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3 6.5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正 著;任重 丛书主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4791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1184155

上书时间2023-12-14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正,1983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学与哲学双学士,山东大学哲学硕士(师从颜炳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师从李存山研究员),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合作导师杜维明教授)。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曾注释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

目录
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何谓工夫论
二、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论的现代意义
第二节对研究现状的考察
一、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二、第二个阶段先秦儒家工夫论研究综述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儒家工夫论的起源
第一节西周以前宗教思想中的工夫论意涵
一、“慎厥身,修思永”——工夫修养论的先声
二、殷商宗教的人文转化及其中的工夫论意涵
三、“德”观念与工夫论
第二节西周“以德配天”视野下的工夫论先声
一、“以德配天”
二、礼乐文明
三、西周教育制度与工夫论
第三节春秋时期德礼之间的工夫论萌芽
一、现实与理想的裂痕
二、德礼的追求
三、君子的风范
第二章孔子的工夫论思想
第一节为何需要工夫?工夫何以可能
一、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三、“我欲仁,斯仁至矣”——道德主体性的确立
第二节孔子的工夫论方法
一、“克己复礼”
二、“修已以敬”
三、“博文约礼”
四、学思之间
五、孝悌忠信的具体实践工夫
六、“中庸”与“畏天命”
第三节孔子工夫论的目标
一、“君子不器”
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第三章孔门弟子的工夫论
第一节颜回之仁闵子骞、冉雍、冉伯牛之德行
一、颜子之好学与愚
二、颜子之仁与乐
三、闵子骞、冉雍、冉耕之德行
第二节子路之勇冉有之艺
一、子路之信
二、子路之勇
三、冉有之艺
第三节子贡之智宰我之辩
一、子贡之《诗》学
二、子贡之由器跻道
三、宰我之才
第四节子夏之学子游之礼
一、子夏之“博学近思”
二、子夏之由经学而明道
三、子游之礼学
四、子游之“大同小康”
第五节曾子之内省工夫
一、“三省”之工夫
二、“弘毅”与“守约”
三、曾子之孝道
四、曾子与《大学》
第六节其他孔门后学的工夫论
一、子张的弘大之学
二、有子的孝悌之学
三、曾点之狂、原宪之狷
四、其他弟子工夫论简述
第四章思孟学派的工夫论思想
第一节子思的工夫论
一、《中庸》——子思之学的义理架构
二、源性明德以立本
三、“慎独”“诚意”以修心
四、畅情节欲以修身
第二节孟子之心性修养论
一、君子立志
二、“求放心”
三、“尽心”“知性”“知天”
四、“存心”“养性”“事天”
第三节孟子之修身“践形”论
一、反求诸己与“知言”
一、不动心”与“浩然之气”
三、“践形”与实现仁道
第五章荀子的工夫论思想
第一节荀子工夫论的理论背景
一、由知别类而生仁
二、以仁发义而制礼
三、三个问题
第二节“虚一而静”以“解蔽…‘知道”
一、心之功用——思
一、虚一而静”以“解蔽”
三、养心治气
第三节“积学…‘师法”以“化性起伪”
一、“积学”与“师法”
二、“化性起伪”
三、工夫论的目标——“尽伦尽制”的圣王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原著
二、学术论著
三、学术论文
附录从上帝宗教到人文德性——殷商中后期到西周初年的哲学史考察
前言
第一章殷商中叶上帝宗教之困境与人文德性之初现
第一节殷商的上帝宗教
第二节《盘庚》:占卜的困境和利民思想
第三节《盘庚》:王帝的困境和重德思想
第二章殷商后期上帝宗教与人文德性之纠葛
第一节《高宗肜日》:上帝宗教之变化
第二节《西伯戡黎》:重新定义上帝
第三节《微子》:父师的上帝定义
第三章殷周之际上帝宗教与人文德性之转换
第一节《洪范》:殷人对旧有思想的总结
第二节武王全新的至上神观念
第三节武王思想的继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工夫论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尤其是内圣的方法。先秦儒者们提出了“克己复礼”“慎独”“浩然之气”“虚一而静”以及大小六艺等培养道德主体、完成道德实践、提升人格境界以及习得外王技艺的丰富方法。本书探讨在儒家思想及实践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工夫论的起源及早期发展,对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前人所未发,不仅具有推动儒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也具有推动道德教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精彩内容
工夫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夫论就是儒家所讲的如何实现内圣外王的具体方法。其中既包含了内圣方面的道德修养和实践、心性工夫与内在超越,也包括了外王方面的治国、外交、军事等能力的习得与养成。因此,工夫论是每一个儒者都必须要做的,而且每一个儒者都应该始终处于做工夫的过程之中。因为在儒家看来,内圣外王不是阶段性可以完结的,而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因此,广义的工夫论至少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道德的体认、践行与内在超越;②知识的获得与实际致用;③技能的习得与现实运用。但是,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在儒家这里不具有真正独立的意义。儒家的知识主要是关于道德实践和政治技能的知识,所以实际上仍是内圣与外王两个方面的工夫。
然而,因为外王方面的实践需要很多客观条件,而且儒家认为外王要从内圣推出,所以儒家工夫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偏重于内圣的,也就是如何获得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意识、进行道德实践、提升道德境界以及进行心性上的内在超越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涉及道德认识的问题,也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问题,更含有心性上通过内在超越达到天人合一的问题,所以“工夫”一词要比修养等词汇的外延更大、包含更全。这也是本书采用“工夫”一词的原因。这一方面的工夫论可以称作狭义的工夫论,而这也是宋明儒学所主要关注的。
一般来讲,学界认为宋明儒者的工夫论偏重于狭义的内圣方面,这使得“工夫论”一词的使用常常集中在狭义的一面。但是就先秦儒家来讲,他们的工夫论其实是贯穿内圣外王的、广义的工夫论。在先秦儒者看来,工夫论指的是在一生的时间、空间中不尽的努力,指向的是君子人格、圣人境界、外王理想。因而他们的工夫论的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很好广大。具体说来,先秦儒者的工夫论集中于以下三个范围。
(1)学的范围。先秦儒者特别强调学习,而他们的学包括了大六艺和小六艺,既包含古典文献,也包含实用技能。同时他们特别重视对礼乐文明的学习,自觉地以礼来规范自身的言行。
(2)思的范围。先秦儒者特别重视人不同于其他物类的独特性,并认为人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心之思”。而儒家的“思”,虽也有认知理性的意义,但更多的是道德理性的意义。也就是通过“思”来确定人的道德主体性,所谓“三省吾身”“诚意”“慎独”“求放心”等莫不如此。
(3)行的范围。先秦儒家特别重视行,即将学、思所得的认识、领悟付诸实践、致用,以求内圣外王的实现。因此,本书的讨论既然以先秦儒家工夫论为主题,那么关注的当是广义的工夫论。当然,狭义的内圣工夫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研究先秦儒家工夫论的现代意义
目前学界对儒家工夫论的探讨,更多的集中于宋明理学中的工夫论思想;对先秦儒家工夫论虽也有探讨,但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其实,作为宋明理学之根的先秦儒学,对工夫已经有了很深入、细致的思考。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大学》的“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中庸》的“慎独”“择善固执”“其次致曲”,再到孟子的“求放心”“养夜气”,荀子的“虚一而静”“化性起伪”等,无一不是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工夫论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反思。因此,探讨先秦儒家的工夫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儒家。
而先秦儒家工夫论指向的目标,是使人首先成为一个挺立了道德主体的人。为此,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至今仍有价值的道德修养方法,如“慎独”“诚意”等。这在当代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先秦儒家工夫论中所包含的内外兼修、身心并建的双重面向,对我们当前的个人人格建设以及教育改良,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