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温县太极拳
正版全新
¥
15.39
4.3折
¥
3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郑福瑧 著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91724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36元
货号2015603
上书时间2024-03-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河南温县太极拳
【书 号】 9787534891724
【出 版 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 者】 郑福瑧 著
【出版日期】 2020-06-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36.00元
【编辑推荐】
三百多年来,太极拳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大胆创新,逐步丰富,使太极拳由博归约,日臻成熟,形成体系,代代相传。陈氏子孙及弟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演变出杨、武、和、吴、孙等诸多流派。这些太极拳流派、套路,虽然风格不一、套路迥异,但溯其源,则其源一,皆源于陈氏;研其理,则其理同,同符太极之理。
本书分条缕析,将太极拳的各个主要流派的特点以及诞生期、成熟期、繁衍发展期、推广普及期四个阶段分别详细论述,尤其是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得到广泛发展的同时,太极拳的原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原生态技法正在流失。本书的出版,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部分,希图从深厚的中华文化根脉中撷取一枝,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发源地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本书稿主要介绍了温县太极拳的概况、特征,着重介绍陈王廷太极拳的套路。温县民间主要流传的有: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赵堡架、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陈氏太极拳腾挪架。
【目录】
一、太极拳的源与流
1.太极拳的发展
2.太极拳的传承
3.太极拳的流派
二、太极拳与陈家沟
1.太极拳根在温县
2.陈家沟太极拳传说
3.陈卜家传长拳
4.陈王廷创太极拳
5.太极拳的功效
6.太极拳的特色
7.温县陈家沟景区
三、太极拳、械套路1.徒手套路2.器械套路3.太极推手4.竞赛套路5.其他套路6.太极拳技法
四、大道太极谱新篇
1.传统推广2.现代推广
3.耀眼的太极拳
【文摘】
太极拳的发展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练拳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历代名手辈出。因受战乱、灾荒、政治因素等影响,太极拳发展总趋势呈波浪形,但由于太极拳传人的不断努力,太极拳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始终没有间断发展。1780年至1868年,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破陈家“独得之秘”,开陈氏太极拳向外传播的先河,陈氏太极拳套路开始外扬发展。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长兴(1771~1853)、陈有本(1780~1858)、陈清平(1795~1868),均是当时陈氏顶*拳师。陈长兴自幼师承其父陈秉旺习练陈氏太极拳、械,深悟其中奥秘,颇得理论精髓,功夫炉火纯青。陈长兴在陈王廷创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的基础上,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贯穿,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二路以刚为主,刚中有柔,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蹿奔蹦跳、腾挪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并将所创编拳、械始传于外姓河北省永年县杨露禅。太极拳的发展普及正是从杨露禅开始的,而此前,陈氏太极拳还只是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诗曰:“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与陈长兴同辈分的陈有本,也在原来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动作和发劲动作,变发劲为蓄而待发,逐渐发展形成陈氏太极拳的小架套路。当时精于太极者,多出其门,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陈清平幼年师承族叔陈有本,青年时已名扬乡里。由于家庭经商迁于本县赵堡村后,利用闲暇开办武馆,正式授徒,当地皆有所传。他结合个人体会,有所创新,形成与陈有本所创编小架不同的小架套路。所授徒弟多有所成,并在陈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衍化出了新的套路和流派,当今*有名的就是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赵堡架、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陈氏太极拳腾挪架等。在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打破戒规,向外传拳的影响下,陈敬柏、陈子明、陈金鳌、陈照丕、陈发科等,先后在湖南、甘肃、河北、北京、陕西、南京及本阜授拳,学有所成者有沈家桢、顾留馨、洪钧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剑华、李经吾、肖庆林、许禹生等。陈氏太极拳以惊人的速度向外发展开来。陈氏十七世陈发科,结合教学实践,于陈氏老架低拳架(陈沟家传太极拳本有高、中、低三种架,此架为低架,陈立清言为陈有本与陈耕耘所创编,陈发科仅教子照奎)招式中,增加了不少转腕缠绕动作,缩短了练功周期。由他修改、其子照奎定型的太极拳套路,现被称为新架太极拳,在北京等地传播。20世纪70年代后,太极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太极拳被提到了增强人民体质,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度,国家体委为普及太极拳,先后整理创编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四十八式等。20世纪90年代后,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还分别创编出了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和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势、综合太极拳等套路,对太极拳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陈家沟陈氏重要精力用于分田、营造家园上,拳乡陈家沟太极拳风气甚微,只有陈克忠、王雁等个别拳师在练拳。1958年,陈照丕从黄河水利委员会退休回到陈家沟。他对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有所认识,认为太极拳是民族文化精髓,开始在家中传授太极拳。当年,河南省举行武术比赛,新乡地区指定陈家沟组成代表队,代表地区参加太极拳比赛,运动员获两个第*名,陈照丕获太极拳第*名。1962年,国家举行太极拳比赛,陈照丕又带队参加,运动员又获两个第*名,陈照丕被国家武协命名为太极拳名家。1964年,陈照丕当选为全国武协委员。与此同时,陈照奎辞去北京的工作,在十年中三次回陈家沟教拳,终于将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一大批人才培养成熟。1981年,陈照奎病故,陈家沟村又请来陈发科的著名弟子冯志强到陈家沟继续传授太极拳技术。从此,陈家沟新一代太极拳人才开始走向社会,活跃在海内外各地。
【前言】
序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发源地在河南温县的陈家沟。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南滨黄河与荥阳县、巩义市隔河相望,西北与沁阳市接壤,东北隔沁河与博爱县交界。
温县夏代立温国,商代设温邑,春秋以后设温县,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夏代帝相年间昆吾氏之子封地于此,因这里有温泉而建温国。《温县志》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履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之畿内邑。” 夏代帝相年间,夏政权被寒浞把持,帝相流亡在外,全国处于混乱状态之中。身为伯爵之位的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昆吾氏,在自己广大的领地内,为加强管理,将太行山以南的黄河水北畔之地,封赐其子而建立温国,成为夏的一个得力的地方国。
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根据祖传拳术,结合易学阴阳五行之理和导引、吐纳养生术以及中医经络学说,创编一新的拳种,取名太极拳,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后,300多年来,经过陈氏子孙及弟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演变出杨、武、和、吴、孙等诸多流派,风行海内外,后来,学术界为了便于区别,将原创的太极拳称为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讲究阴阳开合、刚柔相济、以意顺气、以气催形,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武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如今遍布五洲四海,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形成了全球性的太极拳文化热。
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太极拳宗师的不懈努力,日臻完善。数百年来,太极拳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作为传播空间的拓展,太极拳先后经历了诞生期、成熟期、繁衍发展期、推广普及期四个阶段。
陈家沟村位于温县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上,现有面积2万平方米,人口2600余人,陈姓占总人口的70%。陈家沟南临黄河与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文化等遗址隔河相望,西北20公里处的二仙庙、县域内的卜商墓、慈胜寺、司马懿故里、平皋古城遗址等环绕四周。村内现存有太极拳祖祠、杨露禅学拳处、陈氏太极拳历代宗师陵寝、牌楼、等古迹遗址。
2006年,陈氏太极拳入选首批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目前,温县民间主要流传的有:陈氏太极拳、和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赵堡架、陈氏太极拳忽雷架和陈氏太极拳腾挪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