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士的祈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士的祈祷

13.29 3.7折 36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用梅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003359

出版时间2014-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22页

定价36元

上书时间2024-12-07

相逐心生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战士的祈祷
定价:36.00元
作者:刘用梅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55003359
字数:
页码:22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战士的祈祷》为刘用梅的个人当代散文集,分为“军旅怀想”“人生琐语”“寄情山水”三辑,收入《》《》《》等作品。全书主要记述作者几十年军旅生涯的所见所闻,抒发生活感悟,并通过怀念故乡山水、追思先贤名人、探寻历史遗迹,表达钟情山水、敬仰英杰的人文情怀。
内容提要
《战士的祈祷》是刘用梅的散文作品集。    漫漫时空,茫茫人海,能在生命里留下丝缕痕迹的只是弱水一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当激情燃烧的岁月成为往日记忆里的片断,当多彩的生活成为令人温馨的回忆,情感就很自然地流露于笔端。
目录
小视点大判断辑  军旅怀想  战士的祈祷  永远的将军  荷戈顾曲l  漫漫边关觅胡杨  老将军的书斋  秋叩友谊关  夜读山海关  聚会  残荷韵致  界碑  智慧的摇篮  海西嬗变  悠悠军装情  将军的力量  老将军与自行车  林则徐的荷戈情愫第二辑  人生琐语  策略——永不式微的智慧之果  包容一领导者的襟怀  品味是一种素质  孤独的境界  永恒的精神  执著的价值  莫以成败论英雄  寻觅快乐  国人胸前的十字架  父亲的困惑  狐之媚  比狗  公园——“儿童不宜”  言传与身教  梦回童年  病榻杂记  写在《金鸡山岁月》前面的话  一本厚厚的教科书  闲话读书第三辑  寄情山水  家乡的梦  池塘无语  茉莉花  盘根错节“根”  番薯  故乡的福橘  槐花  钓趣  穿行在“三坊七巷”  晨曦中的江滨  月光下的西湖  拜谒林公陵  治水名臣林则徐  严公的惟适之安  橘红色的瀑布  恩来湖畔  圣洁的玉龙雪山  华山遗石  漓江拾遗  泰山喜鹊  金陵古城  故城之殇  戈壁雨滴后记
作者介绍
刘用梅  福建省某部师级干部,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1951年3月12日(农历辛卯年二月初五)出生于福州,1972年应征入伍,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炮兵学院。十多年来陆续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以军旅散文为主。曾获全国、地方文学团体和机构各种奖项若干,一些作品入选全国、地方杂志选编、精品集、军旅散文精选等。
序言
小视点大判断    陈宸    眼下,“商业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流行使文化消费日益媚俗化和平庸化,体现人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人的精神超越的真善美日益消隐。文化批判精神急遽丧失;知识分子在貌似“中立”的表象中倒向利润;自由精神与崇高理想不断被消解;美学被曲解为欲望学、快乐学和消费学。在这背景下的文化,其形式和意义都暧昧不清,除非文化的功能在于夸大世俗的喧嚣和混淆视听。许多精神产品,说得尖刻些,不过是花哨恶俗的印象主义;既缺乏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更谈不上对人性的深层表现。某些“文化产品”不是让人感动和奋发向上,而是怂恿享乐和放纵……超越形式之上的美丑、真伪、善恶标准在社会各领域淡化,“多元”文化正迅速演变成实用的“泛文化”。    以往的泛政治倾向导致众人不关心政治,而泛文化倾向则导致众人不关心良知、不关心道德、不关心文化的本质内容。传统、主流文化被削弱后,“泛文化”所掩盖的庸俗的实用文化成了炫目的时尚。“泛文化”的症候是热烈地迎合中外资本,歌唱利润,不问青红皂白地嘲笑传统的伦理道德,漠视历史上被确立下来的文化价值。“泛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和新教条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霸权文化。实用政治利用崇高和良知愚民,而实用文化干脆贬低崇高和良知。    “泛文化”潮流不仅使社会价值标准失范,在为所欲为的自由颠覆中找到了貌似合理的理论依据。人们忽略了对文化信念和价值的思考,放弃了对不同的自由选择作出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    十余年来,作者潜心散文创作,始终不懈地围绕着传统的人文主义,围绕着价值观的判断展开,以高亢的调子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在《孤独的境界》中,那些曾经以自己的生命点燃人类信仰与理想的中外人杰向我们走来,屈原、曹雪芹、马克思、梭罗、诺贝尔、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在人类发展史上,作者指出,卓越的文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在孤独中“走自己的路”,达到光辉的顶点。同样,在《策略——永不式微的智慧之果》一文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中外卓越的领导者,运用策略将改革大业推向前进的丰功伟绩,伊尹、管仲、孔明、毛泽东、拿破仑、罗斯福……    “泛文化”将道德精神看作是实用政治的老教条,或者更便捷些,看成是封建糟粕。“泛文化”企图让人相信,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是不真实的,其道德观是虚假的;唯有把英雄、伟人贬到普通人水平或是更低水平才是人性化的。借着贬低,我们没有获得高尚、美或卓越,相反,我们得到的是自我放纵。既然人类是浮浅无知的,那么谁都是浮浅无知的。这种文化的虚无主义,在哲学上就是庸俗的实用主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上就是实用主义。    “泛文化”热衷于追寻潜蕴于英雄人物功业背后的隐私,认为非此不足以挖掘历史和人性的秘密,非此不深刻。贬低英雄的另一极端是漫无边际地夸大朝野“英雄”,为资本初始的巧取豪夺张本,巧妙地赞美新兴的富豪阶层。“泛文化”对英雄人物的瓦解,其实是对人的瓦解,对历史和现实的瓦解,是理性主义在现实面前的幻灭。    在此背景下,作者并没有迷失方向。作为职业军人,他不但宣扬了历史上的英雄伟人的丰功伟绩,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讴歌了平凡中的卓越、无声中的崇高。    在《界碑》《漫漫边关觅胡杨》以及《寻觅快乐》等文章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戍边的战士和导弹基地的英雄们。“冰山深处,全军海拔最高的医疗机构,三十里营房医疗所,有一群女兵,在喀喇昆仑的座座界碑前谱写了生命禁区的壮歌”,“在莽莽苍苍无人烟的冰山雪岭间,边防站长二十多载在不到十公里的国境线上反复踏勘界碑”;“神仙湾的官兵在世界海拔最高驻兵点奉献快乐”……    “泛文化”所推销的大众娱乐,在感官刺激、眼球催眠、人欲扩张中“躲避崇高”,实现对现实的逃遁。“泛文化”旗下的“时尚文化”和“消费文化”让人沉醉在虚幻无常中放纵奢侈。自由人沦落为欲望的傀儡:利益取代了道义,奢侈代替了勤俭,交易替换了原则;无耻代替了高尚;手段取代了目的,虚名误读为荣誉;骄傲被视为自信,私欲遮蔽了公德;欺诈代替了诚信,竞争排斥了互助。“泛文化”对骄奢淫逸的赞美,无异于对匍匐为生的弱势群体的嘲讽……    有鉴于此,作者一以贯之地关注弱势群体,发掘他们心灵中崇高的、美好的品德。《晨曦中的江滨》《月光下的西湖》《梦回童年》等文中出现的老知青、下岗老工人、生产队老农民、失地退伍兵……这些朴素的形象,无不充满了正气,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念与朴素的价值取向。的确,社会生活所缺乏的、有责任心的民众所关心的恰恰是价值标准,用以观察和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只有关乎本质的价值判断,才会给人文精神带来一线生机,给社会注入创新的热情和力量。    中国人漠视“策论”,以为形而上的虚理难免枯燥,其实中国唐宋两代,以文明道,尤其重视文质相符,没有思想意义的文章,被视为浮文。西方自兰姆、蒙田直到现代,纵论观念、探索人生的文章也一直占着重要位置。钱钟书说“文章必有大道理”,虽是矫枉过正,却并非无的放矢。文章的境界格调、情思理趣,源于对世事的审视与判断,更植根于心中的审美情趣与价值理念。故既有“大判断”也不乏“小视点”。    散文创作中的视点,源于英国本森的“观察点”(The point of view),实在是散文小品随笔的神髓说法。英国18世纪小品文家斯梯尔和艾迪生,就经常虚拟一封来信,后面加上按语,或假借流浪汉、老水手的口舌发言,视点独特,妙趣横生;既无辩论体的枯燥,又让人读起来从容不迫,意态闲逸。而“旁观者”(Spectator),因此成了当时杂志中的名牌。    究其实,你我眼中的世界,无非是“视点”中的世界。我们可以说:这是陶渊明、苏东坡、柳永、范仲淹……的世界,如果世上没有他们的文章歌赋,那该多么单调寂寞?而凭借着书画作品,我们得以进入石涛、八大山人、徐青藤、郑板桥的心灵;如同借着音乐,我们进入了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的“视点”中的世界……    散文、小品的章法以越多地展现作者视点中的情理为佳。在近代中国散文中,鲁迅以浩瀚的杂感,张爱玲以如梦如烟的随笔,梁实秋以趣味小品,沈从文以湘西素描,构筑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世界,这就是“视点”的效应。若是没有千奇百怪、绚丽多姿的“视点”,试问“真实未凿”、“赤裸裸”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    “视点”涵盖了人生观、审美价值观……有人会说,“视点”不就是“观点”吗?是,又不是。“观点”趋于概念化,“视点”则注目于具体生动的细节。常人不可能泛论“观点”,那样显得大而无当,不着边际,而视点则往往是朴拙的出发点。    显然,作者深谙此道,所以说理状物,言必己出。    例如在《战士的祈祷》一文里,对兵马俑的精细描写中,将好战、残忍、野蛮的故国胎记,入木三分地描写出来。从小视点,获得了与众不同的大判断;几千年古国文明,在这里露出了大破绽。    再如对于被迫卷入“二战”的日本民族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日本精神中美好部分的充分肯定,不仅表明了作者的独特视点,也显示了作者的博大胸襟。    散文中苛求视点的真实,如同小说中要求细节的真实。在《故城之殇》中,作者概述了战争带给故城的毁灭命运;德国的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特、法兰克福被夷为平地;东京大轰炸摧毁了市中心几十平方公里的面积,267171座建筑物被炸为废墟。为了获得哪怕一个数字,作者必须翻阅无数资料,更多时候,作者必须行万里路,亲临现场。    为了写《界碑》,作者走边关,在北仑河出海口的竹山驻足,在西汉琅琊界碑旁沉思;一身戎装,肃立在边界的石碑前眺望祖国的山山水水。写《秋叩友谊关》,冒雨寻觅同龄伤残的战友,踏着暮色凭吊战友陵园……    好的视点,如同摄影作品中最佳构图与焦距。这不是凭空得来,而是不断探索、学习、长期实践的结果。十多年来,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得之于心,注之于手。    独特的文体,源于独特视点。而独特的视点,造就独特的文体。抄袭与模仿,人云亦云,实际上就是因袭别人的“视点”。作者个性被淹没,文章难免流于平庸——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钱钟书有理由说,没有自己独特的文体,难成大家。    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始终薄弱。散文的评论文章,大抵零星观感;其审美观念,除了传统诗话、文论的零星概括外,未形成系统见解。至于散文文体理论性探讨,更是滞后于创作实践。    一代有一代的代表性文体。有正儿八经的,也有旁逸斜出的。韩愈以经为文,马迁以史为文;贾谊作论似赋‘,辛稼轩作词似论。此刘勰所谓“参体”、唐人所谓“破体”也。王荆公评文章,将文体摆在首位,然后才论及工拙。    鲁迅先生的杂感,梁实秋、周作人先生的小品,张爱玲如梦似烟的随笔,皆文体的变异。个性越强烈,特色越鲜明,离现成散文类型越远——文体越独特,其创造价值越高。“风格即人”,在这里找到了旁证。所以,钱钟书进一步说,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因而恢宏。    文体的自由,首先是思想的解放与自由。任何形式皆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非刻意雕琢可得,唯有情思泉涌,随流赋形时,独特的文体才得以产生。苏东坡形容其文如万斛泉水,不择地而出,乃至性之言。从这个意义来说,追求文体的创新,实际上是追求自由奔放的激情和无拘无束的灵思妙想。    众所周知,单篇文章易好,多篇文章难工。若说作者散文有所不足的话,我以为,在于文体略显单调;在编纂成集时,这个毛病就凸显出来。此外,语词激越而节奏感稍逊,画面感也略嫌不足。假以时日,作者定能在散文创作上更上一层楼。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