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统一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德国统一史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56.89 6.6折 23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沃尔夫冈·耶格尔(Wolfgang Jager),(德)米夏埃尔·瓦尔特(Michael Walter) 著;杨橙 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2040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38元

货号1201246148

上书时间2024-02-02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沃尔夫冈·耶格尔(Wolfgang Jager),政治学博士,于1940年出生于(巴登的)菲利根(Villigen)。他先后在弗莱堡、慕尼黑和伦敦学习政治学、历史、古典语文学以及哲学。1974年晋升为教授,1982年起任布列斯高(Breisgau)的阿尔-路德维希-弗莱堡大学政治学教习教授,1995年起任该校校长。耶格尔曾经为六卷本的《联邦德国历史》撰写“社会-自由政府(1969~1982)的对内政策”部分。他任海外的德国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慕尼黑当代史研究所的学术顾问,以及波恩当代史委员会的成员。
杨橙,女,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主修专业德国学,第二专业靠前事务管理;后于柏林洪堡大学修读对外德语专业,获硕士学位。

目录
引 言
40周年庆典
联邦政府在柏林墙倒塌前所推行的德国政策
联邦府的决策过程:政体的复苏
统一的内部政治进程
第一章 联邦府的指导方向以及斯多夫和莫德罗政府
第一节 1989年秋天新德国政策的重心:柏林墙倒塌前后
第二节 联邦的德国政策攻势:《十点纲领》(1989年11月28日~1989年12月19日)
第三节 从德累斯顿到人民议院选举
第四节 总结
第二章 联邦议院内反对党的德国政策
第一节 社会民主党
第二节 绿党
第三章 民主德国转型时期的新旧政党
第一节 德国统一社会党(统社党)/民主社会主义党(民社党)
第二节 非共产主义的民主党派的重新定位
第三节 新建的党派
第四章 民主德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力量
第一节 公民权团体
第二节 社会多元化:群众组织的瓦解过程
第三节 教会的新旧角色
第四节 题外话:知识分子与重新统一
第五章 政治自治组织在过渡时期的尝试
第一节 圆桌会议
第二节 地方管理:莱比锡案例
第六章 通过选举实现民主合法性
第一节 人民议院竞选
第二节 1990年3月18日的人民议院选举
第三节 地方选举
第七章 德梅齐埃政府
第一节 部长会议
第二节 管理部门的转型
第八章 从经济统一到德国统一
第一节 选举条约
第二节 统一条约
附 录
注释
访谈
文献资料
名称缩写一览表
大事年表
致谢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1989-1990年间东西德的统一是当代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拥有关键性的转折点和重大事件。米夏埃尔·瓦尔特著周弘主编杨橙编译的《德国统一史(第3卷服分裂1989-1990年德靠前部的统一进程)》即为全面阐述两德统一进程的代表性著作,由几位德国政治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分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四卷。该项目团队于1998年获得德国联邦政府特别许可,利用至今仍保密的有关德国统一的档案材料开展研究,得以尽早全面梳理和分析统一的进程。此外,研究人员还采访了许多当事人,使得这部著作得到充实,成为研究东西德统一历史经验极其珍贵的文献。
本书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国统一进程,内容涉及当时的联邦德国府决策过程、两个德国主要政治力量的立场与态度、德国统一的谈判过程等,从统一进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包括联邦府、东德政府、联邦议院反对派以及民主德国转型时期的新老政党等的行动入手,从社会角度梳理和分析德国的统一进程。

精彩内容
代    序 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次集合出版的五卷“东西德统一的历史经验研究丛书”中,本卷(也就是由耶格尔教授主笔的,探索东西德国统一的内部磨合的《克服分裂:1989~1990年德国内部的统一进程》,这里简称“社会卷”)集中披露了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东西两个德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观点、作为和互动。作者从当代展现了德国统一的社会全景。作者大量地使用了有些至今尚未接近公之于众的档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目睹了德国统一进程中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各派政治和社会力量经历的定位危机、角色转换、力量重组、机制建构,观察到这些力量在大变动时期演绎的时代变革。在那场距我们并不久远的变革中,有些力量崛起了,有些力量则衰落、瓦解,甚至消失了,我们至今都还在探索个中的原委,预测变革给世界带来的警示和影响。 “社会卷”告诉我们:虽然国家统一为很多德国人所魂牵梦萦,但是要使梦想成真,固然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时机”和外部环境,却也难以离开内部条件,也就是为统一进行理念、制度、舆论和组织方面的准备。谁准备得充分及时,谁就掌握了主动和先机。 1989年2月16日,西德科尔提出,“在统一的欧洲框架下实现德国的统一”,当时德国统一的理念还不为东西德各派政治力量所接受。在历史大潮袭来之时,各种政治力量,包括东西两德的政府、政治领导人、政党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他们的表现堪称各具特色。西德社民党最初的态度是:边境难民是暂时现象,可以通过东西德对话加以解决。后来,以前勃兰特为代表的社民党人抓住了历史的重要时机,及时地将社民党关注的问题扭转到改革、和平和统一。西德绿党因为坚持两德并存,固守以生态问题为中心的政治理念,而没有及时回应事态发展提出的重大政治议题,结果在选举中落败,又于选举失利后放弃两德并存的政治主张,转而采取积极的影响两德社会共同成长的立场。至于享有主权国家地位的民主德国,虽然难民潮已经动摇了执政党的社会根基,但是各派社会力量开始时都没有意识到难民潮的政治影响力,也没有将两德合并的可能性作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大部分东德民众开始时是反对统一的,71%的民主德国公民支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因为改革而退回资本主义。 与此相对照,西德的执政联盟为了实现统一的理念而进行了战略谋划,这个理念就是所谓的“欧洲屋顶”下的“德国大厦”建设,也就是依托西欧的力量,平衡东欧的力量,在欧洲统一的进程中实现作为东西欧分裂前沿的德国的统一。由于既有的社会和政治力量是不会轻易赞同体系性变革的,所以西德政府的策略是“寄希望于民众的渐变”,调动起“所有人一同努力,跨越鸿沟、打破边界”。 汹涌的难民潮和边界通道开放问题成为东西德处理关系的关键窗口,这也是德国统一历史机遇的窗口。1989年,有34万之众的东德人越过边界,迁移到西德,其中多数通过各种非法通道成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给东德经济带来失血危机,安置这些移民也成为西德政府的沉重负担。西德方面并不希望通过将所有的人都吸引到西德的方式实现统一,而是既要树立“人道主义”的形象,又要东德“留住人民”,还要以更优的方式实现统一,经济援助加上“原则坚定的路线”就成为很好策略选择。 书中多次提到西德承诺的经济援助,也多次提到这些经济援助并非无条件赠予,也不是政府对政府的对等援助,而是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旨在削弱东德政府和执政党,培植社会力量,争取民意的一箭多雕之举。在这里,经济援助的附加条件是关键,这个条件就是要东德实施“的改革”。 如果说聚焦边界和移民问题导向了两德统一的前景,那么聚焦改革议题则导致了统一方案和方式的形成。改革成为政治合法性新的来源,不仅因为东德政府曾经置苏联的改革号召于不顾,已经失去了领导改革的主动权,而且由于此时的东德迫切地需要来自西德的经济援助。在东德面临经济不景气、财政崩溃、五年计划无法实现、靠前收支不平衡、信用等级天天下降、生活水平降低约30%、社会裂痕日益加剧、大规模示威游行频发的危急时刻,西德观察到东德执政党的行动计划空洞、口号空泛和领导能力缺失,在承诺“已经做好了多方面援助的准备”的同时,提出了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的要求,甚至直接提出要干预“东德马克基金”的用途,要东德实行政治普选等要求,提出这是让人民愿意留在东德而放弃逃亡的专享途径。于是,有条件的西德援助就成功地使事态沿着向西方制度统一的方向转移。西德政府不是直接提出主权转移,但是通过提出改革条件而逐渐地达到制度趋同。制度趋同成为国家统一的第一步骤。通过制度趋同,“两个德国之间现存的边界形式变得多余”。 在欧洲,以制度竞争为基础的这场东西德战略对峙并没有受到苏联的重视。在戈尔巴乔夫看来,四大战胜国从未质疑过德国统一的原则,但是他似乎并没有考虑过,东西两个德国将在什么样的制度下实现统一。来自西德的及时而慷慨的经济援助承诺同时附带了坚决抵制在东德重新巩固社会主义的条件,结果,所有的改革和稳定措施都包含了破除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经济援助的条件除了“民主德国进行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以外,还明确了:①不支持政权,②支持拥护两德统一的意见。经济援助的战略性更加突出,从第一阶段向医疗保障系统提供紧急援助,协调私人直接援助,第二阶段援助电信网络、铁路、交通和能源系统,到第三阶段向社会市场经济过渡,其中甚至细致到包括退休金和收入的保障,以及对西德环境标准的使用。而这时的东德政府和执政党并没有准备好挽救社会制度的具体和可行的方案,因此在书中被讥讽为“神圣的”“社会主义空壳”。 以1989年11月28日科尔提出了《十点纲领》演说为标志,西德掌握了统一德国的主动和方向。“创造性地将西部的活跃发展和欧洲东部的改革进程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制度变迁,也就是利用西方的经济发展优势促成东部改革进程向西化的方向发展。在科尔亲自动笔修改的讲稿中加进了“重新统一”的明确概念。这使科尔从执政党领导变成支持德国统一的意见,也使国家统一明确为用西德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替代东德的社会主义制度,使东德政府提出的建立“条约共同体”,成立具有“共同组织机构的”邦联、保持军事中立等步骤无果而终。 为了保证用一种社会制度成功地替代另外一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西德为统一而成立了内部关系部,后来又成立了德国统一内阁委员会,招徕了各路专家,组成了六个工作组,专门研究东德如果急速向西德体制转型可能遇到的法律、经济、社会以及财政等方面的主要议题和步骤,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包括高层的力量对比,民众的意愿,甚至失业率和失业保障金的数额。这些准备工作多数不是在高政治的领域,而更多的是在低政治的领域,在环境保护、邮电通信、交通、建筑、旅游、法律援助、刑事犯罪、媒体交流,以及社会和劳动等领域,十分具体而务实。这与东德执政党的决策滞后、例行公事和表面文章形成对照。 攻击权力堡垒的密钥也是机制建设。西德在东德支持建立了由所有社会党团参与决策的圆桌会议。作为一个新的决策平台,各个党派平等参与讨论,本身就对执政的统社党形成了压力,并且削弱了统社党的非常不错。圆桌会议成员直接就“条约共同体”方案进行谈判,然后让东德政府签字,再由新选举产生的政府启动条约批准过程,圆桌会议承担监督职责。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实现了政治力量新的组合,新的机制和程序也使圆桌会议逐渐取代了议会的权力,成为新的权力中心。 伴随着统一进程的舆论战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多种行为体的参与带来了多种舆论。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家长制等议论一时沉渣泛起,瑞典模式、生态基金会、社会联合体等主张也曾此消彼长。政党在主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担当首任。除了科尔的一系列口号以外,西德社民党前威利·勃兰特打造的统一主旋律——“属于彼此的东西,终将共同成长”赢得了广泛的喝彩。东德基民盟提出“具有社会约束力和生态负责感的市场经济”并带着密集的组织网络集体转向,直至与西德基民盟组成政党联盟,获得竞选胜利。绿党、社会党团纷纷宣布放弃两德并存的主张。自民党也以“让我们掌舵掉头”为口号,提出“自由党人联合起来,也能整合整个德国”。很多小党派在舆论压力下纷纷离散,也有些实现转向后改为支持统一,并提出了选举法、政党法、媒体法等政治议题,有些社会团体变成利益集团代表,有些西德的兄弟姊妹党更是主动提出接触,一方面劝说“不要再尝试社会主义了”,另一方面在组织上成立了竞选联盟,由西部的大姐姐党提供“热心肠的”援助。 党派的转向和新的政纲与群众游行打出的“德国——统一的祖国”的横幅,报纸上出现的“我们是一个民族”的口号彼此呼应。“街头人民运动”也公开喊出“支持社会市场经济,反对中央及计划经济”“支持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等口号。舆论的作用使支持统一的民众人数发生了逆转,促成了历史性的变迁。 这些都是本卷中披露的惊心动魄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周  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