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免疫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医学免疫学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0.64 7.7折 66 全新

库存700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雪涛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63191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1201730890

上书时间2024-05-08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雪涛,男,1964年7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评议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基础医学组召集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亚太地区免疫学联盟主席、国际免疫学联盟IUIS委员会委员、国家“863”计划医药生物技术领域专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主编、Cell Mol Immunol共同主编,Annu Rev Immunol、Cell等杂志编委。
从事天然免疫与炎症调控的基础研究、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Science、Nature、NatImmunol、Immunity、Cancer Cell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250余篇。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 Med、Nat Immunol、PNAS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论文被SCI他引10000余次。主编和共同主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培养的12名博士生撰写的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和2015年《自然》导师成就奖。

目录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1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1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2
三、免疫性疾病2
四、免疫学的应用3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3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3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4
三、科学免疫学时期7
第三节免疫学发展的趋势8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0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11
一、骨髓11
二、胸腺12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14
一、淋巴结14
二、脾15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16
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18
第三章抗原20
第一节抗原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基础20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20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抗原特异性20
三、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21
四、半抗原载体效应21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22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22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与结构性质22
二、宿主的特性23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24
第三节抗原的种类24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类24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25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26
四、其他分类26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6
一、超抗原26
二、佐剂27
三、丝裂原27
第四章抗体29
第一节抗体的结构29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29
二、抗体的辅助成分31
三、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31
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32
第二节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32
第三节抗体的功能33
一、抗体V区的功能34
二、抗体C区的功能34
第四节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35
一、IgG35
二、IgM36
三、IgA36
四、IgD37
五、IgE37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37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9
第五章补体系统40
第一节补体的组成与生物学特性40
第二节补体激活途径41
第三节补体激活的调节44
第四节补体的生物学意义46
第五节补体与疾病的关系47
第六章细胞因子49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49
第二节细胞因子的分类51
第三节细胞因子受体52
第四节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54
第五节细胞因子与临床56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59
第一节人白细胞分化抗原59
一、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59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功能60
第二节黏附分子62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62
二、整合素家族62
三、选择素家族63
四、钙黏蛋白家族64
五、黏附分子的功能65
第三节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67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68
第一节MHC结构及其遗传特性68
一、经典的HLAⅠ类及Ⅱ类基因68
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68
三、MHC的遗传特点70
第二节HLA分子71
一、HLA分子的分布71
二、HLA分子的结构及其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1
三、HLA分子的功能72
第三节HLA与临床医学73
一、HLA与器官移植73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73
三、HLA和疾病关联73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74
第九章B淋巴细胞75
第一节B细胞的分化发育75
一、BCR的基因结构及其重排75
二、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77
三、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77
四、B细胞中枢免疫耐受的形成——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阴性选择78
第二节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78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79
二、B细胞共受体79
三、共刺激分子79
四、其他表面分子80
第三节B细胞的分类80
一、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80
二、根据反应特异性分类80
三、根据BCR类型分类81
第四节B细胞的功能81
第十章T淋巴细胞82
第一节T细胞的分化发育82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82
二、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84
第二节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85
一、TCRCD3复合物85
二、CD4和CD886
三、共刺激分子86
四、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87
第三节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88
一、根据所处的活化阶段分类88
二、根据TCR类型分类88
三、根据CD分子分亚群88
四、根据功能特征分亚群89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92
第一节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特性92
一、树突状细胞92
二、单核/巨噬细胞94
三、B细胞94
第二节抗原的加工和提呈95
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95
二、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95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100
第一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00
第二节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101
一、T细胞的活化信号101
二、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途径102
三、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分化103
第三节T细胞的免疫效应和转归103
一、Th和Treg的免疫效应104
二、CTL的免疫效应105
三、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105
四、活化T细胞的转归106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107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107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107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107
三、B细胞的增殖和终末分化109
第二节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112
第三节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113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应答115
第一节固有免疫系统概述115
一、组织屏障及其主要作用115
二、固有免疫细胞种类115
三、固有免疫细胞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及其识别结合的相关配体116
四、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117
第二节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主要作用118
一、经典固有免疫细胞118
二、固有淋巴样细胞121
三、固有淋巴细胞124
第三节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和作用特点126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126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特点126
第十五章黏膜免疫128
第一节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128
一、黏膜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128
二、黏膜组织屏障128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128
四、肠道共生菌群129
第二节黏膜免疫系统的细胞及功能129
一、黏膜上皮组织及其固有免疫功能129
二、黏膜淋巴细胞及适应性免疫130
第三节黏膜免疫耐受的形成133
第四节黏膜相关炎症性疾病133
第十六章免疫耐受134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形成134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134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134
第二节免疫耐受机制136
一、中枢耐受136
二、外周耐受138
第三节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139
一、诱导免疫耐受139
二、打破免疫耐受140
第十七章免疫调节141
第一节免疫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141
一、抗体或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141
二、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141
三、补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142
四、免疫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节142
第二节免疫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44
一、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44
二、Th1、Th2和Th17的免疫调节作用145
三、M2型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45
第三节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作用145
一、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细胞的调节145
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145
三、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147
第十八章超敏反应148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148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148
二、发生机制149
三、遗传与环境因素150
四、临床常见疾病151
五、防治原则151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152
一、发生机制152
二、临床常见疾病153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153
一、发生机制153
二、临床常见疾病155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155
一、诱导Ⅳ型超敏反应的靶抗原155
二、发生机制155
三、临床常见疾病156
四、Ⅳ型超敏反应的皮试检测156
第十九章自身免疫病158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及机制158
一、自身抗原的改变158
二、免疫系统的异常159
三、遗传因素161
四、其他因素162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162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162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163
第三节自身免疫病的分类和基本特征164
一、自身免疫病的分类164
二、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164
第四节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164
一、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164
二、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164
三、重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165
四、其他165
第二十章免疫缺陷病166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66
一、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166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67
三、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167
四、补体缺陷病168
五、已经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病168
六、免疫失调性免疫缺陷病169
七、固有免疫缺陷病169
八、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病169
第二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69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16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70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实验室诊断和治疗原则173
一、实验室诊断173
二、治疗原则173
第二十一章感染免疫175
第一节针对病原体免疫应答的共同特征175
第二节抗胞外菌免疫175
一、抗胞外菌固有免疫175
二、抗胞外菌适应性免疫176
三、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176
第三节抗胞内菌免疫177
一、抗胞内菌的免疫177
二、胞内菌的免疫逃逸机制178
第四节抗病毒免疫179
一、抗病毒免疫180
二、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181
第五节抗寄生虫免疫183
一、抗寄生虫免疫反应183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184
第二十二章肿瘤免疫186
第一节肿瘤抗原186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186
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188
第二节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188
一、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应答特点189
二、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189
第三节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92
一、肿瘤细胞所具有的逃避免疫监视的能力192
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193
三、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193
第四节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防治193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193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194
三、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195
第二十三章移植免疫196
第一节同种异体移植物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196
一、同种异型抗原的类型和特点197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机制198
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类型200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0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2
第三节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202
一、供者的选择202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03
三、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监测203
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203
五、免疫耐受的诱导203
第二十四章免疫学检测技术205
第一节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05
一、抗原抗体反应特点205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05
第二节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206
一、凝集反应206
二、沉淀反应206
三、免疫标记技术207
四、蛋白质芯片技术209
第三节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210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210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测定211
第二十五章免疫学防治215
第一节免疫预防215
一、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215
二、疫苗的种类及其发展215
三、疫苗的应用217
第二节免疫治疗218
一、分子治疗218
二、细胞治疗220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21
推荐阅读223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24

内容摘要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重量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精彩内容
前    言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前沿性和支柱性学科,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体系。医学免疫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以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广泛交叉、渗透,并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从历史的角度看,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人类疾病诊断与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疫苗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有力地控制和抵御了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抗体,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的问世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重大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从当代的角度看,众多医学难题的破解与免疫学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对于免疫系统本身以及免疫应答、免疫耐受物质基础与理论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发现机体免疫功能在人类健康的维护、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未来的角度看,医学免疫学重大挑战性科学问题的不断突破与新型实用免疫学技术的不断涌现,除了带动免疫学学科本身迅猛发展之外,必将为后基因组时代、个体化医疗时代的人类健康服务与疾病救治提供更大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简而言之,基于医学免疫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及其学科本身迅猛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到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类等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在原第6版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根据本科生特点编写一本简明扼要、内容更新,且更加全面的医学免疫学教材是很有必要的。《医学免疫学》第6版教材自2013年出版以来,至今已经使用5年。由于第6版教材针对本科生教学的特点在内容方面作了比较大幅度的精简,写作时力求言简意赅,其在使用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保持基本内容上的延续性,同时考虑到人民卫生出版社已经出版《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教材,为了强化本科生教学的特点,并做好与《医学免疫学》研究生教材的衔接,《医学免疫学》第7版教材力求突出以下特点:①继续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优选性、启发性、适用性)以及“三特定”(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使用对象——本科生,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对于初学者的因材施教,对于医学免疫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结论性基本知识的描述尽量做到深入浅出,让初学者能够循序渐进地系统接受医学免疫学知识;②免疫学理论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某些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尽管免疫学进展很快且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技术,考虑到本科生学时数量的,本书主要介绍经典的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原理,使得教材文字更为精炼流畅,内容更加精简也更易理解。有关免疫学新进展的内容以及免疫学前沿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将在研究生教材中得以体现;③为了使教材内容更具可读性并利于教学,本版教材力求图文并茂,在每章内容后面列出思考题以明确每章内容的重点,辅助教材的出版也为“教与学”提供了系统性支撑;④为了突出体现免疫学理论的系统性,本版教材增加了“感染免疫”以及“黏膜免疫”两章,特别邀请了国内在这两个方面具有学术造诣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撰写;⑤根据章节的特点,对本版教材编委作了调整,使本版教材的编写具有更广泛的权威性、代表性。第7版《医学免疫学》教材的出版,是全体编委通力合作的结果,在此向所有的编委以及编委会秘书表示衷心感谢。医学免疫学进展迅速,编写内容必然存在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衷心希望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本版教材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今后不断完善与提高。曹雪涛2018年5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