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10 2.6折 3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喜田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537

出版时间2011-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8元

上书时间2024-05-05

鲁安格斯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定价:38元
作者:高喜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101080537
字数:
页码: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君子之道——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一书,是喜田先生厚积薄发的成果,字里行间充溢着担当的精神,且多有妙论。诸如“君子不器”“君子不党”“君子不施其亲”“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之于天下也”等等,均有不俗之论,读者自能体悟。当然,文中某些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但能成一家之言,也难能可贵。
目录
《君子之道》序言自序略论君子之道例言仁——君子人格的道德根基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君子之德风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一) 君子哉若人(二)  鲁无君子者  君子务本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不施其亲  君子之远其子也  君子学道则爱人 ……义——君子人格的价值尺度礼——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知——君子人格的科学态度信——君子人格的操守准则道——君子人格的目标追求宽——君子人格的胸怀境界文——君子人格的修养风范不器——君子人格的独立精神其它
作者介绍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出 处:《论语?泰伯篇第八》原文: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du)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词语解释:笃:本义为马行顿迟(《说文》)。引申为厚,厚实,深厚,敦厚。用于思想品行,可解为忠实,厚道,专一,深切等。亲:父母。 白话译文:君子厚待父母,那么民众就会学习效法,形成仁爱和谐的社会风气。 谈古论今:《论语》中的“君子”,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有权位的人”,这里当然也不例外。先秦儒家十分重视领导的带头作用,认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在于各级掌握权力的“君子”,是否具备“仁德”。所以有关君子的道德品行修养等等,主要是对权势者的要求和规定,很像现在的“干部守则”。这句话里的“亲”,是指父母。先秦典籍中,“亲”除了指父母外,有时也泛指其他亲属甚至身边的人,例如“君子不施其亲”。“笃于亲”,就是对待父母长辈,要孝顺、恭敬、忠诚、敦厚,这个意思,儒家经常用“孝”来表述,就更为通俗朴实,容易理解。一个人,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长(这个意思叫做“弟”,即“悌”),那么他长大后一般说就不会乱来,当了官,就会像对待父母兄长一样对待百姓,就会施仁政,老百姓的日子就会好过,这在逻辑上是讲得通的。所以孔子的好学生之一有若在畅谈自己学习“仁学”的体会时深刻地发挥道:“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杨伯峻先生的白话译文是: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东汉时有“举孝廉”的干部制度,就是把那些孝敬父母特别有故事的人,直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这或许是把儒家思想变成国家政策的例证。 君子必须是心地善良的人,按佛家的说法是“慈悲为怀”,西方叫做“博爱”。君子若能以良好的行为做出榜样,普通百姓就会步其后尘模仿跟从,所以君子的示范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极其重要的。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论语?颜渊》)是说统治者的道德,就像风一样会影响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有权人如果能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那些住不上房的、吃不上粮的、无奈告状的、受冤上访的人,则很多社会矛盾就会化解,恶性案件也不会频繁发生。所以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执政者自身的修养与示范。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就是要求做“王”的人,必须锤炼自己的内心道德达到圣人的境界,否则就不配君临天下。按照这种标准,中国几千年来数百位皇帝,恐怕没有几个合格的。因此儒家的理想,多少有些乌托邦的味道。 邓小平说过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现在有些地方的干部,他们不再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而是反过来,把人民当成他们的儿子。近几年因为房地产的暴富效应而导致的各地竞相拆迁的悲剧表明,从前的“儿子”早已变成“老子”,过去自以为是“老子”的,如今翻身成为“孙子”。伦理已经乱了套,正是孔子担忧的局面――父不父子不子。 作为普通百姓,不管我们是打工还是经商,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必须秉承孝敬父母、友爱同辈的传统道德。在此基础上,帮助有困难的人,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和妇女让座,爱护环境,不消费用珍稀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料、饰品等等,不断行仁积善,成就君子人格。这是天经地义,也是我们内心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很多美好的传统道德却也大大地退步甚至衰落了。比如“仁爱”“孝弟”这样的美德,至今仍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似乎还是处在“封建糟粕”的地位。与之相呼应的,是孝敬父母的风尚越来越淡漠了,以至于最近有舆论称要把“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以保障父母享受儿女孝敬的权利。这一小小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道德的悲凉与无奈。至于见死不救的屡屡发生,说“道德沦丧”也不为过。 必须指出,儒家的很多理念原本是很好的,但是被后世的封建统治者歪曲利用,成为他们维护统治地位的理论工具。比如孝敬父母本来很好,可后来变成效忠帝王的“君纲”,就糟糕透顶了。请注意,先秦儒家从来没有提出过“君为臣纲”这样荒诞的理论,所以孔子背着骂名是很冤枉的。孔子曾对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才能尽到臣的职责。如果君是昏君,怎能要求臣做忠臣呢?孔子在这里主要是对“君”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帝王们总是希望把属下臣民都训练成温顺的羔羊,没脑子的木头,甚至丧失人格的奴才,这样才省心。不过这样的民族,即使很富有,也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 P5-8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