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正版!摄影作品分析 第3版9787302233145清华大学出版社唐东平
1.7天无理由退换货,2.当日16点前订单基本当日发出,最迟隔天,3.天津仓、成都仓、无锡仓、北京仓、广东仓、泰安仓、杭州仓、武汉仓就近发货。4.韵达、中国邮政、圆通、中通随机安排!无法指定快递敬请谅解!5.开票联系客服.
¥
13.65
4.3折
¥
32
全新
库存39件
作者唐东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33145
出版时间2010-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11639659
上书时间2023-11-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唐东平,景行子,程立雪,广言。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会员,中国感光技术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影视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国外商业摄影作品赏析》(负责文字部分)(96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函授学院音像教材《摄影构图》(98年)
中国摄影家协会音像教材《人像摄影的光线处理》(导演与主讲)(2001年)
目录
第1章关于摄影·1
1.1摄影是什么·1
1.1.1摄影是什么·1
1.1.2摄影与艺术·4
1.1.3艺术与艺术性·7
1.1.4独特的表现方法·8
1.1.5重要的不是艺术·9
1.2摄影的分类研究·10
1.2.1图片摄影分类研究的迫切性与意义·10
1.2.2图片摄影分类研究的方法·11
1.2.3图片摄影分类的表述·13
1.3给摄影师定位·14
1.3.1摄影师与艺术家·15
1.3.2摄影师与社会学家·16
1.3.3摄影师与人道主义者·16
1.3.4摄影师与商人·16
1.3.5摄影师的素质·17
1.4给摄影作品定位·18
1.4.1掌握摄影历史知识,熟知摄影创作现象·18
1.4.2充分理解摄影作品隐藏的信息·21
1.4.3植根传统文化,全面理清脉络·25
第2章关于摄影作品·27
2.1摄影作品的立意·27
2.1.1表意的范围·28
2.1.2表意的角度·34
2.1.3表意的深度·38
2.2摄影作品的选材·39
2.2.1选材的实质·39
2.2.2选材的依据·40
2.2.3选材的角度·42
2.2.4选材的方法·46
2.3摄影作品的构思·47
2.3.1景别·48
2.3.2拍摄角度·49
2.3.3构图方案的选择·50
2.3.4光线处理·53
2.3.5色彩处理·54
2.3.6技巧策略·54
第3章关于摄影作品的分析·57
3.1创作成功的评判标准·57
3.1.1难易程度·57
3.1.2创新程度·59
3.1.3思想深度·61
3.1.4美感程度·62
3.2摄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64
3.2.1看立意——读懂画面的含义·65
3.2.2看表达——分析画面内外的各种表现技巧·66
3.3比较分析法研究·72
3.3.1从摄影创作风格的演变来比较分析·73
3.3.2从师承关系分析·74
3.3.3从摄影师自身的创作中寻找可比较因素·75
3.3.4东西方同类创作的比较·76
3.3.5历史上同类创作的比较·76
3.3.6比较分析法举例·77
3.4摄影作品分类分析·80
3.4.1艺术类摄影作品的分析·81
3.4.2纪实类摄影作品的分析·110
3.4.3应用类摄影作品的分析·122
第4章摄影作品实例分析·125
4.1系列摄影作品实例分析·125
4.1.1摄影专题分析·125
4.1.2非连续性系列照片的简要分析·130
4.2单幅摄影作品分析前的准备工作·137
4.2.1获取有关摄影家的背景资料·137
4.2.2了解相关摄影家的摄影创作观念·140
4.3历届入学考试样卷题解要点说明·143
4.3.1审题·143
4.3.2综合造型技巧的详细分析·143
4.3.3分析总结·145
4.3.4样卷答题要点的简要说明·145
4.4必要的考前心理准备·147
后记语言的另一面·153
内容摘要
《摄影作品分析(第3版)》针对靠前、国外摄影理论及创作之中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为目前摄影作品思想僵化与创造力枯竭等问题,给出了更多可选择思路与表达方案。此外,作者还有意结合摄影创作的某些个例,及近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入学考试中的“摄影作品分析”试题,向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摄影专业学生、教师,以及广大摄影爱好者通过学习《摄影作品分析(第3版)》,在理解摄影作品及其创作构想方面,可以获得全新的思路与创作理念,并提高摄影鉴赏水平。
主编推荐
《摄影作品分析(第3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指定教材
精彩内容
分析法是科学或学术研究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学问。然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摄影作品,并不见得能够服众。首先,创作者本人这一关就很难过得去。“你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确,从作品里看作者的思想,看作者的创作思路,试图还原作者当初的想法,这原本就有点“不靠谱”, 好比“井蛙观天”和“盲人摸象”,有点自作聪明,有点自以为是。其次,听者未必当真,有道理,则点头称是;没道理,则一笑置之。最后,分析者未必能在背景资料尚未十分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建立起充分的自信。想要分析摄影作品,必须清楚摄影之中的各种区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摄影的差别(包括摄影人与摄影作品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以器材的爱好者为例,喜爱大画幅相机的人,往往很难与玩小相机的人为伍;而同样是喜欢小相机的人,喜欢旁侧取景的与喜欢反光取景的又很不一样。如果以拍摄作品的类型来进行区分的话,那么拍摄艺术类摄影作品的人,怎么也无法与报道摄影记者在摄影语言的运用层面上保持着平等与有效的对话。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自然应该以不同的思路来解读,而分析摄影作品的人往往有着自己的偏好与欠缺,所以客观分析只是一种姿态,不可能是一种事实上的效果。摄影的差别还体现在文化的不同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尽管近一百年来日趋频繁,但由于文化根源的不同,其差异甚至是隔膜,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以东方的视点看西方的摄影作品,或者说,以中国人的观点来分析世界范围内的作品,总难免会带有各种东方文化的烙印与局限。就拿人像与人物摄影之中最基本的“摆拍”与“抓拍”的概念来说吧,理论界论说了多少年了,说得国人都已经腻烦了,麻木了,都以为已经明白了,没有问题了,但是只要你一接触到世界摄影史,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接近弄明白。在1871 年R.L. 马多克斯发明“干板”摄影法之前,本来就无所谓“摆拍”的概念,更不可能出现“抓拍”的想法,因为当时摄影所需要的操作步骤和曝光时间,就决定了摄影必须耐下性子一点一点地进行精细的控制,如果非要给一个替换“摆拍”概念的名词,那就是stage-managed photography 或简称为staged photography 。尽管今天我们很自然地将它们翻译为“摆拍”,但它绝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简单地摆个pose 那样的“摆拍”,而是包含了舞台设计和角色扮演成分的较为复杂与隆重的拍摄方式。而且西方人的这种角色扮演十分讲究“原型”,所表达的含义也大多与他们文化上的“母题”相关。如果我们对西方的文化渊源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就很难明白staged photography 的真实含义。当然由于文化的不同,类似这种对某个概念的误解或理解得不到位,是十分普遍的。“抓拍”一词,至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欧洲的candid photography ,另一个则是来自美国的snapshot 。candid 一词为拉丁文,原意是“自然的、无偏见的”,其词根cand 等同于英文中的white (白色)和bright (光亮的),相当于古汉语里的“素”,现代用法一般将candid 引申为“坦率的、公正的、不做作的和未经排练的”,candid photography 也就是“不加干预的自然状态的抓拍摄影”,是为了避免拍摄现场由于摄影这一行为的突然介入而改变人、事与物原本的发展状态。可以说,这里面包含着很好深刻而成熟的哲学思考。英国的木刻家P. 马丁(Paul Martin)、德国的犹太博士E. 萨洛蒙(Erich Salomon )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都是candid photography 的高手。snapshot 原意是开枪扫射,转借为快速拍摄,或快速拍摄的照片。这是由于1891 年乔治· 伊斯门(George Eastman )发明的能装胶卷的照相机被大量推向市场的缘故。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1860 年理查· 乔登· 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 设计的手动型多管机关枪的威力还记忆犹新,具有快速操控性能的轻便型照相机的拍摄方式,也就成了另一种类似于机枪的“扫射”式的“快照美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快照美学”的日渐流行,逐渐催生出了美国的大众文化。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