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备要
  • 本草备要
  • 本草备要
  • 本草备要
  • 本草备要
  • 本草备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本草备要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23 6.1折 69 全新

库存9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汪昂,郑金生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21426359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2462886

上书时间2024-02-18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全书点评

整理说明







增补本草备要叙

增订本草备要凡例

药性总义

卷之一

草部

黄耆

甘草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白术

苍术

萎蕤

……

内容摘要
《本草备要》为清·汪昂撰于1683年,增订于1694年。书名"本草备要",意即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该书据汪昂增订原本整理。全书精选常用中药479 味,分列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虫鱼、人)。各药内容简要实用,用大字重点突出药物的功效特点与主治范围,又用小字随文简释该药取效的原理、主治疾病的特点、临床用药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同类药物的作用比较等。书中穿插与该药疗效相关的医案、典故等,读之令人趣味盎然,方便记忆。各药之后,还简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炮制等相关内容。本次整理增加作者定制点评,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主编推荐
出版者的话
中医药是中国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药古籍
中蕴藏着历代名家的思维智慧与实践经验。温故而知新,熟读精研
中医古籍是当代中医继承、创新的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界
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因此在经典、重点中医古籍的校勘注释,
常用、实用中医古籍的遴选、整理等方面,成果斐然。这些工作在
帮助读者精选版本、校准文字、读懂原文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书记指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
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从而对弘扬中医药学、更进一步继承
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策划组织了《中医
古籍名家点评丛书》,试图在前人整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名家点评
的方式,更进一步凸显中医古代要籍的学术精华,为现代中医药的
发展提供借鉴。
本丛书遴选历代名医名著百余种,分批出版。所收医药书多为
传世、实用,且在校勘整理方面已比较成熟的中医古籍。其中包括
常用经典著作、历代各科名著,以及古今临证、案头常备的中医读
物。本丛书致力于将现有相关的近期新研究成果集于一体,使之具备
版本精良、校勘细致、内容实用、点评精深的特点。
参与点评的学者,多为对所点评古籍研究有素的专家。他们学
验俱丰,或精于临床,或文献功底深厚,均熟谙该古籍所涉学术领
域的整体状况,又对其书内容精要揣摩日久,多有心得。本丛书的
“点评”,并非单一的内容提要、词语注释、串讲阐发,而是抓住书
中的主旨精论、蕴含深义、疑惑谬误之处,予以点拨评议,或考证
比勘,溯源寻流。由于点评学者各有专擅,因此点评的形式风格也
或有不同。但其共同之点是有益于读者掌握、鉴识所论医籍或名家
的学术精华,领会临床运用关键点,解疑破惑,举一反三,启迪后
人,不断创新。
我们对中医药古籍点评工作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本丛书可能会
有诸多不足之处,亟盼中医各科专家及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 年8 月

全书点评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简称《备要》)初刊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增订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为清代以来很负盛名的临床实用药物著作。此书内容完备、扼要,故名为《本草备要》。该书自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历久不衰。据书志记载,该书翻刻不下200余次,可见其流传之广。该书风行300余年而不衰的奥秘,全在于编者汪昂匠心独具!
一、成书背景
汪昂(1615—1695?)字讱庵,安徽休宁人。他年轻时曾习儒求仕,壮年后“厌薄制举”,转而潜心于实用的医学,以期济生利民。他虽不是职业医家,但他出色的文字功底与编纂方法使他在诠释古医书方面大获成功!所编之书几乎每种都畅行海内、脍炙人口,《本草备要》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两种是《素灵类纂》(即《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此三书中,《素灵类纂》乃中医基础理论书,《医方集解》是方剂书,《本草备要》是药物书。三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博采群书,遐稽往册。集前人之长,成一家之说”。也就是说广泛搜集前代资料,集取前贤之长,融合成一家之说。由博返约,去粗取精。其次是“字无泛设,括千百于一二言中;意可旁通,藏众多于鲜少幅内”。即语言精炼,用小篇幅包含丰富的内容。汪昂三书均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书虽然篇幅不大,但义理精深,非一般的入门书可比,其中《本草备要》有如下编纂特色。
二、主要编纂特色
汪昂著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汪昂处处为读者着想:既能实用,又方便记诵。此特色可归纳为“好用”“好记”两点。
1.好用
好用即能实用有效。在汪昂之前,本草书不可谓不多。要论内容的完备,没有能超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但此书部头庞大(190万字),难携难查。要论简易药书,《药性赋》之类的歌括小册子(全书不过3000字,每药仅十几个字),乃初学入门之书,难以临床实用。汪昂追求既“备”(完备)且“要”(精要),方便实用,于是他首先在选药上下功夫。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药性赋》载药248种,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汪昂据临床实际运用,初刊时选药400余种。《本草备要》刊行10年后,汪昂又根据读者反馈,将药物增加到479味(包括常用的食物药),分为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虫鱼、人),从而首先在药数上基本做到了既“备”且“要”。直到今天,现代中药学教材所选药物,大多数与汪昂所选相同。当然,这不是说汪昂选药就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其中也有少部分药是依靠“出身”(即出自《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而入选(如卫矛等),并非全都是基于实用药物本身的疗效,其中也有数十味药的选择欠妥。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此书选药还是比较精当的。
其次是内容的实用。这一点不仅表现在提炼、突出实用的药效,还兼带讲述用药之理,使读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忆深刻,才方便活学活用书中各药。打个比方:这好像既传授各种兵器的特点,还讲述此兵器很适合对付什么样的敌人,如何配合使用武器才能优选限度地发挥效果,以及阐明能发挥此效的原因。用汪昂的话来说,就是“注本草者,当先注病证。不然,病之未明,药于何有”?这种药、病结合,互相发明的方法,在一般本草著作中甚为少见。所以《备要》初刊时,其扉页有一段介绍此书特点的话:“先生不惜苦心,极力编辑。因药性而推原夫病所感伤,即病情而辨析夫药之宜忌。”说的就是该书论病与辨药结合、便于临床实用的特色。
2.好记
好记就是容易被记住。古代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本草书很常见的述药方式是依次介绍药物的名称、性味、功效、主治、别名、产地、采收等,千篇一律,读这样的本草,味如嚼蜡,时间一长,“读之率欲睡欲卧”,哪里还记得住其内容?汪昂高明之处就在于,能站在读者的立场去编书,使单调的本草,让人读起来“如饮甘饴”。
汪昂《备要》的绝招之一,是述药不守成规,“有议论,有变换”,夹叙夹议,如良师在旁,循循善诱,变着花样让读者记住药物的要点。例如《备要》原书眉批栏用寥寥几个字,让读者优选见着的是该药很重要的功效,如“人参:大补元气,生亦泻火”。此法现代大概叫“视觉冲击”。今点评本将这些眉批紧接着药名,排成小字。然后《备要》用大字显目地列出锤炼精选出来的该药主要功治,让读者一开始就注意本药很紧要的内容。
在视觉冲击之后,汪昂又尽力调动读者情感与兴趣。例如经常使用颇具感情色彩的字眼,来加强读者对某些药效的记忆,如“圣药”“仙药”“妙品”等。同时又搜集各种谚语、警语,插入文中,方便记忆,如“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等。至于历目前用单味药取效的医案、典故,更是《备要》用于加强读者记忆的法宝,其中有一味车前子治愈欧阳文忠暴泻、御医李防御靠一剂小方(蚌壳粉加青黛)治愈宋徽宗宠妃病痰嗽等等。当然这些故事中也有神怪传闻,难以当真,但作为加强记忆的刺激点保证管用。
但是光靠上述方法,还不足以让读者深入细致地把握数以百计的药物特性。汪昂很好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找出某些相似药之间的差别。因此他在书中经常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近似的药物。例如从药名来比较带“参”字的补药:“人参补脾,沙参补肺,紫参补肝,丹参补心,玄参补肾。”同为植物茎枝汁液的两种“沥”:“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虚痰用竹沥,实痰用荆沥。”同为治“积”药:“神曲、麦芽化谷食,莱菔化面食,硇砂、阿魏、山楂化肉食,紫苏化鱼蟹毒,葛花、枳椇消酒积,麝香消酒积、果积。”通过上述比较,可使药物的功效更加细化,更有利于临证使用。
为方便记忆,汪昂也经常归纳某些药物的共同特性,如凡仁皆润、凡肉皆补、凡石药冷热皆有毒等等。有时还会指明共性里的例外,例如“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芳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犯胃气也”;“热药多秘,惟硫黄暖而能通;寒药多泄,惟黄连肥肠而止泻”等。此类以“惟”“独”构成的特定句式,可以突出某些药物个性,加强记忆。
古代大型本草书(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经常会有诸家之说。这些学说甚至可能意见对立。这就需要汪昂择善而从,精选要言。有时汪昂还会对不同的见解发表己见(一般加“按”或者“昂按”为标记)。例如关于猪肉,有名本草学家陶弘景说:“猪为用很多,唯肉不可食。”本草书中甚至有“猪肉反黄连、乌梅、桔梗,犯之泻痢”的说法。汪昂引李时珍的观点予以反驳:“方有脏连丸、黄连猪肚丸,岂忌肉而不忌脏腑乎?”猪内脏能和黄连制成名方,为什么猪肉不能和黄连同用?汪昂认为:“今人终日食肉,内滋外腴,子孙蕃衍,未见为害若斯之甚也……大抵肉能补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唯多食则助热生痰,动风作湿。伤风寒及病初起人为大忌耳。”这些意见都能帮助读者正确对待古本草的某些陈说。

三、学习要点
学习《本草备要》点评本,很重要的是熟练掌握汪昂原书的精髓,其次要关注点评指出的要点与问题。
1.熟读多背,充分体察原书的良苦用心
《本草备要》是临床药学普及书,其精髓就是简练归纳药物的功效主治及用法。因此熟练掌握这些要点是很好必要的。本文前面提到,该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好记”。这个“好记”,就是汪昂为帮助读者记忆而采用的种种方法。读者如果能根据汪昂的提示,去掌握那些很关键的知识,就事半功倍了
例如汪昂对如何学习《备要》,曾在“凡例”中提出了一个建议:“以本文另誊,尤便诵习。”这是因为该书药条正文有大字、小字两种,大字是重点内容,小字是阐释文字。大小字夹杂,方便理解,但不利于习诵。因此汪昂建议读者将大字本文另外誊录成袖珍简本,易携易诵。此建议是用小字书写的,读者容易忽视,本书点评时已经提示读者注意此学习方法,这里再说一遍,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此外,汪昂还提示了一种学习本书中小字注释的方法,即“读者汇观而统会之可也”。《本草备要》中的大字,多为重要内容,但小字注释也有很多精彩之处,例如药性比较、疾病鉴别、常见病治疗大法、有关药物的名言警语、民谚歌诀等。这些小字注释大多只出现在某一药之下,比较零散。所以汪昂建议“汇观”(将其汇集起来看)而“统会”(根据情况分门别类予以再归纳),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方面的实例,可参前面“好记”一节中提示的归类方法。
2.关注点评指出的要点与阙误
本书属《本草备要》点评本。点评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点明原书的要点、亮点,以及一些读者容易忽视的问题,起画龙点睛作用;二是评述原书的阙误。需要解释的是,如何理解《本草备要》的“阙误”?
所谓“阙”,就是缺少或疏于论述的内容。例如汪昂论药,多综述前人文献,一般不谈此药在历目前出现的早晚,以及古代运用此药的实况。《备要》初刊至今,又历330多年,这期间药学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内容若不点明,则读者容易误解各药运用情况古今皆同。因此,根据历代及现代药物使用情况予以点评,可使该书内容更贴合现代用药实际,也使该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化”,增进读者对药物运用历史的了解。

所谓“误”,是《备要》中存在的错误。汪昂毕竟不是职业医药家。他的知识结构中,对于药物来源的了解还不够精到。例如《备要》卷二“泽兰”,汪昂称此药为“女科要药”。但其文中谈到的药物来源却包括了功效不尽相同的兰草(即今菊科植物佩兰)、泽兰(今为唇形科植物)两种。又如宋代以后,单说“兰”,多指今观赏植物兰花(兰科植物),并非古“兰草”。古代虽也有人将兰花认作古“兰草”者,但李时珍等早已辨析其误,后人多从李说。汪昂却误认为兰花就是古山兰。药学发展到明清,医药分家已经十分严重。民谚云:“卖药者两只眼,用药者一只眼。”说的就是医家往往只懂用药,却不明药物的来源。《备要》在药物来源辨析方面的不足较多,这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使用。点评中这方面的评述,可补原书的不足。
《备要》编纂得法,点评点睛指误,读者学习本书时,只要把握该书这两方面的特点,就能切实掌握中医常用药物的精粹,使该书在现代更好地发挥其临床实用的优势!

郑金生
2020年10月

本草备要·整理说明

整理说明 

1.《本草备要》还读斋增订本(1694)乃汪氏在初刊本基础上再加修订而成,收药467种,今以此作为点评本的底本。主校本为还读斋初刊本(1683)、成裕堂增订本,旁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诸书。
2.该书药名有与今通行所用药名略异者(如“栀子”作“卮子”等),亦有误名者(如“石韦”作“石苇”、“海金沙”作“海金砂”等),今酌情或改作通行正名,或保留原用名。不论药名是否改正,均在该药主条予以说明。
3.该书原有眉批。凡属药物性、效提要,直接排在药名之后。若属阐释类文字,则据文义将眉批插入相应处,加鱼尾号(【】)为标记。
4.该书某些名词术语用字与今通行者或有不同,如“脏腑”作“藏府”、“敷”作“傅”、“斜”作“邪”、“膈”作“鬲”等,今一律改作通行者。
5.本书正文中的点评文字,遵丛书通例,冠以“【点评】”,一般置于药条之末。必要时插入段落之末。点评内容重在学术内容,若有字词释义或校勘,仍在当页脚注之中予以表述。
6.点评中涉及药物的出典,常用 “某药首载于某本草书”的句式。此句式中的“首载于”,代表着某药在某本草书中很早正式设立专条,非简单地记录一个药名。
7.本书点评经常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简称《中国药典》。必要时注明为哪一年的修订版。点评中常用的本草文献简称有《本经》(《神农本草经》)、《别录》(《名医别录》)、《开宝》(《开宝本草》)、《证类》(《证类本草》)、《备要》(《本草备要》)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