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庙碑》影印本
  • 《东海庙碑》影印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东海庙碑》影印本

正版全新

397.95 5.6折 710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佚名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73962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线装

开本10开

纸张其他

定价710元

货号1563107

上书时间2024-03-13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东海庙碑》影印本
【书    号】 9787550273962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    者】 佚名
【出版日期】 2016-04-01
【版    次】 1
【开    本】 10开
【定    价】 710.00元

【编辑推荐】 
推荐您购买联合天畅其他畅销书:

  ★海内孤本,稀世珍宝;流出海外,终归祖国。

  ★东汉石碑,残石拓本;汉隶典范,丰茂犹存。

  ★名家题跋,钤印累累;藏家学者,推崇备至。

  ★原拓影印,工艺精细,原汁原味,收藏佳品。

【内容简介】 
《东海庙碑》又名“东海祠碑”,东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四月刻。北宋金石学始兴,《东海庙碑》始有著录,目前所见著录,*早是赵明诚的《金石录》。《东海庙碑》碑石早亡,没有原石拓本存世,摹刻拓本亦十分稀见。

  此残石拓本为顾沅旧藏孤本,清道光年始显于世,残存十字,并阴十七字,一册,经折装,楠木夹板,整本高三十·五厘米,宽十六·五厘米,厚二·五厘米;墨心高十九·九厘米,宽十·三厘米。此册含墨本四开(阳三面、阴五面),跋十开,称海内孤本。

  此本存碑阳九字:“永寿元、灵、寔、面并、芳、史。”称为碑阴的十七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

  此本题签、题跋累累,学者、藏家对其推崇备至。后归陈清华手中,1965年,流出海外,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文化部费巨资从香港购回,藏于国家图书馆。

【前言】 
【前言】

    《东海庙碑》又名“东海祠碑”,东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四月刻,是东海相满君为纪念前任东海相桓君修建东海庙功绩而刻立的,隶书,原碑立于汉东海郡朐县东海庙址,即传说的秦代植石庙旧址上,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南郊海州区孔望山风景区内,石久佚,《东海庙碑》是江苏境内屈指可数的几通汉碑之一。

    《东海庙碑》*早著录于金石学始兴的北宋,清陈汉章《集古录补目补》自叙中提到,赵明诚所编欧阳修旧藏一千卷金石的《碑目》十卷中有“第七十汉东海相桓君海庙碑  永寿元年”一条,可见欧阳修曾藏有此碑拓本,遗憾的是《集古录》中并无此条。目前所见著录,*早是赵明诚《金石录》,其记云:“东海相桓君海庙碑云,‘惟永寿元年春正月,有汉东海相桓君。’又云:‘熹平元年夏四月,东海相山阳满君。’其余文字完者尚多,大略记修饰祠宇事,而其铭诗有云,浩浩苍海,百川之宗,知其为海庙碑也。桓君与满君皆不著其名,莫知为何人,碑今在海州。”*早为此碑释文的,是南宋洪适《隶释》,其卷二记载了该碑全文及行数,其时原碑已经残损,故碑文下截皆作“下缺”,后世诸家对此碑的研究皆源于《隶释》。宋人韵书也有存《东海庙碑》文字者,如:刘球《隶韵》存十二个字,娄机《汉隶字源》存二十一字,宋元人的《汉隶分韵》存三十二字,但此三书所集文字,皆未出《隶释》所录释文外。

    北宋时《东海庙碑》可能尚存,但此时海州朐山已地处荒僻之地,获得《东海庙碑》拓本已非易事;南宋时,尚有上半完好、下半残泐的整石拓片存世,洪适即是据此著录碑文的;清代金石学兴盛,但清代学者关于《东海庙碑》的记述,皆转抄《隶释》之文,并未亲见《东海庙碑》及原石拓本。《东海庙碑》的确切毁亡时间,北京大学胡海帆老师认为很有可能是宋金战争时期。

    《东海庙碑》碑石早亡,没有原石拓本存世,摹刻拓本亦十分稀见,目前所知此碑摹刻本有两个系列:一是残石本,二是整石本。残石本详见后。整石本有两种,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原大翻刻本二本:一本是民国张仁蠡柳风堂旧藏清末拓本,一本是2003年购于上海博古斋的割裱本,此本仅刻碑阳,圆首,拓片高二百三十厘米,宽一百一十四厘米,隶书十六行,行二十一字,含泐字行二十三字,内容与《隶释》录文完全相同,刊刻水平很差,书迹并非地道的汉隶。一种是清钱泳缩刻整石《东海庙碑》,是“缩本汉碑”三十八种之一,仅刻碑阳,圆首,有穿,并加刻了臆造的碑座,碑高四十二·五厘米(含碑座三·五厘米),宽二十厘米,隶书十六行,行二十一字,含泐字行二十七字,碑额篆书一行四字,额两旁没有其他文字。内容与《隶释》录文完全相同。此缩刻本存世多,较易见到。

    残石本即国家图书馆藏顾沅旧藏孤本及吴云据此所刻摹本。顾沅旧藏本清道光年始显于世,残存十字,并阴十七字,一册,经折装,楠木夹板,整本高三十·五厘米,宽十六·五厘米,厚二·五厘米;墨心高十九·九厘米,宽十·三厘米。此册含墨本四开(阳三面、阴五面),跋十开,称海内孤本。当时的学者对其推崇备至,评价甚高,誉为“江南第*古碑”“江南之冠冕”。甚至认为它是唯一真传。清叶昌炽《语石》云:“海州,古朐山县地。明以前尚有汉刻《东海庙碑》。吾乡顾氏艺海楼尚藏孤本,而原石之亡久矣。”

     此残石拓本存《东海庙碑》碑阳九字:“永寿元、灵、寔、面并、芳、史。”称为碑阴的十七字:“阙者秦始皇所立,名之秦东门阙,事在史记。”用碑阳九字与《隶释》记载对照,除“史”(《隶释》作“吏”)字外,皆有出处。

    此本题签、题跋累累:书衣外无名氏隶书题签“孤本汉东海庙残碑”,书版外刻徐渭仁行楷书题签“东海庙残碑”,首页吴云隶书题端“海内无第二本”,钱泳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朔隶书题端“秦东门阙”,梁章钜道光壬寅(1842)仲春隶书题端“汉东海庙碑残字”,梁章钜题首。有自清道光廿一年至1930年题字、题跋三十则,大部分是应顾沅之邀于道光廿一、廿二年所写,依次为:梁章钜、钱泳(后又题)、牛鉴、惕安、瞿苌生、达受、翁大年、吴式芬、张廷济、李佐贤、许摙、何绍基、韩崇、高翔麟、徐渭仁、杨澥、严保庸、张开福、叶汝兰、徐子晋、杨文荪、魏源、吴熙载、张履、沈曾植、刘鄂、王瓘、罗振玉、易孺、黄葆戉等。个别题字插空题写,时间顺序有颠倒。钤“吴让之所橅秦汉六朝字”“平斋考订金石文字印”“苣林曾观”“屺怀校记”“吴式芬”等印。

    从题跋、钤印及有关记载可知此本递藏情况:清道光廿一年(1841)顾沅艺海楼得于淮南田季华处,后归吴云平斋,期间吴云据此孤拓本重新摹刻并双钩刻印,光绪廿八年(1902)归刘鄂抱残守缺斋,民国年间先归皖中彭君,后归陈清华手中,1965年,陈氏藏品流出,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文化部花巨资从香港购回一批陈氏藏品,《东海庙碑》孤本连同十八种善本古籍及海内孤本《神策军碑》、宋拓《蜀石经》等七种珍贵碑帖拓本一起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    陈清华(1894—1978),字澄中,祖籍湖南祁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开始收藏古籍,得到韩氏读有用书斋、袁氏后百宋一廛、瞿氏铁琴铜剑楼、傅氏双鉴楼[江安傅增湘氏藏有《资治通鉴》和《洪范政鉴》,故名。]等秘藏,有善本逾五百种,与天津周叔弢并称“南陈北周”,是民国大收藏家之一。

    此拓本不仅题跋者众,被载入各种金石书籍之中,吴云对此本珍爱尤甚,为使其能传之久远,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以此本为底本,重新摹刻上石,置于江苏镇江焦山碑林。摹刻本为长方条石,帖式刻,拓本高二十九厘米,宽一百一十厘米。自右至左依次刻残石拓本的碑阳四行、碑阴一行,*后刻有跋文,述刻石缘由。吴氏摹刻本碑石流传百年,亦已不存,但此石清末民初拓本传播较广,拓本易得。也有将此本的吴云跋文裁去以充原石拓本者。民国八年(1919)十月上海有正书局将摹刻本石印出版。

    吴云(1811—1883)字少青,号平斋,晚号退楼、愉庭。浙江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举人,官镇江、苏州知府,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好古精鉴,喜金石彝器、汉印晋砖,因藏齐侯罍二、王羲之《兰亭序》二百种,而室号“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有《焦山志》《二百兰亭斋古印考藏》《二百兰亭斋金石记》《两罍轩彝器图释》等著作传世。对孤本《东海庙碑》,吴云除摹刻上石外,还双钩拓本,清同治九年出版了双钩本的木刻印本,为此碑广泛传播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卢芳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