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风筝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正版全新
¥
170.14
4.3折
¥
39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王文章 主编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00315
出版时间2010-03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纸张铜版纸
页数236页
字数108千字
定价398元
货号593109
上书时间2024-03-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哈氏风筝
【书 号】 9787511700315
【出 版 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丛 书 名】 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作 者】 王文章 主编
【出版日期】 2010-03-01
【版 次】 1
【开 本】 大16开
【页 码】 236
【定 价】 398.00元
【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然衍变发展中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样的,这决定了我们采取的保护方式也应是多样的。但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项目,采取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应当是一种恰当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这些技艺的持有者将自己本身的技艺作为一种生产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获得劳动的报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艺传承,并在自己的作品与使用者的对应中,使技艺的继续与创新具有激发创造智慧的基础。这套“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记录了这些传承人技艺传承的历程,他们的技艺如何精湛,以及他们对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他们如何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使这些不同的技艺在传统的浸润中也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他们也因此具有了持续传承的经济基础。
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博物馆化和标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想,读者会从“中国民间艺术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中体会到这些。
【目录】
总序
口述人哈亦琦简介
第*章 哈亦琦口中的中国风筝
一、风筝的历史
二、风筝是飞机的前身
三、中国主要的风筝产地
四、我所了解的北京风筝
第二章 哈氏风筝家史篇
上篇 哈晶漪讲述哈氏风筝三代传人
(一)哈国梁
(二)哈长英
(三)哈魁明
下篇 我的风筝人生
(一)忘不了的童趣
(二)第*次做风筝就成功了
(三)在风筝公司的12年(80年代初——1993年)
(四)投身商海有苦有甜
(五)送给风筝的掌声
(六)风筝让我结交了许多朋友
第三章 哈氏风筝的六艺
一、哈氏风筝的材料与工具
(一)制作材料
(二)工具
二、代表作品牡丹蝶的制作过程
(一)扎制过程
(二)糊制过程
(三)绘制过程
三、注重放飞的哈氏风筝
……
第四章 哈氏风筝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
第五章 哈亦琦的新探索
第六章 回顾与展望
附录(一)哈亦琦业务成果简介
附录(二)哈氏家族四代年表
后记
【文摘】
二、风筝是飞机的前身
风筝是可以利用风来飞行的,放风筝不光能使人健康,带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它对于人类也有一定的科学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风筝很早就被用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中了。大约在12世纪,风筝传到了西方,从那时候开始西方人就在利用风筝做实验了,这些实验对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我看过很多与此相关的报道和资料,每次看完后都会整理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知识的积累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早在1749年的时候,英国天文学家威尔逊为了探测高空气温,就把几个温度表固定在6只风筝上,用将近1000米长的线牵引来放这6只风筝。风筝把温度表带到空中,测量到不同高度的温度,这样科学家就得到了温差的数据,对研究气象帮助很大。这种实验方法还有一个名字,叫“风筝列车”,很形象。这样的科学实验很多,比如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就在纽芬兰岛和英国之间建立了无线电联络。无线电用的120多米长的天线也是靠风筝带过去的,当时这只风筝的引线就是用来做天线的金属线。还有1847年,那依阿拉建桥时,也是用风筝把建桥的钢丝绳啊、粗线啊送到对岸的。我还知道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就是1828年的时候,英国一个叫乔治·波库的老师制造了一辆用两个大风筝拉的车。风大时,这辆车的速度每小时能达到35公里呢。这辆用风筝拉的车在一次比赛中,跑的速度比好马拉着的驿车还快。
风筝在靠前航空史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我查过历目前设计和研究滑翔机、飞机的人大多都有做风筝的经历,他们的灵感都来自风筝。因为有的大型风筝直接就可以载人,所以他们都是用风筝来做实验的。
我手上的这份资料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份资料是这样写的:“在1799到1809年,英国的乔治·利,用风筝研究航空原理,创立了空气动力学。1804年,他在约郡庄园,发明了世界靠前架滑翔机。在1903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研究制作了靠前架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试飞。他们根据风筝依靠风力而起飞的原理,制作了滑翔机,后来再装置动力机械,增加飞翔的距离和时间,发明了能运载人类升空的飞机。”
风筝是一种固定翼飞行器,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对,滑翔机就是源于风筝的飞行原理慢慢演变来的。滑翔机的雏形和风筝是一样的,只是放大了很多倍,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从这里就能看
……
【前言】
21世纪初,社会公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参与保护的热情,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成为中国文化界乃至中国社会的重要事件。从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内涵不知所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词汇,人们普遍对它的具象呈现形态有了一定的认知,并支持或主动参与保护工作,说明人们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已经看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传统社会生存环境下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失的现实,而这种现实,一定会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之,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时代性的课题应当怎样正确解答,人们的答案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的根源,主要是源自推动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单纯的经济资源,在保护的名义下扭曲其本质特性过度开发,如把民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改变为肤浅时尚的刻板表演服务于旅游场所,或把传统手工技艺视作不具经济潜力的项目而任其式微,等等。近年来,我们还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在城市特别是农村建设中,以新的建筑或新的环境形态将承载某个特定区域人们世代相传文化技艺的物质载体(如某些文化空间)彻底改变。这种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情况,已经并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并改变这种现象。
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确的保护不是使它凝固和停止发展。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保证其按照自身内在规律去自然衍变,在自然的衍变中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相并行,我们既不要人为地去中断它自然衍变的进程,也不要人为地去使它突变。我想,这应是保护工作*根本的意义,也是保护工作*艰难、*核心的用力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