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8.67 6.6折 89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 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5811

出版时间2016-08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201378392

上书时间2024-02-03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Ⅰ总报告
1探索社会行为规律,构建法治和谐社会——2015年北京居民社会行为倾向调查报告
一社会行为倾向的研究背景与方法
二居民社会行为倾向总体特点
三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因素探讨
四北京居民社会行为倾向研究启示
Ⅱ普通大众行为
2北京居民环境保护行为调查报告
3北京居民社会助人行为倾向调查报告
4北京居民交通守序行为调查
5北京居民文明旅游行为现状调查
6北京居民网络失范行为研究
7北京居民生活消费维权行为报告
8北京居民夫妻冲突及应对方式调查报告
92015年北京居民家暴调查报告——基于新媒体大数据的家暴群体心理特征及变化研究
10北京市民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动机机制: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11“微时代不同代际人群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研究报告
Ⅲ特殊群体行为
12北京市“青椒”育人行为与社会心理研究
13北京市二本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择业行为特征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14北京吸毒人员人格发展水平与吸毒-戒毒-复吸心理研究
15北京青年婚恋行为与心理压力之相关研究报告
16风险驾驶行为研究报告
17社会变迁视角下社工志愿行为研究
18群体性事件中的“掮客”行为研究
19北京市大学生网络攻击和行为抑制的关系研究
20志愿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研究
21蚁族群体心理健康与婚恋行为
Abstract
Contents

内容摘要
本书重点突出了社会心态中的“社会行为倾向”研究,考察了居民在助人、交通、环保、旅游、网络、消费维权、婚姻等重要生活领域的行为,并从亲社会行为、法治行为、越轨行为三个方面总体上把握北京居民的社会行为倾向特点,同时也从社会心理学出发,遵循个体行为反应机理,借鉴计划行为理论深入探讨影响个体社会行为倾向的具体路径和重要因素,为更好地增加居民的亲社会和守法行为、规制和减少越轨行为提出思考和建议。

精彩内容
序    言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5-2016)》与大家见面了。这是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奉献给大家的第四个年度报告。本年度报告的主题是北京居民的社会行为倾向研究。 什么是社会行为倾向?目前,心理学界对此尚未形成严格的科学定义。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认识是:社会行为倾向,也叫社会行为意图,是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是采取实际行动前的一种准备状态。社会行为倾向是决定实际行为发生的最直接因素。那么,什么是社会行为呢?社会行为与个体行为有什么区别呢?教科书上是这么说的:根据刺激来源是否具有社会性,可以把行为划分为单纯指向自身的个人行为(比如喝水、吃饭)和指向他人、群体或整个社会的社会行为。因此,社会行为是一种与其他行为主体发生互动和联系的行为。 这两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发生的行为绝大多数是社会行为,因为都与他人、群体或社会产生联系或互动。第二,生活中我们所做出的各种举动都是受主观意向驱使的,在某种行为发生前,我们内心已经为这个行为设定了确定的目标。比如挤地铁,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面对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的车厢,有人选择等待,有人选择冲进去。这一“等”一“冲”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为所反映的正是主观意图,也就是行为倾向上的区别。前段时间,某地一大妈淡定地捡走路人掉落的数万元现金一事在网上引发热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16年初多家媒体曾报道,某地众路人出手帮助捡拾从楼上散落于街道上的数万元现金,并一分不差地还给失主。同样是捡拾他人钱财,但这一“取”一“还”之间反映的主观意向,即行为倾向上的差别何其大哉! 了解社会行为倾向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其一,有助于对人的社会行为建立完整的认识,既看到眼前的举动,也懂得去“看”背后的意图。只有把意向、行为、结果综合起来,才能对人的行为举止有完整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事例:商场里,一个三、四岁的小孩与其祖母走散了,正在哭啼时,一个年轻妇女上前与小孩说了几句话后把他领走了。这个妇女是想帮助小孩还是伤害小孩呢?她的行为倾向是什么?显然只有继续观察,看她把小孩带到哪里,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 其二,有助于端正、调适自我行为,使之与所处的人际环境相协调。我们是社会人,几乎一言一行都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要想很好地融入家庭、单位、社会,就需要从行为倾向的角度来认识、评估、调适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所处的具体环境保持一致。再看一个事例:小李与小陈新婚,嫁进小李家后,小陈觉得这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哪儿都好,就是规矩太多。头几天吃晚饭,小陈因为肚子饿没等老人入座就先吃上了,引起了公婆和其他家人的侧目,搞得小李很尴尬。可小陈觉得委屈,过去在家都是父母让她先吃,再说不就是吃个饭嘛,自己也没有不尊重老人的意思呀。后经小李反复开导,小陈终于认识到规矩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性,自觉调整行为,逐渐适应了新的家庭环境。 其三,有助于公共管理部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规则、引导行为是公共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要想使规则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就不能不了解相关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通过合理的介入实现对行为本身的引导。2016年,我国开始实行“二孩”政策。但在一些大城市,新生儿的数量并未如预期那般快速增长。原因之一是部分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因经济条件制约而无法实现。国外对此大多采取生活补助的办法给予资助,我国是否也可根据人口优化结构和合理分布的需要采取适当的补助政策? 一般来讲,影响行为倾向的因素有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本次研究中,我们从个体心理特征、态度和情绪、目标预期、外部环境、人际影响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个体心理特征来看,在大五人格(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中,有三种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高度相关。其中,宜人性或尽责性特质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0.337,-0.339)。神经质特质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0.406)。 在职场人际关系方面(包括与单位高层领导、直接领导、同事、下属、客户的关系),尽责性特质与职场关系呈显著正相关(0.240),神经质特质与职场关系呈显著负相关(-0.185)。在家庭关系中,神经质特质与夫妻冲突行为呈显著正相关(0.264)。 态度和情绪是影响行为倾向的又一个内在因素。比如,对旅游不文明行为,居民的态度和情绪就直接影响其后续的行为倾向。在持反对态度的人中“立刻上前制止”的比例显著高于持认同或无所谓态度的人。而且,反对态度引发的情绪越强烈,其采取制止行动的意向越明显。与此相对应,对不文明行为持认同态度的人中,效仿此种行为的比例明显较高。在持无所谓态度的人中“视而不见、默默走开”的比例明显高于持其他态度的人。 目标预期,即对行为结果的预期也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倾向。面对摔倒的老人而不施以援手,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把原因归于“不具备急救技能”;在维权方面,有部分居民表示如果“维权能达到目标”就会增强其维权的动力,如果“维权效果不大”,就不会采取维权行动。 从外部影响因素看,主要有三个。一是环境透明度。比如,缺乏监督和约束的匿名环境与不良行为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网络环境中,之所以有人肆意发表不当言论(辱骂诽谤他人)正是因为“网络言论比较隐秘”“网络具有匿名性,参与者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外出旅游,因为互不相识,等于置身于匿名环境,自我约束减弱,这是导致不文明行为的重要原因。二是设施条件的合理性。公共场所的管理、服务设施是否完善也与人们的行为倾向密切相关。对于本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超过1/4的人认为设施条件不完善是重要原因。包括:路网结构不合理,交通设施(红绿灯、护栏、路标、车站等)安排不合理,公交资源不足,路标指向不清等。三是模仿效应。比如在环保方面,虽然大家都知道应该实行垃圾分类,但超过1/5的居民表示“如果别人都不分,我也就不分了”。接近半数的居民认为“即便我家不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但大多数家庭不这么做也就没意义了”。可见模仿对居民的行为选择来说确有直接的影响。 社会行为倾向研究不仅理论探索的空间很大,而且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也有很强的实用价值。2015年,我们选取环保、旅游、交通、网络、维权、助人等诸多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北京居民的行为倾向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为深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提供帮助,并使更多的朋友了解相关情况。 编  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