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信息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智能化信息设计

全新正版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3.36 6.4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茂林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34626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857345

上书时间2023-06-07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茂林,男,博士,1978年2月出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本科、硕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师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鲁晓波教授。曾先后任职于北京多家知名企*单位,并兼职担任新东方艺术类考研英语教师,现任职于北京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主持并参与多项**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并出版多本译著,设计作品屡获各类奖项并在大型项目招标中中标。

目录
章   绪论
节   智能与智能化信息设计/  002
一、前沿智能信息技术/  002
二、智能的本质/  007
三、信息设计/  010
四、智能化信息设计/  014
五、智能化信息设计的意义/  016
第二节   发展现状概述/  018
一、国外发展现状/  018
二、国内发展现状/  024

第二章   信息设计
节   信息技术概述/  029
一、新型信息技术/  029
二、信息技术对设计的影响/  030
第二节   信息概述/  035
一、信息及其相关概念/  035
二、信息学、信息文化与信息方法/  042
三、信息化与信息社会/  047
第三节   信息设计的范畴/  049
一、空间/  049
二、媒介/  050
三、手段/  052
四、信息设计的广义范畴/  054
五、信息设计的狭义范畴/  056
第四节   艺术与科学/  063
一、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063
二、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案例分析/  065
三、面向未来的设计创新/  066
四、行业趋势分析/  067
五、实践研究与学术研究的趋势/  071
六、案例分析/  074
七、服务于产业链的内容设计/  084
第五节   信息设计的跨学科性/  090
一、认知科学与“三论”对信息设计的影响/  090
二、信息设计思维与互联网思维的关系/  095
三、信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098
四、信息设计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105
第六节   信息设计的价值/  134
一、信息设计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135
二、信息设计的商业价值/  137
三、信息设计的产业价值/  138

第三章   智能与智能化
节   智能及其分类/  144
一、智能溯源/  144
二、智慧、智力与智能/  145
三、智能的分类/  146
第二节   不同领域的智能/  148
一、自然科学视野中的智能/  148
二、哲学视野中的智能/  150
三、人文社会学视野中的智能/  155
第三节   智能的反思/  158
一、智能模拟的思考/  158
二、大成智慧的启示/  159
第四节   智能化/  160
一、智能化的定义/  160
二、产品智能化/  161

第四章   智能化信息设计
节   智能化信息设计的原则/  166
一、理想化思路/  166
二、批判性视角/  168
三、平台化理念/  173
四、案例分析:苹果——虚拟与现实平台相结合的全过程思维/  176
第二节   智能化信息设计的特性/  178
一、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178
二、物质与非物质的内在统一/  179
三、游戏化与社交化的内在统一/  181
四、其他常规特征/  184
第三节   智能化信息设计的内容/  187
一、智能环境/空间设计/  187
二、通用设计/  196
三、案例分析:为儿童提供智能服务的智能娱乐产品设计/  198
四、案例分析:智能助理产品设计/  203
五、智能化教育软硬件产品设计/  205
六、案例分析:荷兰“史蒂夫·乔布斯学校”的启示/  206
七、案例分析:“康宁”基于无缝显示的智能化教学环境设计的启示/  207
八、智能化信息设计在构筑体验式教学模式上的作用/  208
九、案例分析:体验与互动式教学产品及内容设计/  210
十、案例分析:以交互书籍为主的数字化出版物设计/  215
第四节   智能化信息设计的价值/  220

第五章   智能化信息设计的结构模型
节   智能化信息设计结构模型的构成/  224
一、模型/  224
二、结构模型的构成/  224
第二节   策略层面/  225
一、信息时代的需求/  226
二、情境/  227
三、目标/  233
第三节   组织层面/  234
一、计算的介入/  234
二、功能/  235
三、结构/  236
四、设计阈值/  239
五、智能升级促进设计升值/  241
第四节   交互层面/  253
一、计算中的感知/  253
二、设计中的感知/  256
三、 感知在智能化信息设计中的运用/  258
四、记忆/  260
五、情感/  263
第五节  传达层面/  267
一、形态/  267
二、界面/  269

第六章   智能化信息设计的流程
节   智能求解设计流程/  272
第二节   问题求解/  275
一、问题定义/  277
二、信息价值/  279
三、智能用以提升信息价值的途径/  281
第三节   概念生成/  283
第四节   设计方案/  285
一、草图/  285
二、原型/  286
三、模型/  286
第五节   设计评估/  288

附录   艺术设计院校信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参考建议/  290

参考文献/  291

后记/  300

内容摘要
本书在大量梳理相关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了智能信息设计的特征与本质,以及信息设计引入智能的意义和必要性。智能化信息设计以满足主体需求和价值实现为根本,以信息价值和交互体验价值为评价标准,参照艺术和人文精神的体现,力求为现代设计方法增益,并设计出具有极强体验性、人性化的产品形式、内容或服务模式,从而构建一个双向自然和谐的智能生态和设计生态。智能化信息设计方法是理论结合实践、科学融合艺术、物理世界连带数字世界的复杂设计生态系统,是对传统设计方法的增益、补充和新思考。
本书既可作为艺术类、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作为设计从业人员、文化传媒行业创意人员、高科技行业软硬件工程师等的学习参考书。

精彩内容
序一
在21 世纪初期,我们意识到在设计领域必将产生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美学范式和设计评价准则,信息艺术设计专业就是在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跨学科交叉性专业。
信息设计侧重培养人才在信息科技与艺术方面的整合能力、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策划能力、结合信息产业和社会需求探寻新的解决方案的创意能力。信息设计是以交互为核心的关于信息的设计、关于体验的设计或关于服务的设计,是关于知识的设计或智慧的设计。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条件下,设计最终要为复杂技术的人性化提供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大数据要以经济适用的方式处理、成型、预测和分析,智能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设计的层次上,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设计的简洁性在应对复杂的设计对象时的意义。
鉴于此,200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率先在国内设立了信息设计专业,并开启了信息设计教学探索之路,经过十多年的执着追求,在信息设计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为了更好地拓展信息设计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水平,促进信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的整合与发展,展现出当代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推动艺术与科学、自然与人文、技术与设计的进一步融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先后于1997年、2006年、2012年和2016年举办了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和2013年联合举办了“交互设计国际会议”。此外,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牵头,于2012年协助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了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并于2014年举办了专委会届大会。这些会议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加强国际信息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全球视野下的信息设计教育与产业互动平台,不断推进信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本书是我的博士研究生杨茂林老师,潜心研究多年,顺应时代潮流,适时推出的一本全面论述信息设计及智能化对信息设计影响的基础性著作。该书对处于新时代信息设计的概念、研究范畴、理论与方法、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论述。书中众多知识点和新颖的观点,对于从事和即将投身信息设计领域的人员具有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借此,我衷心希望,未来会有更多、更好、更全面、更系统、更专业、更深入的信息设计书籍面世,共同打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是为序。

鲁晓波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专家、“十三五”科技计划重点专项核心专家、国际著名红点设计奖评委;
《中国大百科全书》设计卷主编,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

序二
在信息技术飞速改变世界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创新都受到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在美国20多年的工作、创业和生活,使我深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怀揣报效祖国的梦想,我将国外的新理念和新科技在国内进行二次创新,力求改变一代人。2009年,我入选国家第六批“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创立了“思昂教育”,致力于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产业建设,也因此与在此领域创业的充满激情的杨茂林博士结缘。
我曾在清华大学及我公司总部,多次与茂林博士探讨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未来,我们共同认为这是一件利国利民、意义深远的事。虽然这次教育创新大潮带动了众多企业参与,但其实现路径依然在探索之中。茂林提出了独到的方法,他从设计思维和设计创新的角度去引领这个时代创业与创新的潮流,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用设计思维进行整合并加以创新,这不仅是设计创新的方向与本质,更是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科技行业创新的源泉之一。
科技与艺术的本源都是以人为本,茂林是从设计角度出发,我则从技术角度出发创新,只有两者的结合方可产生非凡的用户体验,方可让科技被大众接受。当茂林将《智能化信息设计》书稿送到我手中时,我欣慰地看到他已给这个“结合”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入的阐释。他将设计思维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比较,把“O T O”与虚拟和现实相结合,探索智能环境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趋势等。作为一名艺术学博士,他的跨界思维和探索带给这个行业新的视角。
茂林一直潜心于智能化、交互化的产品设计和研究,力求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整合科学技术、艺术与人文创新,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当下设计创新的理念与方法,并紧密结合实践,在文化创意与高科技行业的结合领域里,不断推陈出新、有所建树。这本著作是他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书中探讨了信息社会中信息设计的重要性,深入思考了设计创新的本质与方向,从设计角度深入论述了智能化、互联网化、人机融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等时代主题和大趋势,并用众多设计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设计师眼中的智能环境、体验式教学、数字化出版、交互式产品等热点研究领域。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自成体系、逻辑性强,既可作为院校的基础教材,又可作为相关从业者的参考书。希望企业界有更多设计师和工程师用合作、共荣、发展的思维参与到这一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惠民产品和服务方式。同时,希望在教育界,有更多师生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为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茂林已经迈出了步,也希望正在这里奋斗的、正在改变世界的人们一起加入创新领域,共同完善这一理论。
是为序。

马列伟博士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市特聘专家、美国华盛顿大学电机工程博士;
思昂教育董事长、北京凌声芯语音科技有限公司前CEO;
美国蔓藤教育CEO(MentorX Corporation)、 美国KLA-Tencor Sr. Director、美国Anchor Semiconductor 副总裁,美国Analogy公司中国首席代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