灵之关系    304
一 、音乐的心灵依据   304
二 、音乐中的 自然与心灵   305
第四节   音乐与空间之关系    306
一 、音乐的空间配置与音乐地理学   306
二 、 四方之音的史源学根据   309
第五节   音乐与时间之关系    309
一 、音乐的四季配置与时间的音乐化   309
二 、音乐史及音乐史观   310
第六节   音乐创作的“适音”原则   312
一、《 吕氏春秋》论“适音”  312
二 、对侈乐的批判   313
第七节   音乐鉴赏的“知音”原则   314
一、《 吕氏春秋》论“知音”  314
二 、士人音乐的先声   316

第十一章    先秦工艺体系与制度    319
第一节    中国早期工艺体系的生成    320
一 、天工与人工   320
二 、工艺的分类法   323
三 、先秦工艺体系(上)   324
四 、先秦工艺体系(下)   327
第二节    释“百工”  330
一 、“百工”初义  330
二 、工匠与工官   333
三 、百工地位之递变   335
四 、可能的匠作制度(上)   337
五 、可能的匠作制度(下)   340

第十二章   释器具  345
第一节   石与玉    346
一 、 中 国石器审美之诞生   346
二 、 中 国玉器审美之诞生   350
三 、玉的表意体系   354
第二节    陶器    361
一 、农耕文明与陶器的生成   361
二 、史前陶器的器具史意义   363
三 、史前陶器的东与西   366
四 、工艺连续体与审美之网的形成   369
第三节   青铜器    373
一 、 中 国工艺目前的陶铜之变   373
二 、作为青铜共同体的天下国家   378
三 、青铜纹饰与图像政治   381
四 、饕餮之眼与图像神学   384

第十三章    先秦工艺哲学  388
第一节    中国早期器具的哲学发生    388
一 、世界的人工图像   388
二、《 周易》的器具哲学  390
三、《 周易》器具哲学的历史印证  392
四 、卦象对器具的构建   394
第二节   道论与器论    398
一 、道论的生成   398
二 、老子的道与器   399
三 、老庄道器观念的内在矛盾   402
四 、一种理想主义的器具   404
第三节   器具与宇宙   406
一 、基于道论的宇宙论   406
二 、器具与天地四方   408
三 、器具与时间   411
第四节   道与技   415
一 、先秦技术哲学的进展   415
二 、 墨家的技术哲学   416
三 、道家的技术哲学   420
四 、先秦时期的“巨匠”观念  424

下       卷

第十四章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音乐哲学    429
第一节    释“乐” 430
一 、诗、乐、舞一体观   430
二 、“乐(yuè)”与“乐(lè)”  433
三 、音乐哲学的生成(上)  438
四 、音乐哲学的生成(下)  444
第二节   汉代音乐哲学   446
一 、 思想史背景   446
二 、风与声   451
三 、音律(上)  456
四 、音律(下)  462
五 、京房六十律   468

第十五章    汉代音乐观念  474
第一节   汉代音乐与政治   474
一 、音乐向政治的生成   474
二 、音乐与人间事务   479
第二节   西汉乐制:观念与实践  486
一 、高帝时代   486
二 、文帝时代   489
三 、武帝时代   492
四 、王莽时代   499
第三节   东汉乐制:观念与实践  504
一 、概况   504
二 、乐律   505
三 、乐论   507
四 、大予乐   509
五 、黄门乐   513
第四节   汉代乐风   517
一 、楚声   517
二 、 悲丽   521
三 、琴(上)  526
四 、琴(下)  531

第十六章    汉代的图像世界  541
第一节   哲学图像   542
一 、道体与道图   542
二 、汉代黄老与儒家哲学的图像化   543
三 、汉代哲学的宇宙图像   547
第二节   神学图像   548
一 、神迹与神域   548
二 、汉代谶讳与图谶   550
三 、汉代符瑞、图谶小史  552
四 、汉代的神仙世界   558
第三节   地理图像   560
一 、地理认知与地理想象   560
二 、汉代的天下地理体系   561
三 、汉代的地图(上)  564
四 、汉代的地图(下)  568
第四节    大一统美术之诞生   570
一 、汉代的宇宙图像与美术图像   570
二 、汉代的地图与山水艺术   574

第十七章    汉代书画观念  579
第一节   汉代绘画观念   580
一 、 图与画   580
二 、 肖像画与人物画(上)  587
三 、 肖像画与人物画( 中)  590
四 、 肖像画与人物画(下)  594
五 、汉代绘画制度   597
六 、汉代画工与画家   600
七 、汉代绘画原则   602
八 、对于绘画技术的讨论   606
第二节   汉代书法观念    611
一 、“书”辨  611
二 、汉代书制   617
三 、汉代书论   622
第三节   “书画一体”问题   630
一 、释“书画一体”  630
二 、“书画一体”的史源学根据  632
三 、“书画一体”的艺术表达  634
四 、 总结与拓展   639

第十八章    西汉建筑及建筑观念的发展    644
第一节   西汉前期(高帝—景帝)   644
一 、汉初建筑的威势与尊贵原则   644
二 、 贾谊论建筑与权力之关系   648
三 、汉初政治哲学与建筑实践的矛盾   651
四 、汉初建筑的奢华原则   652
第二节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  654
一 、武帝时期的帝王建筑体系   654
二 、武帝时期大兴土木的原因   659
三 、文学想象、神仙信仰对建筑的影响  662
四 、武帝的帝王生涯与建筑之变   664
五 、士人的态度   667
六 、辞赋家的态度   669
七 、 司马相如的建筑观念体系   672
八 、 昭、宣时期的艺术观念  676
第三节   西汉晚期(元帝—平帝)  678
一 、对宫殿苑囿的全面清理   678
二 、西汉晚期的丧葬建筑   683
三 、贡禹关于丧葬建筑的奏议   685
四 、元帝时期的毁庙争论及实践   687
五 、元帝之后的宗庙存废之争   690

第十九章   新莽时期的建筑及建筑观念    692
第一节   西汉末年的政治与建筑   692
一 、儒家化潮流与王莽的崛起   692
二 、成、哀时期建筑的过渡性特征  694
第二节    王莽的建筑政治学   697
一 、 明堂:王莽新政的奠基礼  697
二 、九庙:重建家族史  701
三 、 明 堂、九庙的深层价值取向  704
四 、从城市到国家:建筑礼仪空间的拓展  705
第三节    王莽的建筑语言学   708
一 、王莽的建筑语言学实践   708
二 、语言对建筑属性的重建   710
三 、语言乌托邦与城市幻景   712

第二十章    西汉两都之争与城市观念的进展   714
第一节    洛阳在中国城市史中的位置   715
一 、天下之中的地理定位   715
二 、王朝正统的政治定位   717
三 、儒家的礼制之城   717
四 、贯通人神两界的帝乡   719
五 、周秦之际的洛阳   719
第二节   西汉前期的帝都争论   721
一 、娄敬的地理优势论   721
二 、汉初建都争论的价值分析   723
三 、 贾谊的城市伦理学   724
第三节   武帝时期作为欲望都市的长安   726
一 、 司马相如的长安意象   726
二 、作为欲望之都的长安   727
第四节   元帝时期的灾异论与迁都主张   729
一 、元帝时代政治的全面儒学化   730
二 、翼奉的阴 阳灾异论与迁都主张   730
三 、翼奉论洛阳作为帝都的优势   733
四 、元帝对翼奉的回应   734
第五节   新莽时期的迁都计划   735

第二十一章    东汉两都之争与城市观念的进展   738
第一节   东汉初期的洛阳与长安   738
一 、东汉初帝定都洛阳的原因   738
二 、东汉初帝对洛阳城的重建   740
三 、东汉前期旧都长安的存废   742
四 、杜笃为长安城辩护   745
第二节   班固对两都的比较   747
一 、基于城市历史的比较   748
二 、基于城市景观的比较   749
第三节   班固对洛阳的哲学辩护   751
一 、基于“汉德”的地理优势论  751
二 、基于“汉德”的人文优势论  752
三 、基于“王者无外”的天城观念  754
四 、洛阳帝都地位的强化   756
第四节   两都之争的终结   757
一 、东汉建城实践对文人论争的消解   757
二、《 两都赋》、《二京赋》之比较  758
三、《 二京赋》对帝都论争价值的消解  759
四 、董卓时代向长安的回迁   762
第五节    总结与拓展   764

结    语   770
一 、美和艺术与中 国早期制度文明   771
二 、礼乐的边界与中 国早期艺术的边界   773
三 、美和艺术之于传统中国的价值   775
四 、 中 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 国历史本身   777
五 、历史家的个人立场与学术立场   780

插图出处  783
参考文献  791
人名索引  802
后    记   810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以来的艺术观念史讨论得比较充分,但对于魏晋之前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反思却挖掘得不够。所以,作者选取先秦两汉的艺术观念史作为研究主题,是独具学术眼光的,为中国艺术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理出了一条线索。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范围而言,作者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在艺术类型上,除了传统的“美的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外,中国早期诗歌可以入乐、典礼仪式具有艺术意味、工艺制作具有哲学关怀、城市布局具有象征性,也被作者纳入艺术观念史的考察范围。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历史特性而言,作者强调中国早期艺术观念的进展,整体体现出渐进的特征,它是历史背景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的产物。此外,作者对西周及两汉在中国艺术观念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