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粤港澳大湾区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8.89 6.6折 59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化腾 等 著;王晓冰,谈天 主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9517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1201727596

上书时间2024-05-23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化腾,腾讯公司创始人,董事会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先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在短短20年的时问里,他所领导的腾讯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优选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腾讯公司的微信、QQ等社交产品活跃用户数超过10亿,微信红包、微信支付、共享单车等互联网应用,网络文学、音乐、游戏动漫等数字文化产品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马化腾先生也是国家“互联网+”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带领腾讯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实践。
王晓冰,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
谈天,腾讯不错政策总监。

目录
序言 抓住数字中国机遇,打造数字湾区
第一篇 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战略
第1章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议案
《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重量科技湾区的建议》(2017年)
《关于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率先突破的建议》(2018年)
第2章 粤港澳大湾区“煲汤”论
第3章 粤港澳大湾区:起点、痛点与奇点
第4章 沧海桑田中的粤港澳大湾区
第5章 建设不一样的重量湾区
旧金山湾区委员会是如何运作的
第二篇 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
第6章 打好粤港澳大湾区的“这副好牌”
第7章 粤港澳大湾区与新经济
新经济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适应中速平台上的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应迈向“两地一机制”
在不同制度平面之间架构一个涵洞
拆掉粤港澳大湾区的“个税墙”
金融科技――湾区建设的突破口
第8章 粤港澳大湾区与港澳的关系
从概念到现实:粤港澳大湾区一年来的进展与突破方向
打造世界的“新硅谷”
概念大湾区
粤港澳青年对大湾区未来的看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人才发动机”
第9章 粤港澳大湾区与法治
粤港合作发展的秩序变迁:从经济整合到法治驱动
运用法治思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第10章 粤港澳大湾区与创新
把创新基因植入粤港澳大湾区
湾区经济释放创客精神
重视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互联网基因
在大湾区建设中寻求创新之“念”
第三篇 大湾区建设路线图探究
第11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路径选择
第12章 大湾区应走腾讯的市场创新之路
第13章 粤港澳大湾区的集聚和融合
第14章 智能时代的大湾区“升维路线图”
第15章 从智力资本富集区到智力资本跨界融合区的关键一跃
第16章 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
第17章 在大湾区复制“大疆式成功”
第18章 让大湾区成为“学习型区域”
第19章 大湾区需要更多的“顺丰”
第20章 规划大湾区路线图
附录 打造重量科技创新湾区
致谢

内容摘要
在新经济形势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既有自身优势又有国家战略支持的粤港澳大湾区成长为对标硅谷的经济新区,同时也是中国进行多体制融合创新的试验田和新的重量经济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革命开启中国湾区时代(精)》由及粤港澳大湾区行动计划的主要倡导者马化腾等创作,从经济、政治、法治、创新等多个角度,结合优选各大湾区的发展经验和趋势,阐释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宏大构想,并明确提出了中国湾区的未来发展路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蓝图,即建设成为一个引流优选创新潮流的重量大湾区。

精彩内容
序言 抓住数字中国机遇,打造数字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受益者,这是我的观察和感受。1984 年是改革开放的第5 个年头,我13 岁,跟随父母来到深圳读初二,现在已在大湾区学习、工作、生活了30 多年。当年的深圳,只有罗湖区比较繁华,到了福田就都是乡村和田地。我们家附近的国贸大厦一天天拔高,成就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到南山、蛇口,感觉就像到另一个城市旅行,蛇口工业区立起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招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年后的1994年,我大学毕业了,在一家通信公司工作。当时,深圳的创业氛围已经非常浓厚,产业上也慢慢闯出一条路来。从最开始香港和深圳“前店后厂”的模式,逐渐升级到“贸工技”。不少公司利用香港作为大湾区对外窗口、深圳作为大湾区对内桥梁的优势,先做贸易代理,从香港进口电脑、交换机等科技产品到内地进行代理销售,再设厂接单生产,之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深圳的信息通信产业自此有了一定基础。同一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先生提出建设“深港湾区”,第一次把粤港澳地区放在与旧金山湾区对标的位置上。1998年,深圳信息通信行业突飞猛进,受到这种创新创业氛围的感召,我和5个同学及朋友一起创立了腾讯。“小企鹅”从零开始,到现在已经20 年了。在这20 年里,我们和粤港澳大湾区同呼吸、共发展,从5 个人的小团队壮大到现在拥有4 万多名员工的企业。特别是2004 年我们选择在大湾区的全球金融中心——香港上市,充分享受到湾区经济的红利,现在市值已突破5000亿美元,成为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企业代表之一。回过头去看,深圳的发展和腾讯的发展分别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和“大行业”,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这个大趋势之下埋头做事,做好产品,终有所成。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务实和开放,也为我们迅速消化吸收全球的优选理念与信息,进而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打下了基础。这几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中国人自己的硅谷,越来越成为各方的共识。粤港澳大湾区在我国的国家政策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2017 年7 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成长于大湾区、受益于大湾区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我们也看到了粤港澳打造“科技湾区”,追赶甚至超越旧金山湾区的优厚条件和环境。为此,我连续两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交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相关建议,从呼吁建设“科技湾区”到推动决策共商、产业共建、文化共生、机遇共享,希望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在创新产业、市场贸易、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大湾区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从民间、市场的角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2017年6月20日,我们在香港与合作伙伴共同举办了主题为“共建中国的重量湾区”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邀请了三地政界、商界、学界以及国内外的专家,一起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出谋划策。当年8月我们又举办了首届“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营”,邀请粤港澳三地的中学生到深圳来,走进科技企业,感受互联网的魅力,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信心,不仅出于我作为亲历者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也在于我们看到了一个全面数字化的发展机遇,而粤港澳大湾区是最有机会实现从经济、政务、民生到文化全面数字化的地方。我们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在讨论“互联网+” 或“+互联网”,要让各个行业都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改造升级和创新。这个变革的过程是逐渐发展的,现在正面临这样的时刻:数字化正以指数增长的形态进入我们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它由移动互联网的连接所带动,随着连接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增长的速度非常惊人,带来的创新也在井喷。以最近的新零售为例,我们确实看到很多需求在变化,很多零售店,包括超市,开始使用新技术,用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直接扫码就可以扫出线上店面,直接完成订单。这些零售企业也在从整个供应链和销售物流体系中将线上线下全面拉通,实现真正的一体化。由数字化所带来的创新与融合也在生产制造行业发生,比如一些汽车制造商不满足于只是生产,而是希望向出行服务商发展,这样在新车购买需求不大时还可以直接提供服务。甚至在农业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来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完成消费升级。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次全面的数字化,从经济已扩展到民生、政务等领域,一个数字中国的场景正在打开。在民生方面,例如交通、医疗、教育等,也有大量“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机会。数字化连接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而是呈指数级增长。但这个融合的过程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经济在向信息经济转移,但衡量标准还是旧的,创新所带来的很多变化和福利并不能在传统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中体现。从线上到线下,或者从线下到线上,迁移的过程需要解决很多产品、技术甚至是制度上的难题。中国实体经济要走向数字化舞台,成为真正的主角,必须借助互联网这种工具箱和新型基础设施实现转型升级。公共服务、民生政务等也要通过数字化升级,解决社会痛点,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解决这些痛点问题的过程正是创新产生的过程。我们在与广东省推进“数字广东”的过程中就很有感触。腾讯接收了原广东省信息中心的人员后,进行梳理,顺藤摸瓜探索数字化样板。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探索模式的过程。不仅是广东,我希望粤港澳大湾区也能够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引领全面数字化的过程,跨界创新,打造重量湾区。全面数字化也在酝酿形成新的文化社区。大家会发现,近几年,我们在社会公共管理上的声音和行动都多了起来。从2015年提出“互联网+”,到2016 年推动发展分享经济,再到倡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经济、呼吁打造新时期粤商精神等,以及我们在慈善公益、传统文化活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尝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与社会、与大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从创业初期关注自身的生存,到关注行业生态的打造、合作伙伴的成长,再到关注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我们慢慢发现,这是一个有机联动、共融共生、互相促进的过程,我们有责任也非常乐意参与这个过程。在2016年腾讯成立18周年的时候,我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句话:我们成年了,责任更大了。这种责任一方面是内在的责任,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是外在的责任,即怎样去看待和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一种天然的社会责任。我说过,有些事情别人能做,腾讯不能做;有些钱别人能赚,腾讯不能赚。我想再补充一点:有些事情即使不赚钱,腾讯也需要做;有些事情别人不想做、不能做,就由腾讯来做。随着企业的发展,我们与外部的交集越来越多,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未来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持开放的心态,把开放战略进一步推向全社会,与合作伙伴、社会各界一道,把我们的基础能力贡献出来,为大家提供一个健康、安全、不断创新发展的连接。2018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年份:是改革开放40 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实施的第一年,也是腾讯成立20 周年。我想腾讯身上承载的企业社会责任将越来越大,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可以发挥所长的舞台也将越来越广大。我们将更加注重把企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更加主动地回应社会的期待、大众的关切,努力把腾讯的技术、能力和优势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连接和服务更多的社会人群,提升每个人的生活品质,从孩童到年轻人再到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各种不同群体。大湾区的未来发展还有许多实际工作需要去做,还有许多创新需要尝试和推动,期待我们共同努力。本书凝聚了很多关心大湾区、热爱大湾区的人们的心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我们提供了看待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同角度和方式,在此我要表示诚挚的感谢。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兼首席执行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