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9.41 7.2折 69 全新

库存649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理群 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36709

出版时间199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1201532309

上书时间2023-07-14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与鲁迅相遇》《鲁迅作品十五讲》《我的精神自传》《语文教育门外谈》《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合著)等。    温儒敏,1946年生,广东紫金人。现任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主要著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文学史的视野》等十七种。    吴福辉,1939年生,浙江镇海县人,生于上海,长于辽宁。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曾任副馆长。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并长期担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编等。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且换一种眼光》《京海晚眺》《游走双城》《深化中的变异》《多棱镜下》《春润集》等。

目录
  
重新说明

初版序言 王瑶

前言

编 个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 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章 鲁迅(一)

一 《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二 说不尽的阿Q

三 《野草》与《朝花夕拾》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章 小说(一)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一)

一 “鸳蝴”开启直接源头

二 对峙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三 市民通俗小说类型的形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 《》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三 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六章 新诗(一)

一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二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三 变革中的新诗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 冰心、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 郁达夫与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散文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八章 戏剧(一)

一 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三 业余的、非营业性的“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四 小剧场培育的田汉、丁西林等话剧文学的开创者及其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 19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 革命文学论争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三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章 茅盾

一 茅盾的历史贡献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三 茅盾的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贡献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 老舍

一 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 《骆驼祥子》: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与幽默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 巴金

一 青春的赞歌:巴金前期小说创作

二 《家》的杰出成就

三 深沉的悲剧艺术:巴金后期小说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三章 沈从文

一 “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

二 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三 散文艺术与“沈从文的寂寞”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四章 小说(二)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三 海派小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市民通俗小说(二)

一 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

二 张恨水等言情写实小说的俗雅融合

三 武侠想象世界的现代拓展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诗(二)

一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二 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七章 鲁迅(二)

一 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二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三 《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二 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三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四 报告文学与游记

附录 本章年表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从《雷雨》到《原野》

二 《北京人》与《家》

三 曹禺剧作的命运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章 戏剧(二)

一 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二 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健吾的创作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一 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二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 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二章 赵树理

一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二 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

三 评书体现代小说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说(三)

一 暴露与讽喻

二 体验与追忆

三 通俗与先锋

四 现实与民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四章 市民通俗小说(三)

一 雅俗对立的部分消解

二 通俗小说的“现代化”

三 大众文学在现代社会生长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历史地位

二 独特意象与主题

三 忧郁的诗绪

四 诗的艺术与形式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一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二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三 敌后根据地的诗歌创作:诗的民间资源的新的吸取与创造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一 报告文学的勃兴

二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三 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八章 戏剧(三)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二 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起

三 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附录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湾地区文学

一 台湾地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二 台湾地区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附录 本章年表

修订本后记

内容摘要
  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三位现代文学“泰斗”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已成为经典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该书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浓厚的独异的学术特色。首先,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其次,书中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再次,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该书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是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最后,对于文学流派,该书不只是强调主流文学,而且也能从地域、文化环境的视角,去关照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先锋派等趣味各异的文学派别,力求恢复现代文学色彩纷呈、枝叶繁茂的本来面貌。本次是继1998年修订时隔十多年后的一次较大的修改,基本上保留了原书的体例框架,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适当调整了内容的写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述和史料错漏,使全书更为精审、完整。

主编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获首届“王瑶学术奖”,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和“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在高校的覆盖率及学界的引用率都是很好高的。发行量超130万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浓厚的独异的学术特色。    作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都是王瑶先生的弟子,是现代文学界卓有成就的学者。

精彩内容
初版序言王瑶    这是一本由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三位青年研究工作者撰写的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从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末一节“略讲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开始,六十多年来在不同时期出版的各种有关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已经相当多了;它已构成了一部关于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史,记录了这门学科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进的历史足迹。其中较早的著作,无论是前述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还是陈子展《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1929年出版,其中有“十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一节,详述晚清以后的文学),或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2年),都是着眼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特别是与近代文学的历史变迁关系的梳理,这固然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定的观察角度,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文学尚未从中国文学整体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真正用历史总结的态度来系统地研究现代文学的,应该说是始于朱自清先生。他1929至1933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后来整理发表题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是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著作。它以作家的创作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从丰富的文学现象来探讨各类作品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原因和历史经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注意分析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及其对各种流派的形成在思想风格上所起的作用,并采用了先有总论然后按文体分类评述的体例,这对以后的现代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历史阶段,这就更有条件从整体上来考察和研究它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特点了。1950年代初期,由于适应当时高等学校新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一课程的教学需要,先后出现了好几种比较完备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以教材形式出现的著作虽然都努力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但同时也反映了民主革命胜利初期的时代气氛与社会心理;如对于解放区作品的尽情歌颂,对于国统区某些政治态度暧昧的作品的谴责,即其一例。由于当时政治气氛和学术空气比较正常,各种各样的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尚未开展,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现代文学史著作,都尚能各抒己见,具有不同的特点。    总的说来,它们为这门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后来研究工作者沿用的格局和范围,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确立了一个起点。但随着我国学术思想界“左”的倾向的抬头,这些著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判;代之而起的是一批以所谓“文艺上的无产阶级路线和资产阶级路线的斗争”作为基本发展线索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把研究的重点对象由作家作品转向文艺运动,甚至政治运动,而且模糊以至否定了现代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现代文学史”变成了“无产阶级文学史”;到了那“少有”的日子,最后就只剩下一个被歪曲了的鲁迅。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的工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全面复苏,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现代文学史著作。这些著作或在1960年代编写的教材基础上修改和补充,或由一些地区、学校组织集体编写,总的看来,尽管在体例或深度上还没有更大的突破,但都在对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对文学运动、作家作品的评价上,进行了大量“拨乱反正”的工作。这对于推动现代文学研究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开始转入日常的学术建设。许多研究工作者对现代文学进行了客观的考察和具体的分析,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了这门学科正在扎实、稳步地前进。本书的作者就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几位引人注目的青年研究工作者。从书中可以看到,他们吸收并反映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打破狭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除尽可能地揭示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主流外,同时也注意到展示其发展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他们注意从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各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视文学本身的规律和特点,重视作品的实际艺术成就,以及艺术个性与风格的特点;注意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历史考察,努力揭示各种文体发展的内在线索。他们还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学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并注意探讨现代文学民族风格与特色的形成过程。在体例安排上,既注意到文体分类,以突出各种文体的发展和不同流派的特点,又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进行专章论述,以显示各个时期艺术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当然,上述这些特点主要是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致力方向上说的,至于实际所达到的水平,自然也有力不从心之处,甚至还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如在体例框架以及研究方法上尚有待于重大突破,对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还需要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等。但这些弱点实际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这门学科本身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今后创新的重大课题,因而是不能苛求于作者的。鲁迅曾经说过,在历史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一切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必然随同历史的前进而“逝去”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如无特殊说明,本书引用《鲁迅全集》皆据此版本,不另注。。随着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新更完善的文学史著作出现。但就目前而论,本书确实反映了现阶段的研究水平并且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因此我愿意把它介绍给中国现代文学的爱好者和关心者,并瞩望本书的作者们继续前进,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1985年5月24日前言    本书所要讨论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而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的召开。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尽管这些年学术界不断有打破近、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展更大历史段的文学史研究(例如“20世纪中国文学”“19世纪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建议,并且已经出现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本书的教科书性质,必须适应现有的大学中文系课程的设置,以及现有的学术研究格局,在未做全国性的变动之前,以“三十年”为一个历史叙述段落,仍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    在本书的历史叙述中,“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与上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上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而中国的现代化所具有的历史特点,例如,其实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争取民族独立与统一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城与乡、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出现了现代都市与乡土中国的对峙与互渗;现代化本身产生了新的矛盾、困惑……这些都对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现代政治(其核心是国家的文化体制,国家与政党的文化政策、意识形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军事(包括现代战争),而且现代出版文化、现代教育、学术与现代科技都深刻地影响与制约着现代文学的发展。而如何处理文学与政治、文学启蒙与民族救亡、文学与市场等的关系,更是中国现代作家必须面对,并时感困惑的历史课题。在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十年中,在这方面既有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上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中国的作家为此展开了持续的论争,并做了大量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这是一个少见复杂的艺术课题,不仅存在着如何处理诸如“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俗与雅”“形式的大众化与先锋性,平民化与贵族化”“文学风格的时代性与个人化”的关系这类艺术难题,而且在创作方法的选择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个文体内部也有不同样式、流派、风格的创造,如诗歌方面的格律诗与自由诗,散文的闲话风与独语,小说方面的诗化小说与心理分析小说,戏剧方面的广场艺术与剧场艺术等等,都需要以极大的艺术匠心去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终于产生了鲁迅这样的世界与民族的现代文学大师,以及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有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他们所创造的现代文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读者的文学养料,大、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成为现代民族语言(现代汉语)的典范,为中国与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尽管现代文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所付出的代价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