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俗语解读(插图本)【一版一印,仅印1000册】
插图本
¥
50
九品
仅1件
作者鄞镇凯 著
出版社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05051
出版时间2012-01
版次1
印刷时间2012-01
印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页数240页
字数150千字
上书时间2013-03-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私人藏书。
- 商品描述
-
潮汕俗语,包含潮汕谚语、俚语、惯用语和口头常用语。
潮汕俗语,言简意赅,一句之中包涵许多内容,具有哲理性、经验性、讥喻性、训诫性、实践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力量。
潮汕俗语,是潮汕方言的语言结晶,是潮汕文化宝库的一串明珠,是潮汕人聪明、智慧的凸现。
潮汕俗语,是潮汕劳动人民(含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引朱自清语)。
我未满18岁就加入到劳动人民的行列,是一个脑体并用的劳动者。青壮年时期的我先后当过农民、水手、搬运工。白天干苦力,流大汗,创造物质产品,晚上伏案笔耕,先后为农村文化室、运输系统文艺宣传队、市工人文化宫编写话剧、快板剧、潮州歌册、快书、表演唱等可以搬上舞台的方言艺术作品。恕我自夸,我的作品比较受观众欢迎,并屡屡获奖。其重要原因是:我懂得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套用潮汕俗语,使作品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那一串串语言珍珠般的俗语,都是我长期在生产第一线,与农友、工友们言谈语吐中捕捉到的。我喜欢对每一个俗语刨根究底,力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尽管后来我成为纯脑力劳动者,也不再编写演出脚本,但我长期坚持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去,到劳动大众中猎取潮汕俗语。然后“量材录用”,将它们分遣到我所写的各种文体的作品中去。潮汕俗语,给我智慧。
2007年12月初,我再度执编《汕头日报》的地方文化版——《潮风》版。一天,安排的版面剩下200多字的一个空白,手头没有这么短小的稿件可补上。事迫灵机动,我拿起稿纸,写出“大井蚶开嘴就退镭”的俗语典源,并在报上辟出“俗语解读”的栏目。这补白之作见报后,接到几位读者的来电、来信,希望将“俗语解读”作为常设栏目。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我几乎每期版面都留出地方,写一则俗语故事来“补白”。笔名有尹拉克、余人、辛佳波、古吧等。
前年,有一位地方文化专家告诉我,他将《潮风》版上的《俗语解读》栏目所有文章都收集起来,准备以他的名义结集出版,请我支持并向古吧、尹拉克、余人诸笔者转达他的谢意。我大笑,告诉他:“假若您的动机成为事实的话,我鄞镇凯将诉诸官司。其理由有:第一,古吧的真名叫鄞镇凯,尹拉克、辛佳波、余人等的真名也叫鄞镇凯。鄞镇凯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二,虽说俗语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但在《潮风》版上发表的篇什,是经过再创作的,它们不是单纯的收集和记录,它们是作者花费心血解读出来的。这些篇什重在‘解读’二字。刘逸生的《唐诗小札》,不能因为‘唐诗’而视作资源共享的东西吧?”
今年雨季,有某电视台记者找我帮忙,说他们要制作“潮汕俗语故事”的节目,我将《潮风》版上的有关资料都提供给他,有朋友问我:“不怕他们侵权吗?”我答:“他们是对现有资料进行再创作。他们以先进的传媒手段来弘扬优秀的潮汕传统文化,我们理应支持。”
聚沙成塔。2010年12月,我光荣退休的时候,在《潮风》版上补白的“俗语解读”已有100多题,已可成册。翻读再三,认为尚有出版的价值,于是整理结集付梓,书名就定《潮汕俗语解读》。
我的同事、画家姚建平先生忙里拨冗,为这本书写了60多帧插图,使是书大大增色。真可谓“臭皮蛋配着好姜醋”。我的同事翁小红女士建议将原来有音无字的注音改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加上引号,内文注解。此议甚好,我采纳了。
俗话说,“书头戏尾”,大意是书前戏尾最不可观,行笔至此意识到这一点,就打住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