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哲学概观
  • 德国哲学概观
  • 德国哲学概观
  • 德国哲学概观
  • 德国哲学概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德国哲学概观

15 3.3折 45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昌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宣扬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31-4

上书时间2023-05-09

砚书斋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宣扬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09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60817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87页
  • 字数 42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德国哲学可以说是德意志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开宗立派的哲学家薪火相传,灿若群星。《德国哲学概观》所讲述的就是站在今天的视野回顾和反思,德国从原初状态至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思想创造过程及其成果。《德国哲学概观》的基本结构是由上中下三编构成的;上编重点论述德国哲学特征及其历史形成;中编按历史时期概述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理论争论;下编则重点分析和讲述德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学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并选取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本进行重点分析。康德曾说,德国人的性格往往同理智的粘液质相结合,……即冷静思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同时又忍受由之而来的艰难困苦。德国哲学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尤其表现了德意志民族寻求自身思想文化的独刨性,表现他们试图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谋求其民族尊严的顽强愿望和意志,也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智慧及其重视和善于理论思维的珍贵传统。所以,德国哲学就是德国民族灵魂的理论典范化。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贯穿于德国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将体验到振兴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文明精神的关键力量,那就是不断地实现哲学思想方面的创造性超越活动。哲人已逝,但他们的思想在看不见的时空中蔓延,在活着的心灵中生根,在文化再生产中重生。
【作者简介】
高宣扬,1957-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978-1983年巴黎第一大学哲学博士,1983至2。。2年,长期在法国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教授、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教授。现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原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经常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著有研究专著《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下两卷)、《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下两卷)、《当代社会理论》(两卷本)、《后现代论》、《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福柯的生存美学》、《利科的反思诠释学》及〈萨特的密码》等30多部。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
【目录】
“德国学术概观”丛书总序
前言
上编总论
第一章德意志民族灵魂的理论典范化
第一节德意志民族的形成、成长和发展
第二节德国哲学产生的历史前提
第三节原始文化及其向哲学转化的曲折性

第二章日耳曼精神与传统宗教思想的结合
第一节犹太教思想的渗透
第二节基督教思想的渗透

第三章德语的哲学性
第一节语言是民族心灵的窗户与通道
第二节德语的哲学性

中编德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第四章德国的哲学教育传统
第一节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节德国哲学教育的持续性及普遍性

第五章德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第一节德国哲学的特殊地位
第二节德国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关系
第三节德法哲学的特殊关系
第四节德国哲学与英美哲学

第六章德国哲学的历史性
第一节发展的阶段性、断裂性及交错性
第二节中世纪的德国哲学
第三节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
第四节启蒙时代
第五节古典哲学
第六节近现代哲学及其重建
第七节当代哲学

下编著名哲学流派和杰出哲学家
第七章莱布尼兹
第一节莱布尼兹与启蒙
第二节《人类理智新论》
第三节单子论
第四节神正论

第八章浪漫主义哲学
第一节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的三重穿插关系
第二节德国浪漫主义的三大阶段
第三节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
第四节浪漫主义的语言观
第五节浪漫主义的历史哲学

第九章康德哲学
第一节康德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节康德的批判原则
第三节康德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影响

第十章费希特
第一节思想生涯及主要著作
第二节哲学创作的三大阶段

第十一章谢林
第十二章黑格尔
第十三章马克思
第十四章叔本华
第十五章尼采
第十六章新康德主义
第十七章现象学运动
第十八章实战论和逻辑经验论
第十九章法兰克学派
第二十章爱尔朗根学派与建构主义
第二十一章卢曼的社会哲学
第二十二章哈贝马斯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