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集)

正版全新

77.87 7.9折 98 全新

库存10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73406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128开

纸张纯质纸

定价98元

货号3611887

上书时间2023-12-12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集)
【书    号】 9787501373406
【出 版 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    者】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出版日期】 2023-07-01
【开    本】 128开
【定    价】 98.00元

【编辑推荐】 
专家推荐

(这套书)不仅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口达历史的新时代,而且在全球图书馆界树立了一座令人景仰的口述史学术丰碑,对于中国图书馆记忆的保存乃至全球图书馆口述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翻阅《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1—5集),宛如转动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读者从中可以窥见中国图书馆人的闪光精神,可以洞察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激荡变化,更可以穿越时空倾听图书馆前辈发自肺腑的心声;又仿如步入知识的殿堂,向图书馆前辈致敬,向图书馆事业膜拜,受图书馆精神洗礼。

 

——程焕文

 

主编手记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内容简介】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首批图书共5册(1—5集),共收录29位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专家的口述史,包括(按生年排序):
  第1集:黄明信、关懿娴、熊道光、沈燮元、刘德原、袁正祥;
  第2集:彭斐章、庄守经、李孝友、张树华、武复兴、谢灼华;
  第3集:倪波、卢子博、乌林西拉、高树榆、刘尚恒、沈继武;
  第4集:吴慰慈、张安珍、李龙如、阳海清、沈迪飞、朱岩;
  第5集:潘寅生、谭祥金、赵燕群、韩锡铎、詹德优。
  他们是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口述历史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术和事业史极为珍贵的资料。本套书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成果。

【目录】 
目录

(第*集)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黄明信口述史 / 1

  我的家庭 / 4

  我在拉卜楞寺的学习与生活 / 8

  我与国家图书馆藏文古籍 / 26

关懿娴口述史 / 39

  出生环境 / 42

  从私塾到高中 / 44

  负笈西南联大 / 49

  大学毕业教中学 / 52

  远赴美国求学与工作 / 53

  转英伦攻读图书馆学 / 54

  任职于香港大学图书馆 / 56

  回内地参加祖国建设 / 57

  执教北大图书馆学系 / 58

  我的一点人生感观 / 60

熊道光口述史 / 63

  我的家庭 / 66

  我的青少年时代 / 69

  在武汉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 81

  在革命洪流中锻炼成长 / 9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工作 / 119

  万县专署工作时期 / 128

  在国家图书馆的工作和生活 / 133

沈燮元口述史 / 145

  学生时代 / 148

  耕耘图书馆 / 152

  治学成就 / 158

  同人眼中的沈先生 / 166

刘德原口述史 / 175

  家庭环境 / 178

  经历战乱 / 180

  读私塾 / 182

  从私塾教员到第三文化馆阅览股股长 / 183

  在首都图书馆工作的30年 / 189

  任职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 / 212

  筹办爱乡图书室 / 225

  我对图书馆工作的一些体会 / 231

袁正祥口述史 / 237

  求学经历 / 240

  走上工作岗位 / 259

  “文革”结束后的满怀激情 / 267

  挚爱写作和阅读 / 270

  离休生活 / 272

  从事图书馆事业的收获 / 275

  家人的支持 / 278

  女儿、同行眼中的袁正祥 / 280

【前言】 
前言(节选)

口述历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记忆是有重量的。人们的经历,装在心里,就成了记忆。这些记忆一旦说出口,被我们听到,就成了历史。历史有多重,记忆就有多重。

2015年起,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图书馆界的同人们一起担负起了这份重量。在那一年于广州举办的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记忆项目资源共建共享研讨会上,全国30家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共同发出了《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开展记忆资源抢救与建设倡议书》,并启动了第*个中国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从那一年开始,我们走出图书馆的大门,走进一位位前辈的家门,寻访他们的故事,叩启他们的心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8家单位参与了这一项目,共开展了48位图书馆人物的访问工作。受访人物中,有图书馆业界的老馆长,有图书馆学界的老教授,也有图书馆各相关领域的老专家。此次出版的第*批中国图书馆人物共29人的口述史,是受访人中年龄较大、访问开展较早的一批成果。

图书馆人,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总是关心别人多、为人服务多,没有太多的机会讲自己。在访问中,前辈们终于有机会将自己作为主角,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我们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人类身上背人类很多美好的情感、优良的品德发源于童年,来自父母,来自故乡。接受访问的前辈们都生于动荡的岁月,大多家境贫寒,年幼时便吃过很多苦。即便在那样困难的岁月里,他们依然有幸在父辈、师长的影响下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什么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老师教刘德原唱的第*首歌——《苏武牧羊》;是关懿娴垂垂暮年还能背诵的《李陵答苏武书》;是谢灼华在大人们围坐讲古时听到的忠烈故事;是在夜归的船上,倪波耳畔响起的《松花江上》;更是幼年阳海清要刻在石头上的“精忠报国”;是年少的沈迪风将名字中的“风”改为“飞”背后的岳飞情结……在他们*早的记忆里,闪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亮,是中国人未曾断绝的家国情怀、英雄情结。

他们的童年都曾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一些人父母早逝,还有些人流离失所。在访问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对战争的恨,对战乱中民众遭遇的深切同情。那是在刘德原家门前落下的炮弹,是在沈继武头顶上盘旋的敌机;是詹德优村口的断桥,是韩锡铎被毒打的爷爷,是赵燕群被炸毁的家园;又是黄明信等联大师生西南三千里的远征,是1949年11月的一个夜里熊道光写下的“迎接解放宣言”……战争的苦难磨砺了他们坚强的性格,也铸就了他们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信念。

在这些口述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前辈们的奋斗之路。每一个人的成才与成功都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我们看到贫穷的土家族孩子张安珍,筚路蓝缕,千辛万苦,终于考取了武汉大学;也看到年轻的彭斐章,坐了八天九夜的火车,远赴苏联求学深造。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图书馆作为自己的专业(职业)时,他们的答案各有不同:或是个人明确的理想,或是受到中学老师的指点,或是完全出于偶然。但冥冥中,这又是一种必然。因为他们很小就爱上了阅读,早就成了书籍的朋友。还因为马克思、列宁、克鲁普斯卡娅、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等都曾在图书馆里工作或学习,这使得图书馆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神圣的地方。前辈们都十分怀念自己的大学时光,在讲述中,回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同学,他们刻苦的学习,丰富多彩的生活、兴趣爱好与社会活动。当然谈论*多的,还是他们的老师。王重民、刘国钧、赵万里、沈祖荣、皮高品、徐家麟、桂质柏……这些在中国图书馆历史中闪光的名字,在他们的记忆里是那样鲜活、生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二集)动。在前辈们身上,我们能看到这些图书馆界巨人的影子,也能感受到文脉的赓续、薪火的传承。

在口述史中所占篇幅*大的,还是前辈们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回忆起许多共同的事件:新中国成立后各地的图书馆建设,统编图书馆学教材,编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筹建中国图书馆学会和高校图工委,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设立图书馆学硕士博士点、参加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图联大会,等等,为我们呈现出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大事记。在业界工作的前辈,讲述*多的是馆舍的建设、馆藏的建设、读者的服务、业务的发展;在学界工作的前辈,回忆*多的是学科的建设、教材的编写、学生的培养、学术的交流。做老师的,心里想的永远是学生;做馆前言员的,心里想的永远是读者。

在中国图书馆事业中,前辈们的身份各不相同。他们有的是守护者,用一生守护馆藏、研究古籍文献,维系中华的文脉;有的是开拓者,扎根基层与边疆,建设起一座座图书馆,服务一方读者;有的是燃灯者,在讲台上、学术上辛勤耕耘,换得中国图书馆界人才辈出、桃李争春;有的是引领者,带头筹建新馆、改革业务、组建协会,使得图书馆的事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还有的是探索者,站在时代大潮的前端,着眼新科技的发展,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中国的图书馆人,早已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受访的图书馆前辈,都经历了解放前的山河动荡,都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苦创业;都见证了“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所遭受的打击与损失,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的图书馆事业中。在访问中,前辈们都对人生、事业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与思考。他们诚恳地反思了事业发展中的困境、挑战与不足,不避谈自己的失误与遗憾。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对人生的波折早已从容淡泊,宠辱不惊,但在讲述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年轻图书馆人的谆谆嘱托、对中国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图书馆事业那份深深的爱。

在他们心中,图书馆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潘寅生深夜跋涉的时候,身上背着的沉重书箱?是关懿娴在英国毕业后经由香港回北京时,手中握着的单程车票?是彭斐章与导师在深夜的莫斯科火车站*后的惜别?是李孝友念念不忘的《澹生堂藏书约》中的“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读完这130余万字的文稿后,我们终于明白,在他们的心中,图书馆就是那个能让他们安心的地方。

口述史采集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有些受访人由于健康原因中途去世,未能完成访问,成为永远的遗憾。还有一些访问,由于我们自身的水平有限、准备仓促,本还可以问到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却未能如愿。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感动。首先是全国图书馆界同人们对此项工作的齐心协力,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这是我们第*次组织全国范围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在设计、组织、保障方面存在很多缺点与不足。幸得各共建单位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同人们大力支持、通力合作,才让这个项目有始有终,得以阶段性地完成。

*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前辈们对我们的支持与信任。卢子博在访问中说:“口述历史这件事对我而言,可以说是我晚年生活中*重要,也是*开心的一件事。”是他们认真地准备、细致地讲述、严谨地审稿,才让我们的工作产生了有价值的成果。截至本书出版时,已经有十余位受访人离开了我们。这些访问记录了他们*后的日子,是他们对人生*后的总结、对事业*终的嘱托。有些前辈甚至将我们的访问作为告别。每每读到谭祥金临终前留给赵燕群*后的话,参与工作的同志们无不动容。

世界多么美好!我的双亲———姆妈,海伯,感谢你们给我生命,让我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八十三年。

我,一个湘西穷苦的孩子,是党、祖国、老师培育成长起来的,我很珍惜,尽自己所能为图书馆事业贡献我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此刻离别,我衷心感谢。

……

我走了。我爱你们!

一座图书馆,有没有灵魂?如果我们将馆舍视作她的身躯,馆藏视作她的心脏,读者视作她的血液,服务视作她的脉搏,那么,我们可以将图书馆人视作图书馆的灵魂。因为有了图书馆人,图书馆才有了生命,才能履行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天职。我们记录与保存的,不仅是图书馆前辈们个体的经历。他们的记忆,是中国图书馆界共同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

当庄守经回忆起1980年在西安参加图书馆业务研讨会、谋划建立高校图工委的时候,他说,“我感到自己在被历史召唤”。此刻,所有参与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口述史工作的同人们,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此项工作,访问更多的图书馆人,保存更多图书馆人的记忆,并将这份记忆的重量化作责任与动力,一直担在我们的肩上!

有图书馆在,人类的记忆就不会中断。

有图书馆人在,人类的文明就没有黄昏。

田苗

2022年6月

于国家图书馆学津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