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陆“亚中心”构建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内陆“亚中心”构建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29.05 6.1折 48 全新

库存6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尹虹潘、刘姝伶 著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

货号1202500058

上书时间2023-05-15

轻阅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尹虹潘、刘姝伶 著
  •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1-02
  • ISBN 9787569705003
  • 定价 48.00元
【内容简介】
  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地方(即区位),在长期的发展进程里也总会有一些区位得到了更多经济主体基于某种微观诉求的自发选择,或是一个国家(经济体,下同)政府为实现某种宏观目标而对其格外青睐,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样的区位往往会形成人口与经济高度集聚。而另一些区位则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于是成为人口与经济密度较低的区域。所以,当我们观察某个国家内部的区域时,经常看到的是区域之间存在发展差异(差距),区域差异(差距)使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格局,人口与经济集聚发生的区位、集聚发展的规模等元素构成了一国区域发展格局非常关键的空间经济特征。区域发展格局在长期发展中是持续动态演化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区域发展格局,都是以过往的区域发展格局作为历史基础,加上这一时期内市场自发选择和政府政策等外部干预形成的结果,而它又会作为下一个时期的基础条件参与到后续的区域发展当中去,影响未来的区域发展格局演化。与此同时,区域发展格局和区际发展机制(特别是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经济关系)又是一体两面的,一定的区际发展机制将引致一定的区域发展格局,而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某种区域发展格局也可以反过来推演出支撑这种格局的区际发展机制。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才有了我们在《内陆“亚中心”构建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对区域发展格局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作者简介】
  尹虹潘,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西南大学智能金融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曾长期在政府决策研究机构担任部门负责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学术成果见于《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财经研究》《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改革》等学术期刊。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多部委研究项目、地方省级基金及决策咨询研究项目等30余项。曾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重庆市发展研究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多项。

  刘姝伶,女,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统计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统计等研究。学术成果见于《中国人口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主研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研究项目10余项。曾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省部级奖励。
【目录】
上篇 为何构建内陆“亚中心”
第一章 面向未来的区域格局
第一节 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第二节 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局限
第三节 “亚中心”的重大意义与作用
第二章 基础条件优越的区域
第一节 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
第二节 经济区位优越的区域
第三章 国家战略关注的区域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演变
第二节 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平台
第三节 国家级战略平台揭示的重点战略区域
第四章 人口流动偏爱的区域
第一节 人口在城乡之间的选择
第二节 人口在地区之间的选择
第三节 人口流向选择揭示的重点发展区域

下篇 如何构建内陆“亚中心”
第五章 “亚中心”范围与结构
第一节 “亚中心”的载体区域
第二节 “亚中心”的内部结构
第六章 代表性城市群的建设
第一节 成渝地区发展格局的演变
第二节 影响成渝地区发展主要因素
第三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路径
第七章 促进“亚中心”的集聚
第一节 分层集聚符合中国的现实
第二节 增强“亚中心”集聚能力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