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

内页干净

20 4.8折 42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天芳 编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1m

上书时间2024-03-23

知绮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王天芳 编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5
  • 版次 1
  • ISBN 9787513232951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5页
  • 字数 49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系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改教材
【内容简介】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中医辨证论治学发展史。第二章辨证方法概要介绍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及经络辨证等常用辨证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主要内容。第三章治则、治法与方剂介绍治疗原则,常用的治法,方剂与辨证的关系及方剂的组成、分类、剂型、煎服方法。第四章辨证论治将中医诊断学课程中“辨证”的内容与方剂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八纲和气血津液的辨证方法为纲,结合方剂学中的“八法”和具体的处方方法,分为表证、半表半里证、表里同病证、虚证、实证、寒证、热证、气证、血证、水湿证、痰证十一大类,介绍证候辨识、立法原则、处方方法及例方(包括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附方、方论选录、歌诀)等,目的在于执简驭繁,以证统法,以法统方,将理、法、方、药的内容融为一体。第五章临床综合运用介绍辨证论治思维的方法与步骤、中医病历书写,以及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论治。
【作者简介】

王天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系主任,教授,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先后主持与承担部局级及国家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作为牵头人,承担国家科技部973和"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各1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5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相关教材10余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辨证

二、论治

第二节 中医辨证论治学发展史

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魏晋隋唐时期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病因病机专著的产生

三、宋金元时期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四大医学流派对辨证论治理论的贡献

四、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兴起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日趋完善

五、近代和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病因辨证

一、六淫、疫疠辨证

二、七情、饮食、劳逸辨证

三、外伤、虫积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四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五节 六经辨证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

二、卫气营血病证的传变

第七节 三焦辨证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八节 经络辨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的特点

二、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第三章 治则、治法与方剂

第一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

三、扶正祛邪

四、正治、反治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二节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补法

八、消法

第三节 方剂

一、方剂与辨证

二、方剂的组成

三、方剂的分类

四、方剂的剂型

五、方剂的煎服法

第四章 辨证论治

第一节 表证

一、风寒表证

二、风热表证

三、风湿袭表证

四、燥邪袭表证

第二节 半表半里证

一、证候辨识

二、立法原则

三、和解少阳法

四、例方

第三节 表里同病证

一、证候辨识

二、立法原则

三、表里双解法

四、例方

第四节 虚证

一、气虚类证

二、阳虚类证

三、血虚证

四、阴虚类证

五、津亏证

六、气血两虚证

七、阴阳两虚证

第五节 实证

一、食滞胃肠证

二、肠热腑实证

三、寒积腑实证

四、虫积内停证

五、风邪外袭证

六、吐法适应诸证

第六节 寒证

一、寒客脏腑证

二、寒滞经脉证

第七节 热证

一、脏腑热盛证

二、热毒证

三、温病之气、营、血分热证

四、暑热证

五、虚热证

第八节 气证

一、气滞证

二、气逆证

三、气闭证

第九节 血证

一、血瘀证

二、出血证

第十节 水湿证

一、湿证

二、水饮证

第十一节 痰证

一、证候辨识

二、立法原则

三、祛痰法

四、例方

第五章 临床综合运用

第一节 辨证论治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一、病情资料的综合评定与分析

二、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三、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节 中医病历书写

一、中医病历的沿革与意义

二、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和格式

第三节 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论治

一、发热

二、头痛

三、胃脘痛

四、咳嗽

五、心悸

六、泄泻

七、便秘

八、失眠

九、眩晕

十、水肿

附录一 方名索引

附录二 证候索引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