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技术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科学技术史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2.31 6.9折 248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嘉锡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061584

出版时间1998-1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48元

货号1201357276

上书时间2023-08-25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章  总论――中国陶瓷科学技术史的五个里程碑和三大技术突破
节  五个里程碑
一 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
二 第二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和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三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
四 第四个里程碑――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
五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代颜色釉瓷、彩绘瓷和雕塑陶瓷的辉煌成就
第二节  三大技术突破
一 原料的选择和精制
二 窑炉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
三 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陶瓷科技成就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一 陶器出现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 瓷器发明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第二章  水火土相合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前期陶器
节  陶器起源的探讨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二 烧制工艺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二 成型、装饰和器型
三 烧制工艺
第四节  商、周至西汉时期的陶器
一 化学组成、原料及显微结构
二 成型工艺及装饰
三 烧制工艺
第三章  陶器向瓷器的过渡――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出现
节  印纹硬陶的出现
一 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二 成型、器型和装饰
三 烧制工艺
第二节  原始瓷的形成和发展
一 原始瓷胎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二 原始瓷釉的形成及其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
三 成型、装饰、施釉和烧成
第三节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烧制地区
一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承前启后作用
二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烧制地区的讨论
第四章  瓷器的出现――越窑及南方早期诸窑的青釉瓷
节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成功
一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二 越窑青釉瓷的烧制工艺
三 越窑青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四 越窑青釉瓷的造型和装饰
五 越窑青釉瓷的兴衰
第二节  浙江诸窑青釉瓷
一 瓯窑青釉瓷
二 婺州窑青釉瓷
第三节  南方诸窑青釉瓷
一 湖南岳州窑(湘阴窑)青釉瓷
二 江西洪州窑青釉瓷
三 四川邛崃窑青釉瓷
四 广东新会窑青釉瓷
第五章  北方白釉瓷的出现――邢、巩、定诸窑白釉瓷
节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及其烧制地区
一 白釉瓷的烧制成功
二 白釉瓷的烧制地区
第二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原料
一 邢、巩、定窑附近的制瓷原料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变化及其与原料的关系
第三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烧制技术及其窑炉和窑具
一 邢、巩、定窑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二 邢、巩、定窑的窑炉和窑具
第四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及性能
一 邢、巩、定窑白釉瓷胎釉的显微结构
二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有关物理性能
第五节  邢、巩、定窑白釉瓷的器型和装饰特色
― 器型
二 装饰
第六节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及其兴衰
一 邢、巩、定窑对北方白釉瓷诸窑的影响
二 邢、巩、定窑的兴衰
第六章  黑釉瓷的出现和发展――独树一帜的建窑黑釉瓷
节  黑釉瓷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 施釉陶瓷的“两极”分化
二 黑釉瓷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建窑黑釉瓷的历史发展及其工艺技术的成就
一 建茶与建盏
二 从饮茶发展到斗茶
第三节  建盏的品种
第四节  建盏的生产工艺
一 建盏的器形
二 建盏的烧制工艺
第五节  建盏的技术特征
一 建盏的化学组成
二 建盏胎的技术性质
三 建盏胎的结构
四 釉的结构和毫纹形成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六节  建盏的影响和盛衰
一 建盏对其他黑釉瓷的影响
二 建盏的盛衰
第七章  另辟蹊径――吉州黑釉瓷及其他各地的黑釉瓷
节  吉州窑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吉州窑的品种
第三节  吉州黑釉瓷的技法及其品种
第四节  吉州黑釉瓷的陶瓷物理化学本质
第五节  吉州木叶天目盏
第六节  南北方诸窑的黑釉瓷
第八章  北方青釉瓷的出现和发展――耀州窑、汝窑、北宋官窑及哥窑青釉瓷
节  耀州窑青釉瓷
一 耀州窑制瓷原料及制备
二 耀州窑青釉瓷的成型和装饰
三 耀州窑青釉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特征
四 耀州窑青釉瓷的烧成工艺
第二节  汝窑青釉瓷
一 汝窑青釉瓷用原料
二 汝窑青釉瓷的胎、釉特征和显微结构
第三节  北宋官窑和哥窑青釉瓷
一 北宋官窑的存在
二 北宋官窑青釉瓷的复制验证
三 哥窑的类型和产地
四 哥窑青釉瓷的显微结构特征
第九章  南方青釉瓷的成熟和兴盛――龙泉窑及南宋官窑青釉瓷
节  龙泉窑青釉瓷
一 龙泉窑的历史沿革和窑址分布
二 龙泉青瓷原料
三 历代龙泉青釉瓷的胎和釉
四 龙泉青釉瓷的装饰和造型
五 历代龙泉的龙窑和烧成技术
第二节  南宋官窑青瓷
一 南宋官窑的历史沿革
二 南宋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
第十章  南方白釉瓷的兴起――景德镇窑和德化窑白釉瓷
节  景德镇窑白釉瓷
一 景德镇烧制白釉瓷的起始年代
二 景德镇的制瓷原料
三 景德镇白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
四 景德镇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第二节  德化窑白釉瓷
一 德化烧制白釉瓷的历史
二 德化白釉瓷的原料及胎釉的化学组成
三 德化白釉瓷的烧制工艺
第十一章  瓷釉装饰的创新和突破――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色釉瓷
节  青花釉下彩瓷的兴起和发展
一 唐青花的发现、技术特点和装饰
二 宋青花的来历和胎、釉及颜料特征
三 元青花瓷的发展
四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五 清代景德镇的青花瓷
六 历代青花瓷的显色与结构特征
第二节  釉里红釉下彩瓷的开端和演变
第三节  高温色釉的创新
一 姹紫嫣红的铜红釉
二 深沉古朴的钴蓝釉
三 五光十色的窑变花釉瓷
四 仿汝、官、哥、钧名窑釉瓷和其他釉瓷
第十二章  釉下彩与划、刻、彩并举的民间窑系――长沙窑和磁州窑系.
节  釉下多彩装饰的长沙窑系风格瓷器
第二节  磁州窑陶瓷
一 磁州窑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 磁州窑原料处理、成型和烧成工艺
三 磁州窑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特征和装饰
第三节  鹤壁集和扒村诸窑陶瓷
第四节  山西、山东和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一 山西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白釉瓷
二 山东、安徽诸窑的磁州窑系风格瓷器
第五节  耀州窑和吉州窑的磁州窑型装饰瓷
第十三章  乳光釉瓷的萌芽、成熟和发展――钧釉瓷
节  钧釉瓷的萌芽――西周釉陶上的乳光斑
第二节  乳光釉瓷的登场――梁、唐怀安窑的乳光青瓷
第三节  唐代钧釉瓷(唐钧、唐代花瓷)
第四节  河南钧釉瓷
第五节  唐代以来由液相分离所产生的乳浊釉瓷和类钧釉瓷
一 长沙窑乳浊釉瓷
二 婺州窑乳浊釉瓷
三 处州窑乳光釉瓷
第六节  仿钧釉瓷及其在技术上的发展
一 宜均
二 广均
三 景德镇仿钧
四 景德镇的炉均
五 乳光釉的物理化学基础
第十四章  陶器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宜兴紫砂陶器
节  紫砂茗壶的起源与陶艺的发展
第二节  紫砂陶器的技术发展
一 宜兴紫砂陶器所用的泥料
二 紫砂陶器的成型工艺
三 紫砂陶器的装饰方法
第十五章  光彩夺目的富铅釉和彩――三彩陶器、低温色釉和彩
节  绿釉陶和三彩釉陶
一 绿釉陶
二 三彩釉陶
第二节  琉璃
第三节  法华彩釉
第四节  素三彩釉
第五节  炉钧釉
第六节  釉上彩
一 明代斗彩和五彩
第七节  低温釉、彩发展形成的体系
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主要书名索引
总跋

内容摘要
李家治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是论述中国长达万年的陶瓷科学技术史专著。
重点根据近代对我国陶瓷的考古发现和科技研究结果讨论其工艺发展,总结其科技成就和对世界陶瓷发展的影响。书中着重阐述了中国名窑胎釉的物理化学基础、形成机理及烧制工艺的进步历程。
本书为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热情、古陶瓷的断代和断源以及名瓷的恢复生产提供参考资料和科学依据。可供陶瓷研究、生产的从业人员和科技史工作者阅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