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修身三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梁启超修身三书

40.04 5.1折 79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8276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58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79元

上书时间2024-05-23

鲁安格斯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梁启超修身三书
定价:79元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2578276
字数:460000
页码:58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这三项我认为修养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预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很大功用很大利便就在此。                                                              ——梁启超:《读书法讲义》溟十四五以迄十八九间,留心时事,向志事功,读新会梁氏所为《新民说》、《德育鉴》,辄日记以自勉励。《德育鉴》一书,以立志、省察、克己、涵养等分门别类,辑录先儒格言(以宋明为多),而任公自加按语跋识。我对于中国古人学问之初接触,实资于此。——梁漱溟读任公先生《新民说》及《德育鉴》,合十稽首,喜惧愧感,一时交集。《石头记》宝玉读宝钗之《螃蟹咏》而曰:“我的也该烧了。”今我读先生文亦曰:“弟子的也该烧了!”                           ——徐志摩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任公)先后编纂了三种关于传统的修身方面的书。此三书既是梁启超本人用以自修的随身札记读本,也是任公用以推行公民德育的指导书。 其中《德育鉴》是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骤,摘录编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关言论,并加按语跋识。自1905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后,不断再版,影响深远。如梁漱溟就多次说自己走上后来的学问和实践之路是来自此书的启发和引导。 《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但此书绝非是原书的简略本。《明儒学案》现在学界和读者一般是把它当做学术史著作,或者是资料的汇编来使用,而黄宗羲原来的目的之一“示读者以入道之门”(梁氏语)则湮没不彰,梁氏编这本书的用意正是将原书变成一部修身指导书,可以说,已经是与《明儒学案》面目不同的另一本书。另外,节本只有二十七八万字,与原书的卷帙浩繁相比,也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曾文正公嘉言钞》是从曾国藩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文章中摘录有关修身内容汇编而成,时加按语提示,书末另附有曾国藩部属和学友胡林翼、左宗棠的名言选辑。自1916年编纂后,十年间每年一版,可见此书之风行。 考虑到梁氏编纂这三种书思路的连贯性和紧密性,取名“梁启超修身三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序言
编者前言梁启超(任公)身跨政、学两界,名满天下,著述宏富,于当时后世影响巨大。然而,在今天很多人心目中,其形象却飘忽不定,以致有研究者称其人多变无恒守,其学多面无统绪。其实,任公一生跌宕起伏,其行动主张固然多所变更,其中却有一以贯之者;其学问涉猎极广,多所开创,其中确有统摄全局者:其一贯、其统绪正是中国传统的修身之学。而这一点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梁任公的修身之学奠基于万木草堂时期,深化于戊戌变法之际,确立于游历美洲之后。政治行动的挫败,促使他从政、学两方面深入反思:为政者缺少修身工夫,则内心无主宰,行动无根柢;为学者如无修身工夫,则知识愈多,愈为作恶的工具。他总结清代以降的政治:曾国藩走的是“道德改造”路线,从改造自己做起,然后砥砺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继之而起的李鸿章转而走“功利改造”路线,以功利为本位,专奖励一班有才能而不讲道德的人,政局无可避免地衰敝下去;袁世凯则更以富贵为本位,变本加厉,明目张胆地专门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做爪牙,天下事遂不可收拾。这种风气蔓延到社会上,“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馀,根本去刬除”(《梁先生北海谈话记》);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智育日进,而德育日敝”(《节本明儒学案》眉批)。概括言之,政治、社会的败坏在于重功利而轻道德,轻道德的根源在于传统修身之学的衰落。1903年之后的梁启超,其自立立人的宗旨确立为以道学统驭科学,以德育统摄智育;德育的内容则为先私德后公德,即以传统的道德学问为本;德育的方法则是从个人修养做起,推己及人,即回到传统修身为本的正路上去。此是任公的“晚年定论”,是他此后巡回各地演讲和参加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初衷,也是他编撰和出版《德育鉴》《节本明儒学案》《曾文正公嘉言钞》三书的原由。不幸的是,梁任公当年的大声疾呼并未改变历史的进程,其对前途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那之后的政治改良固路漫漫其修远兮,今日学界之腐化堕落亦有目共睹,学校则适成为“贩卖知识杂货店”(《为学与做人》)。然则任公之努力果无意义乎? 修身三书的出版,当时就深刻影响了一批士子如蔡锷、徐志摩、梁漱溟的人生道路,谁说不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改变了历史?任公有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今天重印是书,名之曰《梁启超修身三书》,固在继承先生之遗志,亦以还任公真面目与世人。三书之所由作,乃为修身实践作指导,一面总结了修身之学的道理和方法,一面结合任公自己的亲身体验,谆谆提醒工夫的要点。惟愿有缘读是书者,如任公所期望,真实做修养工夫,幸勿以思想资料视之!刘海滨2016年4月7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