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0.08
6.9折
¥
5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美)卜寿珊(Susan Bush)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7699
出版时间2017-09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606625
上书时间2024-09-0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卜寿姗,美国有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她的主要著作还有与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国艺术理论》。
目录
中文版序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章 北宋文人画的定义宋及宋以前的再现观诗画之较第二章 北宋文人的观点苏 轼黄庭坚董 逌米芾和米友仁《宣和画谱》第三章 金和南宋文人对中国南北方的影响传统文人主题赵希鹄第四章 元文人艺术理论赵孟頫汤 垕吴 镇倪 瓒李衎和吴太素第五章 明 艺术史的发端南北宗浙派与吴派第六章 结 论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有名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都曾引用其观点。本书成为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推荐阅读书。
主编推荐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史的推荐阅读书。 美国有名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 推荐。靠前有名学者朱良志和高建平推荐。
精彩内容
第二版序言我感谢香港大学出版社再版这本书。这本书是在我1968年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写就的。在中国艺术理论这一重要领域里,这本书过去一直作为有用的入门书,现在这本书依然能对学生们有所裨益,这让我倍感欣慰。我希望此书能激发人们对这一迷人领域的研究兴趣。按理我应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奇迹般的存在。五十年前,我对13世纪早期金代绘画着迷,并以此作为论文题目,对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著作进行研究,但未能通过论文答辩,我于是开始研究宋代文人艺术和理论,因为这些艺术和理论影响了金代的作者。到第二次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这本书前三章的翻译,同时,我被告知要就这一艺术理论继续写作,并拓展到明代。明代的材料卷帙浩繁,我无所适从,于是选择概述不同的流派,并分析艺术史的开端。我确实认为,最后我已经理清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进程。然而,评审并不太认同论文的这个部分,他们评价说这个部分缺乏诗意。承蒙恩惠,他们告知准备授予我学位,见我总是盘桓不前,无疑他们也感到厌倦。此时我在美术系并不得志,也正在此时,我获得了一些东亚语言教授对我古代汉语造诣的认可。几年后,他们把我介绍给方志彤博士,我对他深怀感激之情。他在青年时代就广泛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典籍,大学时代又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到美国后,他获得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庞德的《诗章》。与他一起阅读文本真是难忘的经历。我把翻译出来的文本材料供他研究,然后我们再仔细检查一遍,有时再三检查。对他来说,很多文本是比较新的,他会把这些当作艺术著作的错误进行校正。尽管如此,他一直在研讨班上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教授中国艺术理论,他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绘画“六法”理论,这无疑影响了我。第三次非正式论文答辩后,我获得了博士学位,我去拜访方志彤先生,并询问这篇论文是否值得出版。他把我的论文推荐给了哈佛燕京学社,那里有一套平装书出版系列,价格比较便宜。最终这本书于1971年出版,售罄后,又于1978年出了修订本。扪心自问,如果没有方志彤博士的鼓励,这本书将不会问世。大学教师们认为这本书对教学实践颇有裨益,特别是结合仅有的那篇学术评论: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所撰写的《一些方法论的考量》(“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亚洲艺术》,1976年,38卷,308—318页)。就他一些总的艺术观来说,不能把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截然分开,那些断章取义地引用会导致误读,要是过分强调对立,就算不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也会导致肤浅的理解。他的观点当然值得借鉴,尤其是对宋以后一些艺术家的讨论,这些在本书中没有进行细致研究。再次翻阅多年前的作品,我很惊讶自己在年轻时竟如此固执己见,而且忽略了这么多细节。我天生是个“分裂者”,很愿意进行开放性的争论,那样就会引起某些观点并置和戏剧性的转换,当然,也会导致观点对立。在20世纪60年代,与高居翰一样,我对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可能受到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从方志彤博士那里,我也许继承了一种反神秘主义、务实的阅读美学。其他研究者,比如艾朗诺,现在以更加细致的方式处理材料。这本书当然存在瑕疵,可我希望它能够激发更多人阅读中国艺术理论。至少,这本书进行了一些诠释,让文本更加明晰可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