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秋雨“君子三讲”: 《君子之道》《北大授课》《冰河》全三册精装带盒
  • 余秋雨“君子三讲”: 《君子之道》《北大授课》《冰河》全三册精装带盒
  • 余秋雨“君子三讲”: 《君子之道》《北大授课》《冰河》全三册精装带盒
  • 余秋雨“君子三讲”: 《君子之道》《北大授课》《冰河》全三册精装带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余秋雨“君子三讲”: 《君子之道》《北大授课》《冰河》全三册精装带盒

80 4.6折 174 九品

仅1件

天津红桥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秋雨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7199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74元

上书时间2017-11-20

致爽斋

二十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详细描述:
从《文化苦旅》到《君子三讲》,文化导师余秋雨几十年守护传统文化,终成总结性成果。三卷本深入浅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弘扬君子正气,教你如何做一个合格、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一切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之于中国,有如骑士精神之于欧洲,武士道之于日本。“不了解君子之道,就像一个中国人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
《北大授课》:轰动海峡两岸、最才思敏捷的课堂讨论,最诚恳的生命应答,最难以忘怀的47堂课。马英九巡视台北书市首购之书,值得每个华人捧读的中华文化史定本。全新增订,走进北大,跟随余秋雨,开始激荡人心的中华文化之旅。
《冰河》:余秋雨首部长篇小说,具备惊人美丽的女子孟河在一次“淑女乡试”中拔得头魁,引来大批追求者,然而她暗中女扮男装,乘船踏上了去京城寻找生父的路途。途中,船只突遇冰雪,众人遭遇生死攸关的求生考验,引出一连串扑朔迷离的意外和磨难,也留下一段沉香般的爱情传说。
编辑推荐
从《文化苦旅》到《君子三讲》,文化导师余秋雨几十年守护传统文化,终成总结性成果。三卷本深入浅出,解读中华文化基因,弘扬君子正气,教你如何做一个合格、理想的中国人:
修身卷《君子之道》——耗费心血、阅遍文明的总结性论著,独家解剖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
问学卷《北大授课》——轰动海峡两岸,多年畅销不衰,值得每个华人捧读的中华文化史定本。
传奇卷《冰河》——首部长篇小说,浓缩上千年世态人情,以传奇故事回答何谓“君子”。
上市后广受好评、畅销不衰,在海峡两岸引发热议,白先勇致敬之作《君子之道》、马英九台北书市首购之书《北大授课》、长篇小说初创《冰河》,集合余秋雨近年经典之作,追踪从传统文化源流到当代社会大量艰涩话题的大师之声。
精装修订,适于收藏,随书附赠主题笔记本。
名人推荐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高希均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何勇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北大授课》《君子之道》《冰河》等。他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香港凤凰卫视首席文化顾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目录
《君子之道》
自序 
君子之道
前论 
一、最后一级台阶 
二、有故乡的灵魂 
三、孙中山的忠告 
四、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出现
六、有效遗嘱 
本论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荡荡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礼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耻 
尾语 

君子之交
一、至谊 
二、常谊 
三、甘谊 
四、水的哲学 
五、由浓归淡 
君子之名
一、君子自杀 
二、天下名誉 
三、排他性、脆弱性
四、功能缺失
五、可怜李清照
六、几点结论
君子之伪
一、一字病穴
二、共伪结构
三、绑匪纸条
四、道义之伪
五、风度之伪
六、无奈之伪
君子之狱
一、为自己减刑
二、狱外之狱
三、天命相连
四、换一种气
五.双向平静
写经修行
一、菩。提树下
二、缘起性空
三、那些否定
四、度化众生
五、继续修行
岁月之味
一、年龄的季节
二、一个美国故事
三、一个法国故事
四、一个俄国故事
五、青年的陷阱
六、中年的重量
七、老年的诗化
临终之教
一、中国式的遗憾
二、与生活讲和
三、文化的误导
四、终身的教师
短文一束
消失
毁灭
欧洲档案
那番月色
拼命挥手
晨钟暮鼓
遗忘
终极推荐
原野孤马
大选择
感谢父母
模特生涯
示众
高谊无声
北极雪路
悄然而立
一气而亡
名誉高处
自废功夫
君子之妒
谣言配方
辟谎三策
蟋蟀
棍棒
小镇儒士
跑道
整人行业
送葬人数
学会蔑视
必要区隔
叶子
理解
定型
白马
长椅
守陵老人
远行的人
跋涉废墟

《北大授课》
第一部分 闪问
北大的闪问
巨人的性格和脾气
可疑的“精神价值”
“枯燥文本”和“戏谑文本”
语言能力训练班
文化的定义
评判社会言论
“掏浆糊”
台大的闪问
两岸文化
一些误解
文化走向
一句话问题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棵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告别
《冰河》
自序
题记
第一章 冰河(故事)
第二章 冰河(剧本)
附一:舞台剧照
附二:剧本手稿选页
多数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也处于普 遍的误读状态,其中包括不少学者。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首先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误读。
这就像一个人,如果无法讲清楚自己是谁,那么,不管做什么事,对人对己都会是隔阂重重。因此,古希腊神庙墙壁上刻的 那句哲言,永远让人惊悚:“人啊,认识你自己!”
我说过,欧洲文艺复兴千言万语,其实只是轻轻问了一声:“我是谁?”此问一出,大家都从中世纪的长夜中苏醒,霞光满天。
文摘
四、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 我可以再借一个外国人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人我说过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 》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 “圣徒人格” 和 “绅士人格”。
与 “圣徒” 和 “绅士” 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 “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 “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 “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 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 “圣徒人格” 和“绅士人格” 外,还有 “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 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 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 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 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 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 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 “独尊” 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 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 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 “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

五、“小人”的出现

儒家在对 “君子” 进行阐述的时候,采取了一种极为高明的理论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义 “君子”,只是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
“君子” 的对立面,就是 “小人”。用一系列的否定,来完成一种肯定。这种理论技巧,也可称之为 “边缘裁切法”,或曰 “划界确认法”。这种方法,在逻辑学上, 是通过确认外延,来包围内涵。
因此,“小人” 的出现,对 “君子” 特别重要。其实不仅在理 论概念上是这样,即使在生活实际中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小人,君子就缺少了对比,显现不出来了。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贬义,而是指向着一些低微的社会地位和生态群落。诚如俞樾在《群经平议》中所说:“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汉世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也。”
但是,生态积淀人品。终于,这组对比变成了人品对比。我认为,“后儒” 的这种转变,亦合 “古儒” 之意。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在汉语中,“人格” 之 “格”,是由一系列拒绝、摆脱、否决来实现的。在君子边上紧紧贴着一个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须时时行使推拒权、 切割权,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范。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并不一定出现在不同人群之间。同一群 人,甚至同一个人,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我说过, 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潜伏着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这也就构成 了我们自己的近距离选择。唐代吴兢在《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 王》中说:
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其间的区分不在于两个稳定的族群,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一念之差,我们行为的一步进退。我觉得这种思想,与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义哲学中有关“由选择决定人的本质” 的论述颇为相近,却又早了萨特那么多年。 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 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君子,是选择的结果。小人,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选错,而是为了让你选对。

六、有效遗嘱

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有没有传下来呢? 传下来了。而且,传得众人皆知。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如此普及千年,如此深入人心,实在是一种文化奇迹。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这一现象传达了一个奥秘,那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遗嘱,总是与做人有关。 
回想一下,孔子本来是有完整的计划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不仅自己没有达到, 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辛苦奔波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都没有效果。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 “齐家” 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仅有能抓住的,只有修身,也就是让自己 做个什么样的人。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结论,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 本是他计划的起点,没想到,起点 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一定有人不赞成,认为君子之道流传那么久,产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并不高。因此,不能认为 “有效”。这种观点,把理想人格的设计和引导当作了 “应时配方”。其实,人类历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设计,都不具备 “即时打造、 批量生产” 的功能。君子之道也一样,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 “见贤思齐”、“景行行止” 的向往,而不是在当下急着搭建一个所谓 “君子国”。过程比终点重要,锻铸人格的过程不应该中断,而一个匆促搭建的 “君子国”,肯定名不副实
文化人类学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余秋雨进而认为,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其中。了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君子之道的轮廓,缕析儒、道两家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项要点和四大难题,同时探讨君子如何处理与世间、名誉、伪君子、自由的关系; 

第二部分阐述了作者面对人生问题从佛学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于三个“无”,精进于三个“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难题; 

第三部分为当代中国愿意做君子的年轻人,提供更充分的国际视角,在故事中介绍国外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关怀,互为观照,互相滋养; 

第四部分汇集了作者的几十篇短文,着眼于君子人格的构建,呼应全书主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