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正版!走读生9787534795589大象出版社李福莹 著;李辉,王刘纯 丛书主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保正版!走读生9787534795589大象出版社李福莹 著;李辉,王刘纯 丛书主编

1.7天无理由退换货,2.当日16点前订单基本当日发出,最迟隔天,3.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北京仓、广东仓、泰安仓、杭州仓、武汉仓就近发货。4.韵达、中国邮政、圆通、中通随机安排!无法指定快递敬请谅解!5.开票联系客服.

18.51 4.9折 38 全新

库存3件

天津河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福莹 著;李辉,王刘纯 丛书主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5589

出版时间2018-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1201713543

上书时间2024-06-17

博文明智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和她一起重回现场
褚钰泉:在风雨中不随风而动
莫言:我是一条不愿被人网住的鱼
止庵:父亲是一条远方流来的河
程永新:《收获》三代领头人的精神气息
董启童:这精神居所是意义的生产地
周克希:我尽可能做一块透明的玻璃
靳飞:纪念不纪念他都是曹禺
周立民:晚年巴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老实人”
张大春:我准备了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李永平:艰苦而又辛酸地叫一声“祖国”
温瑞安:武侠电影拍得越来越雷人
黎紫书:带来另一种华语文学
黄永松:建一座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
李继宏:我不是一个能够被诋毁的人
虹影:私生女情结还是我写作的根
阮义忠:我拍过的村庄,再也回不去了
宋以朗:何必说张爱玲晚景凄凉
刘慈欣:我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科幻迷
马家辉: “大叔控”是好东西,也是危险游戏
杨炼:我铸造一动不动的诗歌之点
江晓原:科学就是我们厨房里的一把切菜刀
笛安:我只是迷恋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飞白:老人出海。一不小心就容易跑得太远
黄孝阳:你们从这路上走过,我是你们靴子下的土
李银河:我不是斗士,我只是在生活
冯唐:在两性欲望背后捉“妖”
阿乙:北岛先生就像一艘船,捎上了我
林少华:注定要做一个“异乡人”
张悦然:撕下青春文学标签破《茧》成蝶
蔡志忠:我一直是那个台湾乡下小孩
后记

内容摘要
《走读生(精)》为深圳晚报社资历文化记者李福莹访谈文章精选结集,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6年。十年间,李福莹以一个聊天者的姿态深入文化圈,透过女性的亲切视角、平易朴实的笔法,记录了一个纸媒上的读书年代。

精彩内容
“副刊文丛”总序李辉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