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33 32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邓正来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6388

出版时间2011-0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16页

定价32元

上书时间2024-04-22

鲁安格斯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
定价:32元
作者:邓正来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100076388
字数:
页码:4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版的修订。作者在原书思路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学的发展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澄清或完善该论著中较为重大的一些理论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展现其对该论著中相关问题的理论推进。作者认为,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    本书适读于对中国法学现状和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内容提要
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我们的思想要开始“说话”,但绝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说“不”,而是要在思想的“说话”中显示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亦即我们据以形成我们共同记忆的“理想图景”,我们据以生成出对中国之认同的“理想图景”,以及我们据以想象中国未来的“理想图景”。   对“理想图景”的强调,在根本上意味着要把一个被速蔽的、被无视的、被忽略的关于中国人究竟应当生活在何种性质的社会秩序之中这个重大的问题开放出来,使它地展现于中国人的面前,并且“命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和发言,而绝不能沦为只当然地信奉“西方理想图景”之权威的“不思”的一大堆。   因此,世界结构中的“中国”的实质不在于个性或与西方国家的不同,而在于主体性,在于中国本身于思想上的主体性:其核心在于形成一种根据中国的中国观和世界观(亦即一种二者不分的世界结构下的中国观),并根据这种中国观以一种主动的姿态参与世界结构的重构进程。   简言之,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这一探寻中国主体性的努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思想的为重要的使命之一,也是中国当下思想的全新的使命之一。
目录
“世界结构”与中国法学的时代使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二版)序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自序《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致谢引论:问题的提出与论述步骤  节  问题的提出:作为思想根据和认识对象的“中国”  第二节  本书理论论题的建构:理想图景  第三节  本书的分析概念:范式  第四节  本书的论述框架章  中国法学与“现代化范式”  节  本书具体分析路径的确定  第二节  对“权利本位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第三节  对“法条主义”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节  “现代化范式”的揭示第二章  对“现代化范式”的反思与批判  节  对“西方”的追求  第二节  “现代化范式”的渊源分析  第三节  “现代化范式”的批判  第四节  “现代化范式”对中国法学发展的支配性影响第三章  中国法学研究中“中国”的缺位——以“消费者权利”法学研究为个案的分析  节  本章的问题  第二节  “消费者权利”保护的中国困境:“都市化”  第三节  中国法学的“都市化”趋向  第四节  小结第四章  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一)——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  节  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界定和分析    (一)前提性说明    (二)相关问题的建构    (三)有关法律文化研究之问题的分析    (1)苏力对梁治平法律研究给出的解释    (2)梁治平本人所给出的“事后”解释    (四)本书对梁治平法律研究的分析  第二节  梁治平“法律文化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一)“文化类型”对法律制度的决定论    (二)“参照”向“判准”的转换与西方“文化类型”的移植    (三)对“文化类型”决定论的分析和批判第五章  对中国法学的进一步检讨(二)——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  节  导言:对“本土法律”派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本土资源论”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批判    (一)前提性说明    (二)“本土资源论”论证进路或内在逻辑的重构    (三)“本土资源论”基本理路的分析和批判第六章  暂时的结语附录    一、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    二、中国法学的批判与建构——就“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答吉林大学理论法学读书小组    三、迈向全球结构申的中国法学    四、直面全球化的主体性中国——谈“中国法学的主体性建构”本书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邓正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哲学、法律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