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研究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83.59 7.0折 119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饶光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37673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19元

货号1202307246

上书时间2023-06-21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章 绪言 1

节 背景分析 1

一、国际背景 1

二、国内背景 3

第二节 已有研究评述 4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4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6

三、碳足迹界定与估算 6

四、产业低碳水平研究 8

五、长江上游地区研究 9

第三节 本书的探索 10

一、理论层面 10

二、实证层面 11

三、方法层面 11

参考文献 12

第二章 碳足迹测定概论 15

节 碳足迹 15

一、碳足迹的定义 15

二、碳足迹的分层与碳中和 16

三、碳足迹的经济效率 17

四、碳足迹的人口压力 17

第二节 碳足迹测算 18

一、碳足迹测算路径 18

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 19

三、碳补偿与碳足迹的折算 21

四、区域碳足迹测算 22

五、行业碳足迹测算 23

第三节 碳足迹测算具体方法 25

一、区域碳足迹的具体测算方法 25

二、行业碳足迹的具体测算方法 29

第四节 基于泰尔指数与Kaya分解模型的差异测度 33

一、差异测度与泰尔指数 33

二、碳足迹影响因素与Kaya模型 33

三、基于泰尔指数的Kaya分解模型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36

第三章 基于碳足迹测定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导论 38

节 碳脱钩发展力 38

一、EKC与脱钩 38

二、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Tapio脱钩模型 39

三、碳足迹对经济的影响及趋势预测模型:STIRPAT模型 41

第二节 DSR驱动力 43

一、DSR驱动力由来 43

二、DSR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43

三、DSR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解读:以制造业为例 44

四、DSR驱动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9

五、DSR驱动力关联效应 52

第三节 碳循环平衡力 52

一、循环经济 52

二、碳排放—吸收的循环 53

三、碳循环平衡力机理 54

四、碳循环平衡力测评指标体系 56

第四节 基于碳足迹测定的低碳经济发展能力评价 58

本章小结 59

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碳足迹测定 61

节 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区域碳足迹的测定 61

一、长江上游及沿江省市的界定 61

二、数据来源 62

三、区域碳足迹比较 62

四、区域碳足迹差异性分析 70

第二节 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行业碳足迹的测定 73

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73

二、行业碳足迹强度与碳足迹密度差异 74

三、行业碳足迹中间效应差异 75

四、行业碳足迹终端效应差异 76

五、行业碳足迹波及效应与敏感效应差异 78

六、碳足迹主导行业比较 79

本章小结 80

参考文献 81

第五章 重庆市及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实证 82

节 重庆市经济增长与碳足迹脱钩分析 82

一、数据的预处理 82

二、脱钩模型的计算与指标评价 83

三、脱钩模型结果分析 84

第二节 重庆市经济与碳足迹之间EKC效应分析 85

一、模型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标准化 85

二、共线性诊断 86

三、主成分回归 87

四、模型最终拟合 89

第三节 重庆市碳脱钩发展力趋势分析 90

一、重庆市低碳经济发展情景设定 90

二、重庆市碳脱钩发展力预测 91

三、重庆市碳脱钩发展力测算结果分析 92

第四节 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分析 94

一、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变化 94

二、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变化趋势 94

本章小结 95

附录 96

第六章 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实证 100

节 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 100

一、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构成 100

二、长江上游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分析 102

三、差距及原因分析 108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关联效应 110

一、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内部16个行业的产业关联度 111

二、长江上游地区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关联效应 112

本章小结 117

参考文献 117

附录 118

第七章 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碳循环平衡力实证 129

节 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地区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分析 129

一、能源消耗现状 129

二、碳排放现状 132

第二节 长江上游地区碳循环平衡力比较分析 134

一、数据采集整理 134

二、主成分分析及结果 135

第三节 长江上游地区碳循环平衡力综合评价 139

一、对各子系统的评价 139

二、碳循环平衡力综合评价 141

本章小结 142

参考文献 142

附录 142

第八章 主要发现与对策建议 147

节 主要发现 147

一、长江上游、中下游地区相关省市之间碳足迹呈差异收敛趋势 147

二、长江上游地区碳脱钩发展力呈逐渐增强态势 148

三、长江上游制造业低碳发展DSR驱动力呈总体向上趋势 148

四、长江上游、中下游地区相关省市的碳循环平衡力水平差异大 149

第二节 战略举措 150

一、调整产业结构 150

二、优化能源结构 151

三、提升碳汇能力 152

四、弘扬低碳文化 153

五、创新低碳技术 153

六、加强国际合作 154

第三节 政策建议 155

一、总体政策 155

二、分区域政策 156

第四节 研究展望 157

一、关于碳足迹的研究展望 157

二、关于流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建设的研究展望 158

本章小结 158

参考文献 158

后记 160

内容摘要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是区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江上游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研究》基于碳足迹测定,系统论述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构成体系,并以作为江河源头生态屏障的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为典型样本,深入探讨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碳脱钩发展力、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环境改善关联的DSR驱动力以及“碳排放=碳吸收”理念下的碳循环平衡力及其相互关系,丰富了江河流域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建设领域的相关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