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

正版全新

92.83 7.9折 11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世民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2844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18元

货号3676174

上书时间2024-05-12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中国考古学编年史(精)
【书    号】 9787101162844
【出 版 社】 中华书局
【作    者】 王世民
【出版日期】 2024-04-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118.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编著者王世民先生遵导师夏鼐、宿白二先生嘱托,历时40年写成。完稿于中国考古学百年诞辰之际,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的发掘与发现、事件与人物、研究与成果。本书以编年的形式,系统记录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百年历史,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填补了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空白。

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串起所有的地域、人物、发现和研究成果,条目要而不繁,重要遗迹加粗显示,条目后详列相关的考古报告和参考资料,便于延伸阅读。书后更有人名索引、考古发现地名一览,极便检索。

【内容简介】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目录】 
导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概述 

凡 例

壹 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形成和发展时期(1900 年以前)

宋代以前

宋 代

元明时代

清 代

1900 年

贰 中国考古学的孕育时期(1901—1920 年)

1901 年

1902 年

1903 年

1904 年

1905 年

1906 年

1907 年

1908 年

1909 年

1910 年

1911 年

1912 年

1913 年

1914 年

1915 年

1916 年

1917 年

1918 年

1920 年

叁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时期(1921—1928 年)

1921 年

1922 年

1923 年

1924 年

1925 年

1926 年

1927 年

1928 年

肆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时期(1929—1948 年)

1929 年

1930 年

1931 年

1932 年

1933 年

1934 年

1935 年

1936 年

1937 年

1938 年

1939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3 年

1944 年

1945 年

1946 年

1947 年

1948 年

伍 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时期(上)(1949—1965 年)

1949 年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1957 年

1958 年

1959 年

1960 年

1961 年

1962 年

1963 年

1964 年

1965 年

陆 中国考古学的全面发展时期(下)(1966—1978 年)

1966 年

1967 年

1968 年

1969 年

1970 年

1971 年

1972 年

1973 年

1974 年

1975 年

1976 年

1977 年

1978 年

柒 中国考古学的继续发展时期(上)(1979—1990 年)

1979 年

1980 年

1981 年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捌 中国考古学的继续发展时期(下)(1991—2000 年)

1991 年

1992 年

1993 年

1994 年

1995 年

1996 年

1997 年

1998 年

1999 年

2000 年

玖 中国考古学新的发展时期(上)(2001—2010 年)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拾 中国考古学新的发展时期(下)(2011—2020 年)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2018 年

2019 年

2020 年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考古发现地名一览

编后记

【前言】 
凡 例
一、本书所列考古发现的遗迹地名及有关事项,均将文字进行加粗处理,以期便于识别。这些地名,通过卷末按照中国考古学体系编列的“考古发现地名一览”,可以进行检索。
二、各条注明的资料来源,尽可能采用*后的正式发掘报告,前此发表的发掘简报一般不提。其中,原繁体中文书名、含汉字的日文书名,一律改用中文简化字。
三、书名中原附注的丛刊性编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专刊×种第×号”,日文书中的“东方考古学丛刊×种第×号”,一律省略不注。
四、考古报告和考古简报的作者单位,凡与工作单位相同者,引用时一律将其署名省去。
五、资料来源中书名第*次出现时,注明其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社和出版年份),再次出现该书即省却出版信息。见于卷末“主要参考文献”的,正文中一律省却出版信息不注。
六、本书所述史事虽按时间编排,但重要发掘和许多事项往往跨年度进行,因此采取“纪事本末”方式,在起始年讲清楚,不再逐年重述。

编后记
本书的编撰,经历较长时日。肇始于1984年遵照夏鼐先生之命,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版《考古学》卷撰写“中国考古学简史”长条的同时,编写卷末的“中国考古学大事年表”。这是第*次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兼及其他有关史事,进行初步的全面梳理。文稿写成后(年代下限断至1984年),提交1985年5 月中旬为《考古学》卷定稿召开的编委会扩大会议审核,得到与会多位专家的充分肯定;但会上对什么是“大事”曾有不同意见,夏鼐先生决定删去“大事”二字,命名为“中国考古学年表”。会后,夏鼐先生和宿白先生嘱咐我,及早以该稿为基础,增多条目,加详内容,注明资料来源,单独出版。《考古学》卷出书后,我因忙于负责主持的编纂《殷周金文集成》等项工作,暂时未暇及此。意想不到的是,某熟知的出版社在与台湾某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一部考古文物图籍时,贸然将这个年表一字不差地全文移植,却未注明资料来源。
1990年代初,华南的一家出版社约请时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的徐苹芳先生,主编一部关于20世纪中国考古学成就的通览性著作。其中,卷末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年表”部分由我承担,下限从1984年延至1990年。后来,由于一些章节迟迟没有完稿,该书也就未能编成出版。1994年,我曾以“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课题的名义,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原计划“年表”部分1995年底完成、“专著”部分1997年底完成。后因接受“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青铜器分期研究”专题的研究任务,经申请延期至1998年底完成。2000年4月项目鉴定通过时,完成的内容是“以编年的形式为主,概述和专论为辅,虚实结合地阐述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年表部分的下限延至1999年。鉴定意见希望“进一步做好后期修改工作,尽早定稿交付出版”。前此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承顾廷龙老前辈厚爱,在年近九旬高龄时,两次惠予题写本书书名。
进入2000年以后,我因全力投入夏鼐先生论著资料的整理与编辑工作,将本书的修改定稿工作再次搁置。其间,曾将年表修订稿的电子本,提交王巍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考古学卷》的编辑人员,供编写《20世纪中国考古学大事记》参考。二十年来,我先后主编出版了《夏鼐日记》(十卷)、《夏鼐文集》(三册本和五册本)以及《夏鼐先生纪念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等书。继而撰写《夏鼐传稿》。2019年9月《夏鼐传稿》交付出版后有了余暇,猛然想起考古年表尚未完成,有负于夏鼐等先生的嘱托。于是花费一年半的时间,奋力在旧稿的基础上,一面补齐其中的资料来源,一面补写随后年份的内容,终因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未能详查2000年以后的重要发现和事件,勉强将编年部分的下限先延续至2010年,再仓促增补至2020年。*后几年,未能详查考古期刊,主要限制于历年评定的“考古新发现”项目。内容详略的掌握,则略古而详今。至于卷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一文,是将旧稿(见于拙著《考古学史与商周铜器研究》一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的上篇稍作修改增补而成。本书的书名,经进一步考虑并接受中华书局方面的意见,改为《中国考古学编年史》。顾廷龙先生题写的书名原为“中国考古学年表”和“中国考古学史年表”,现由顾颉刚与顾廷龙合著《尚书文字合编》书名题签中,移植“编”字合成。
以田野调查发掘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从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诞生,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本人深知中国考古学史研究的至关重要,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不少年青学者关注这方面研究,时不我待,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人写出完整的中国考古学史。我已无力再做这方面工作,谨以此不像样的资料汇编,表达对*崇敬的恩师夏鼐先生、宿白先生,以及顾廷龙先生的无限怀念,也表示对年青同道们的抛砖引玉之意。
在此还应提到,本书在编写过程曾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特别是近一年多增订、定稿阶段,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的臧振华先生告知某些日本学者早年在台活动情况,陈昭容女士补齐日文考古著作的出版信息;帮助核对资料的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王兴先生和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裴世东同学,他们也提供了许多待核对的考古文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汤超、杨清越女士,随时查明许多资料,而庞小霞女士更提供尚待出书的《中国考古学年鉴》近年若干电子本。*后的审读和编排,则承中华书局俞国林先生关照,特别是责任编辑李碧玉女士花费很多辛劳,孜孜不倦地逐条核校原始资料,润色文字,多所指正,使本书更臻完善。我一并向他们致谢!
王世民  
2021 年2 月15 日写就,2023 年10 月8 日四校毕。 
时年八十有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