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精要”丛书:《冯友兰》
  • “大家精要”丛书:《冯友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家精要”丛书:《冯友兰》

正版全新

12.63 6.3折 20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文军 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76416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0元

货号1540751

上书时间2024-03-13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大家精要”丛书:《冯友兰》
【书    号】 9787561376416
【出 版 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 田文军  著
【出版日期】 2017-0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20.00元

【编辑推荐】 
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冯友兰》是一本哲学家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在冯友兰“与时偕行,为道屡迁”的生命历程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始终忠诚于自己所倾心的哲学事业。在学术一途,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以极大的魄力于耄耋之年重写中国哲学史,建构了“新理学”思想体系。

【目录】 
第1章  少年时代 

“复盛馆”冯家 

武昌家塾的新风气 

在崇阳县衙的感悟 

唐河高小的“预科” 

上海中国公学 

第2章  北大学子 

初临“沙滩”的见闻 

走进学问的天地 

第3章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 

初抵纽约 

神交柏格森 

拜访泰戈尔 

赫贞江畔的沉思 

第4章  清华园的教授生活  

重返开封 

燕京教坛 

水木清华  

第5章  在“南渡”岁月里 

抗日烽火 

游访欧洲 

讲演风波 

西南联合大学 

“贞元六书” 

凤凰涅槃 

第6章  重返北京大学 

“三反”“五反” 

四级教授 

“家有万贯,膝下无子” 

学术良心

“树立一个对立面”

旧史新编

第7章  晚年的坎坷与求索 

“文革”前夜 

“反动学术权威” 

“旧邦新命”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文摘】 
20世纪50年代末,冯友兰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明时不知老将至,一悟昨非便少年。”从冯友兰的人生历程来看,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他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倒是十分贴切的。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之后,冯友兰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生活,终于意识到了“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的真意,感受到了“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换来了他学术的青春。

只可惜在冯友兰晚年的学术生涯中,这种学术上的青春期来得太迟缓、太艰难。当自然规律迫使冯友兰的人生走到尽头之时,学术上的青春期也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1990年12月4日,是冯友兰95岁华诞。中国文化书院曾筹备“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计划使研讨会与冯友兰95岁生日庆典联结在一起。但是,冯友兰没有等到12月4日这一天。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

作为一位哲学家,冯友兰对宋代儒家“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名言早已了然于胸。他走得安详,走得坦然。 在*后的日子里,他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也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他只是告诉人们:“中国哲学将来一定要大放光彩。”在即将告别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不能忘怀的仍然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的哲学与文化。

当冯友兰辞世的消息随着无线电波传遍四面八方的时候,原定参加“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的学者们,感到“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更应该如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以及国内的学者汇聚到了北京万年青宾馆。

1990年12月4日,“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开幕。与会代表在北京医院一间简陋的平房里,向冯友兰做*后的道别。眼见这位哲学老人安详地仰卧在鲜花丛中,回想起他一生的追求与坎坷,人们不禁感慨万端。会议期间,人们追思冯友兰的人生道路,对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

冯友兰的一生可以说是“与时偕行,为道屡迁”。但人们不再在绝对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中去理解冯友兰的人生,而是把冯友兰的人生道路,看作他追求真理的历程,看作20世纪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学者们认为,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有两个基本层面必须肯定。一是应当肯定他对中国现代哲学理论课题的领悟与自觉。冯友兰哲学在形上学方面的追求,是要辨析事物的共殊关系。这种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实践中,对哲学的呼唤与要求。尽管冯友兰没有能够完全正确地解决这一理论课题,但他的哲学追求本身却标志着中国哲学走向现代的一个历史侧面。人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审视冯友兰的哲学活动,没有理由否定他为中国哲学具备现代学术品格与理性精神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二是应当肯定冯友兰对于变革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自觉。冯友兰意识到20世纪初叶,中国哲学之所以仍然停留在古典形态,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中国哲学的思维方法还没有脱离传统文化的窠臼。因此他提倡理性主义,用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这对于促进整个中国哲学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冯友兰的一生,在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生前遭受过许多不公正的批判与责难。辞世后,学术界终于开始从正面客观地评价他的人生,评断他的学术思想。倘若冯友兰九泉有知,当然会深感欣慰了。因为,这标志着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中国的进步。

但是,“本当齐聚贺高寿,而今洒泪送宗师”。原定的一个颇具喜庆色彩的“研讨会”,一变而成为一个伤感气氛很浓的学术会议,反差之大,世间罕有。在“冯友兰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朱伯昆先生撰写了一副挽联:

擎夏宇,系国魂,呕心沥血,重诠正统,千载绝学承先圣;

赞中华,求真理,白发殚精,再写新编,百年自序启后生。

挽联概述了冯友兰一生的学术追求,阐释了冯友兰学术的生命与价值,也集中反映了与会学者对冯友兰的人生与学术思想新的体认、新的评价。与会者深信:在学术界对冯友兰人品与学问的追思和研讨中,不论冯友兰的学术追求,还是冯友兰的学术思想都将与世长存。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