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岛屿人生——海口30年,30人 名人访谈 海口旅游 闯海人
  • 岛屿人生——海口30年,30人 名人访谈 海口旅游 闯海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岛屿人生——海口30年,30人 名人访谈 海口旅游 闯海人

正版全新

39.62 6.8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凝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ISBN9787544384186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58元

货号1106208

上书时间2024-03-12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岛屿人生——海口30年,30人   名人访谈  海口旅游 闯海人
【书    号】 9787544384186
【出 版 社】 海南出版社
【作    者】 王凝
【出版日期】 2018-05-01
【开    本】 32开
【定    价】 58.00元

【编辑推荐】 
① 通过寻访海南建省三十年间海口市内的三十位亲历者,发掘和记录承载着三十年变迁的城市进化史。图书采编团队通过对海口三十年变化亲历者的深度采访,忠实记录采访者的故事,全景展现海口三十年民间生活史。通过采访了解当年海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世界,当下处境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② 书中设置的“海口三十年·珍物”栏目通过采访对象心目中*重要的一件与海口生活相关的“珍物”,展现海口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忆。以珍贵之物为契机,回望在海口的生活经历中细水长流或激动人心的时刻。

【目录】 
① 图说海口 30 年

② 岛屿诗1

③ 印刻者:燃情岁月

014 封仪:海南给了我公平竞争的平台

022 冯仑:我们不是神话,我们演绎了一个创业童话

032 黄绮珊:1988 年在海口,很多人听完我唱歌就不干这行了

040 蒋子丹:海口卅年两事

052 李少君:海口是把过去和未来融合在一起的城市

062 刘军:海南是我们那一代年轻人的孵化器

070 潘石屹:海南岛这样的地方,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080 王功权:我们在海口做了一件改变房地产行业的事

088 王启富:1988 年,我给海南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

098 吴世平:闯进这片自由的蓝海

108 易小迪:如果不是海南,我绝不可能成为企业家

④ 岛屿诗2

⑤ 守望者:光阴迭变 

120 蔡葩:第*次见到骑楼老街,一下子就愣在那里了

134 陈启程:海南骑行*棒的季节是——一年四季

146 陈统奎:我是火山村的,我做的事情叫“再造故乡”

154 冯晖:我把警服穿在心里

164 廖之肖:我在海口画海南

174 邢明:海口是“天涯”的家,我们不会离开

⑥ 岛屿诗3

⑦ 逐梦者:传递精神 

188 陈静怡:人跟人之间就是一颗咖啡豆的距离

196 高平:世纪大桥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204 洪钢炉:从无核荔枝到西沙诺丽,我在海南寻宝高新农业

214 胡亚玲:记录黎苗文化 20 年

224 蒋会成:从海南一流的百货商场到世界一流的肿瘤医院

232 李康:“中国城”是我用另一种方式为城市写的诗

240 练坚:一盒磁带闯海口

250 廖逊:“大社会,小政府”的海南故事

260 谢敏(Nicki Johnson):把海南岛的好告诉全世界

270 清秋子:这座城市让我实现了作家梦

280 王志刚:把我的生命镶嵌进海南这片土地

292 邢增仪:把海南岛做成音乐岛

304 袁赫汐:海口是我高尔夫球梦开始的地方

...

【文摘】 
1988 年,来自海口的邀请

我出生在重庆市渝中区,3 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外公学唱样板戏。12 岁上

初中的时候,邓丽君的歌在大陆已经很流行,我就自己琢磨着学,邓丽君算

得上我流行音乐的启蒙老师。

1986 年我 18 岁那年,听说当时重庆很有名气的华桦舞蹈团在招人,而

且他们团里还有一个“歌队”,就报了名。后来如愿进了歌队,在一次聚会

上我演唱了首张国荣的《莫妮卡》,得到了现场观众惊讶眼神的反馈,算是

开始了职业歌手的生涯。

去海口是 1988 年 8 月份的事情。当时我在贵州唱歌,因为海口望海楼

歌舞厅的邀请,进入望海楼,做了驻唱歌手,作为太平洋音像公司的第二批

歌手在望海楼驻唱。我那个时候每个月可以拿到 3 000 元的固定工资,衣食

住行都在酒店,在 80 年代末期,这个待遇可以说是相当的罕见了。

那个时候有个词叫“闯海南”,一帮有理想的各行各业的人去海南闯荡、

下海、淘金,或是追寻梦想,而我当时却只是因为特别想离开原来的地方。

因为我是个游走型的人,只要有机会去体验新的生活,我就义无反顾,去海

南也就这样顺理成章了。果然,去了海口后,那里生活特别安逸、特别舒服。

再加上我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很快就融入到了当地。

我想每个人的人生中必然有某一段,一定是延续你后面青春记忆的一个

注解。我不能说海南发生的事情对我后来的影响有多大,包括我后来走过的

每一个城市,它们都是点点滴滴的海水,*后融在一起,变成我生活的全部。

现在回过头看,海口那一段时光确实是青春的萌芽状态,它很美,懵懵懂懂

又带着点调皮。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在海口那几年,所有的歌手上岛,必去

听我唱歌。还有一些人,听完我唱歌以后,干脆就不干这行了。

——黄绮珊:1988 年在海口,很多人听完我唱歌就不干这行了

6 个人凑到一起办公司,把周围的朋友‘吓得半死’

说说我们六兄弟怎么凑起来的。去海南岛之前我在深圳一家砖厂上班,

砖厂老板收购了海南岛这边的一个砖厂,就在秀英长草岭这个地方,收购过

来以后让我去做厂长和法人代表。在厂里干了一年多,才慢慢跟他们 5 个人

聚起来。

我先跟易小迪认识,他在海口办了一个印刷厂。我经常去他那儿吃饭,

有时候我这边赚点钱也请他吃饭。我记得他常常跟我说,“潘总,你要过来

吃米饭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就叫上一个菜。要是吃面条就不叫菜了,因为面

条里面有汁,放点辣椒就可以吃了”。我说可以。当时的生活多简单啊!

易小迪是一个热情的湖南人。他在他的印刷厂里常常拿砖头支个锅蒸上

一大炉米饭,然后让他弟弟出去买点辣酱,往盘子里一倒,所有人一边吃着

白米饭一边蘸辣酱,也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们 6 个人凑到一起了,要创业要办万通公司,当时

把我们周围的朋友“吓得半死”。朋友们说你们怎么可能办公司,你们都不是

生意人!其中有一个叫做陈红的女孩子,我记得她是内地一个钢厂驻海南岛的

代表。她说你们从来没有做过生意,我才是做生意的,销售钢铁,你们天天

谈一些跟生意没有关系的事情。你们要办公司!?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吗?这

个女孩子听说我们 6 个人要办公司,吓得后来再不跟我们往来了。

结果我们 6 个人真的走到了一起,而且还走得不错。我觉得跟共同的理

想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这 6 个人都是不自私的,我觉得这个特别重

要。至于分工,每个人的分工老变,今天负责这个,明天负责那个,而且每

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每个人的做法都特别不一样,因为受教育的背

景也完全不一样嘛。我们当中,有的是学马列的,有的是学管理的,有的是

学军工的,合作的基础就是大家有差异能互补。不像现在这些创业的学生,

都是几个同班同学在一起创业,你会的东西他也会,你不会的东西他也不会,

这样就没有一个平衡。在综合能力上,各方面没有一个互补性。而那时候万

通的几个人,第*,我们之间有民主、平等的气氛,不是一个老板说了算,

我们是 6 个人一起说了算;第二,我们 6 个人不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的

也不是同样的专业,我们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有很大的互补性。

我记得赚到第*笔钱的时候,我们在靠海边的泰华酒店旁买了 2 套房子。

我们 6 个人如果按照年龄、按照贡献、按照房子的需求分,冯仑结婚有小孩了,

王功权也结婚有小孩了,本来按理说这 2 套房子应该是先给他们两个人,结

果这两个人都说不能要。到了*后,这 2 套房子给我一个人 1 套,给王启富

和刘军两个人 1 套,就这样分了。真的是没有任何理由,这房子就得分给你。

我说我不好意思搬进去,他们说你必须搬进去,这就是我们的分配方案。

万通当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6 个人实行了民主管理,股份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的发言和话语权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贪图钱财和权力、不贪图控制欲,076

才能不断往前走。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大家都想干一点“伟大的事情”,

干一些促进社会进步的事情。你要看我们当年写的、发表在《中国青年报》

和《海南开发报》上的那篇文章《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就明白了,那是当

时我们 6 个人在反思、在统一价值观的时候,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潘石屹:海南岛这样的地方,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