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套装3册)
  • 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套装3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套装3册)

正版全新

115.81 6.8折 169.4 全新

库存10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邱丙军主编,陈玉新主编,吴裕成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69.4元

货号1622306

上书时间2024-09-22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套装3册)
【书    号】 7122170124820
【出 版 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    者】 邱丙军主编,陈玉新主编,吴裕成著
【出版日期】 2020-05-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69.40元

【编辑推荐】 
1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学者余世存推荐,中国人的十二生肖: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推荐,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者萧放教授推荐。 
2了解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和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从气候变化到农事活动,从传统习俗到饮食养生,从源流演变到传统习俗,从故事传说到诗词文化,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风趣,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读者轻松阅读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事的传统历法,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时间美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介绍了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诗词谚语等内容,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家庭实用宝典。
生肖又称属相,是中国人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用来表示人的生年的一组文化符码。十二生肖浓缩农耕文明而形成的时间空间序数符号系统及其应用习俗,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文化遗产。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史料,介绍十二生肖的由来,介绍相关民风民俗、典故传说等,多方面展现了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本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既富于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有关十二生肖知识的国民读本。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本书根据岁时节令变化,选取十六个传统节日,分别介绍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关传统节日知识的国民读本。

【目录】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的十二生肖》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文摘】 
立春:乍暖还寒时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气,时间为每年的2月4日或2月5日。俗语说“春打六九头”,指立春日在“六九”的第*天,因此“立春”又叫打春。明代王象晋编撰的《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建”就是“开始”的意思,意味着春天的气息来临。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把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气候变化
    立春时节,“阳和起蛰,品物皆春”。此时的阳光不像之前那样清冷了,而逐渐变得温暖,让人觉得“春日烘烘”,俗语即有“立春一日,水热三分”之说。
    春天的前奏。立春并不意味着春天真正到来,春的气息还不算浓厚。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
    从现代气候学标准看,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不能和当时全国各地的自然物候现象吻合。常年来看,2 月上旬,真正进入花红柳绿的春季只有华南地区,华北大地却仍是大雪纷飞。现在比较科学的划分,是把候( 5 天为一
候) 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始日,作为春季开始。
    气温仍寒。立春时节冷暖空气交替频频出现,气温忽高忽低,气压变化也大,气候仍以风寒为主,因为当阳气和阴气势均力敌且进行交流的时候,便会出现风,尤其初春,更是多风。而在北方,冷空气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甚至有的年份还会有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较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此时,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开始减弱,隆冬严寒天气快要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因此这一时节的天气总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让人摸不着头脑,俗话说“早春孩儿面,一日两三变”。
    春雷、春雨。由于气流影响,这一季节全国各地会普遍出现雷电现象,温度在0℃以上时则会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古谚语中就有“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等。

农事活动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就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了。农作物长势加快,油菜和小麦生长需水量增加,应及时灌溉,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促进作物生长。
    防寒、防冻、防虫害。冬小麦除草也要适时而行,同时仍要做好防冻工作,预防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谨防“倒春寒”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做好防冻保苗的工作。可采取放烟雾避冻、冻害发生后及早水肥齐攻等措施补救,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低程度。也要加强小麦锈病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预防春季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农耕。南方地区则要抓紧耕翻早稻秧田,做好选种、晒种,以及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春耕春种要全面展开了,“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南方早稻将陆续播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下种。

传统习俗
    占春。古时立春日有占春的习俗。占春就是在立春这一天依照一定的事物占验全年的天气和收成。据说古时立春前几日,县令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等重量较轻的东西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会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当这个时刻到来时就开始放鞭炮庆祝,祈求此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迎春。在我国,立春之日迎春的习俗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周代,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并有祭祀太皞、青帝句芒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立春之日祭祀二神表达了人们渴望美好春天的强烈愿望,这种活动影响到民间,使之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游春、探春。立春节气民间有游春、探春的活动。此时,人们纷纷装扮起来,组成长长的队伍游行。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候。
    送春牛帖。古时立春日还有送春牛帖、送春牛图的习俗。古时县里立春前一日要派发报春的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春吏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此日,无论士、农、工、商,见到春吏都要作揖礼谒。
    吊春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的吊春穗也是一种立春习俗。每年立春日,当地妇女用各色布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借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躲春、禁戊。立春日不仅要迎太岁,而且还不能冲犯岁君。《宁乡县志》载:“立春……多按时刻燃香烛,奉迎太岁。间有听星士言年命冲犯岁君,或行运冲犯者,是日杜门不出,谓之‘躲春’。”此外还有“禁戊”之俗,立春以后的一连五个戊日都不能动土。《宁乡县志》载:“自后逢戊日,家家辍土锄不动土,谓之‘禁戊’,五戊皆然。或谓戊为阳,土其数为五,木主事则土休囚,故于春首禁五戊以培之,亦通。”
    “躲春”和“禁戊”的禁忌与民间的太岁信仰和择日习俗有关,但是也说明人们对于春神和春阳的重视。
    鞭春牛。古时立春日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诗写道:“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在幽默诙谐的笔调中劝课农桑。
    民间立春日要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并设春官,然后由郡县太守等象征性耕种,鞭打春牛,代表民间可以进行耕种了。这些习俗意在催促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
    吃春饼。春饼是立春时节的一大美食。《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如今我国南北方都有吃春饼的食俗,但也有所区别。
    南方地区通常将面粉搓揉成面皮,包入馅心做成团状的薄饼,用油两面煎至金黄。
    北方吃法则比较讲究,将面团擀成圆形的非常薄的面皮,然后放入平底锅内摊熟,成薄圆片备用。另用豆芽菜、胡萝卜丝、干粉丝、火腿丝、韭菜芽、鸡蛋丝、肉丝等和在一起炒熟(所有的馅心原料均要切成丝状,并且不得少于7 种),然后将炒好的馅心放入面皮中卷而食之,另备一锅汤作辅食。
    也可以把各种果品、糖果、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等摆在盘子里拼成“春盘”,好吃又好看。
    祭春神。民间立春要祭祀春神。相传太皞,即伏羲氏,是司春之神;句芒是木神,他的形象是人面鸟身,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在江南一些地区,每家每户都于立春日在门口放一张桌子,桌上贴着写有“迎春接福”四个字的红纸,桌子中间放一个饭甑,饭盛得极满,以“饭饭年”表示“春神万万年”。在饭甑的左右两边各放些新鲜青菜和豆腐,豆腐上插有梅花、松柏和竹枝,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也有的在大碗中栽白菜和插小旗。等立春时刻一到,鸣放爆竹,行礼祭拜,然后把青菜移栽到菜地或者大花盆中,以示春到。

【前言】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以我国北方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历史上我国的主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为适应农业生产等的需要,当地的人们通过对太阳、月亮、天气、物候等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的“自然历法”,指导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
    我国的节气文化源远流长。二十四节气中“二至”“二分”的概念已经见于《尚书·尧典》;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篇中也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的名称;到秦汉年间,遂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目,《淮南子·天文篇》一书就有了和现在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由此,经过历朝历代的演绎补充,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更加丰富。
    2016 年11 月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使这一影响我国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为了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特编写了本书。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分别介绍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农事活动、传统习俗、饮食养生等内容。
    由于二十四节气基本上是根据黄河流域的物候建立起来的,而且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因此有时可能较难全面兼顾,还望广大读者体谅。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即便朝代更迭,却依旧得以延续。其所记录的是古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同时承载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其所蕴含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知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农业社会,农作物的播种、培育、生长、成熟,都依赖阳光、雨水等气候条件。靠天吃饭的人们,对物候、天象的变化自然就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和敏感性。在不断的总结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四时八节的时令系统,汉代以后,四时八节又进一步细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岁时变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岁时节令民俗。岁时节日,大多依傍着自然节气,比如清明节和冬至节等。不过传统节日的形成还与宗教崇拜、神话传奇、迷信禁忌、人物纪念等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有关。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出现,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基本成型,唐宋元明清时期继承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传统节日作为载体,寄托着关于民族情感*温情的呵护与敬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身份的人们,在庆祝相同传统节日的过程中,实现了关于民族情感、人文情怀的殊途同归。但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在中国升温。我国的传统节日面临着有些尴尬的局面: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正趋向苍白、关于传统节日的细节正在淡去,甚至有些传统节日沦落为“放假”的代名词。尽管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却被人们日益淡忘,有识之士甚至发出“抢救传统节日”的呼声。
    纪念传统节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以及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由此,我们编写了本书,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唤起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增强文化同根性的亲和力,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回归传统节日,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取向。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五彩缤纷,包含了各少数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节日,限于篇幅,我们仅选取了十六个有代表性和文化社会意义的传统节日,分别介绍节日名称、源流演变、传统习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诗词文化等内容。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纬度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传统节日在各地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有不同,本书较难全面兼顾,还请广大读者体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