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青传
  • 柳青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柳青传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5.64 7.1折 36 全新

库存30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可风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2821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1232573

上书时间2023-11-20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可风,柳青之女。1945年生,曾任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2000年退休后全力写作《柳青传》。

目录
柳青传·上

"多余"的孩子
父亲
入学
革命启蒙
在绥德四师
榆中三年
第二章
对文学的兴趣
救亡运动
大哥的心事
到前线去
第三章
噩耗
战地体验
在延安
第四章
初到三乡
艰难的抉择
减租减息
摊派公粮
三乡的地主和富人
从办联校到试种棉花
第五章
去大连
完成《种谷记》
第六章
在冀东的短暂停留
回陕途中
沙家店采访
自律
一次意外的打击
主持《中国青年报》文艺副刊
出访苏联
第七章
到长安县
落户在哪里?
皇甫的互助组
统购统销
第八章
成立农业社
王三老汉
王家斌
夏收
董柄汉
扩社
分社风波
初级社的管理
建社容易巩固难
第九章
书稿余烬
《创业史》稿
中宫寺
《创业史》第二稿
破坏农业社的案件
最艰难的日子
写出人物的感觉
转折性的1958年
书终于写成了
进山
马葳的变化
在这里生活下去
读者来访
第十章
急骤变化的形势
挡不住的潮流
《狠透铁》的真实意图
丰收年
第十一章
不错社旋风
"放卫星"
人民公社食堂"办不成"
大家都穿布鞋
保持普通人的感觉
第十二章
"四清运动"
第二次"四清运动"
"干部们早已是阶级敌人了"
"二十三条"发表之后
第十三章
山 雨欲来
成了" 黑作家"
下放 /terrible
万幸的抄家
搬家
失而复得的书稿
"拼刺刀"
"外调"中的柳青
上造反派的船?
柳青的"历史问题"/"从严典型"
马葳之死
在牛棚里
清醒的"牛鬼蛇神"
牛棚快解散的日子
柳青传·下

我和父亲
天水行
挣扎在生死线上 /到绥中
到北京"躲病"
第二章
"乡巴佬"
修改《铜墙铁壁》
日思夜想回长安
谁能与父亲做伴
第三章
父亲的牵挂
最后一次修改《创业史》部
父亲教我写文章
最后的日子
柳青和女儿的谈话
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
二、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
三、关于二战的思考
四、未完成的《创业史》的构思
五、《创业史》中的人物发展
六、《创业史》与"社教运动"
七、对合作化的长期研究和思考
八、父亲和我谈读书与写作
九、谈几部中国古典作品
十、谈丁玲和周扬
十一、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十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十三、谈作家的时代局限
十四、父亲的金钱观
十五、父亲最后的建议
附:柳青生平简明年表
后 记

内容摘要
柳青是建国后三十年很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业史》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农村的巨大变革,他身体力行的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写作道路,对新中国的作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柳青传》作者是柳青长女刘可风,从1970年到1978年陪伴柳青走完他人生的很后九年,后又走访历史当事人,做了大量的文字记录;自2000年起全力写作本书,为我们呈现一个不同于文学史经典叙述的丰富的柳青,呈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精彩内容
后 记
从父亲离开我的那一刻,我就坚定不移地认定我的未来必须完成一件事——把他的遗憾落到纸上。
所以,他辞世后的一两年里,我尽可能多地走访了他各个时期的同事、上下级、米脂县和长安县的各级干部、村民、朋友、亲戚,以及与他接触过且有感想和记忆的人。没有资料收集工作作基础,就没有这本传记。
由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开始写作,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职业工作里,把希望寄托到退休后。虽然我日日夜夜都记挂着这件事,但2001 年真的退休了,却胆怯地不敢拿起笔,一点自信也没有,焦急和畏惧日复一日。进入2003 年,我更担忧岁月催人老,才下决心拿起了一生都敬畏的笔,开始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地述写有关父亲的往事。这期间到2005 年断断续续写了一大堆。这一稿几乎不能用,仅仅把记忆召唤回来了。
2006 年,父亲生前的几句话一再敲打我。他曾略带失望,更是激励地对我说:“女儿呀!你长了我的头脑,血管里流了我的血,但没有我的精神!”他要求我在克服缺点,决心行动时对自己要狠。他当时随手找出在苏联访问时从马马耶夫岗索要的一块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碎弹片送给我,说:“没有千锤百炼你就是一块废铁!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你会一事无成!”2006 年,我下了狠心,度过了月夜中写作、日出后休息的三年,写出了有章有节的一稿。此后的几年又系统修改了两三遍。2012 年初,我觉得可以定稿了,同时接受专业人士的建议,继续做最后的润色。今年,出版社的编辑调整了全书结构,加工了文字,使书稿得到显著提高,终于可以奉献给读者了。
谨以此书铭记父亲的嘱托,也怀念1978 年到1979 年我走访过的许许多多如今已经谢世的前辈:王家斌、董柄汉、冯继贤、罗昌怀、蒲忠智、常银占、常文君、严德州、吕玉修……给我提供大量资料的张家谋、安于密、孟维刚、刘生瑞、王培德、陈尊祥、郭盼生等,在长安县与父亲风雨同舟的干部们,以及文艺界的同行:王维玲、李旭东、金葳、林默涵、贺抒玉、常曾刚、贺鸿训、董得理、王绳武、王丕祥、刘敬贤、肖枫、卢东阳……是他们真诚地倾尽所知,才有了这本书的许多细节。无论那个时代有多少失误和成功,他们都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做过探索和奋斗,在接受宝贵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永远敬仰和怀念为国为民奋斗过的每一个人!
最后,本书出版得到西安市委宣传部、长安区委宣传部、长安区文联的支持和帮助,谨表谢忱!
2015 年11 月29 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