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辑)

正版全新

72.01 4.6折 158 全新

库存9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0179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1498829

上书时间2023-10-16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四辑)
【书    号】 9787030560179
【出 版 社】 科学出版社
【作    者】 四川大学博物馆 等
【出版日期】 2018-10-01
【版    次】 1
【开    本】 其他
【定    价】 158.00元

【内容简介】 
本辑为手工业考古专辑,共刊发考古发掘简报2篇,公布了成都金沙遗址雍锦湾地点、湖北老河口杨庄遗址的考古新资料;收录了2016年“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中国两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的7篇论文,分别对巫山李家滩山土大口折肩青铜尊、楚系青铜器的铸造遗址、青铜器补铸现象、中国^代单质锌始炼年代、重庆地区清代冶锌牛产与管理、盐源县盐棚山盐业遗存、重庆市巫溪县宁厂盐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刊发了1篇研究明代蜀藩王墓地宫规制的论文以及“2017年度西南考占协作会暨西南地区聚落与城址学术研讨会”纪要1篇。

【目录】 
目录
成都金沙遗址雍锦湾地点秦汉至明清遗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四川大学考古学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湖北老河口杨庄遗址发掘简报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四川大学考古学国**实验教学示范巾心 (97)
巫山李家滩出土大口折肩青铜尊探微 苏荣誉 (131)
楚系青铜器的铸造遗址初探 袁艳玲 (189)
青铜器补铸现象的初步研究 叶琳 杨小刚 黄悦 岳宗英 (205)
中国古代单质锌始炼年代新考 气九江 (221)
重庆地区清代冶锌生产与管理 周寅寅 肖碧瑞 (235)
盐源县盐棚山盐业遗存初步分析与研究 周志清 杨颖东 补琦 (255)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盐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索 孙慧 (267)
明代蜀藩王墓地宫规制研究 张南金 (285)
“2017年度西南考古协作会暨西南地区聚落与城址学术研讨会”纪要 王星 (311)

【文摘】 
成都会沙遗址雍锦湾地点秦汉至明清遗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
四川大学考古学重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摘要:雍锦湾地点位于金沙遗址中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2005年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375平方米。发掘区内,秦汉及其以后历史时期的遗存十分丰富,共清理灰沟54条、灰坑64个、墓葬9座,出土了以瓷器为主的大量遗物。本报告有系统、有重点地公布其中除墓葬外的生产生活类遗存,并对有关基本问题作出了初步的判断。雍锦湾地点是目前金沙遗址晚期遗存保存很好的地点之一。通过这批重要资料,可以窥见在金沙遗址的地域上古蜀文明高峰后文化面貌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金沙遗址秦汉至明清唐宋瓷器文化变迁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区西部,地处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东距市中心约5 T米。遗址地形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摸底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贯穿,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其南属青羊区苏坡乡金沙村,其北属金牛区营门口乡黄忠村。雍锦湾地点位于金沙遗址中部,地处摸底河南岸的一级阶地上,东距遗址的祭祀fxI约700米(图一)。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黄忠村已发现商周时期文他遗存,并定名“黄忠村遗址”。2001年,在金沙村基建施工中发现大量玉石器、铜器和象牙,文物部门随即组织大规模的勘探与发掘,并将黄忠村在内的整个遗址命名为“金沙遗址”。金沙遗址现已发现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居住区和墓地等重要遗迹,出土珍贵遗物上万件,其中“太阳神鸟”金箔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2005年9-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联合对该地点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平面略呈长方形,依正北方向布5米×5米的探方55个,发掘面积1375平方米。地层单位编号前缀为2005CQJII[纠,其中先秦时期遗迹采用四位数编号,秦汉及其以后时期遗迹采用三位数编号。考古遗存可分为史前、商周、秦汉、唐宋、明清五大时期,以商周时期为主体。秦汉至明清时期遗存亦十分丰富,共清理秦汉至明清时期灰沟54条、灰坑64个、墓葬9座,出土了大量遗物。雍锦湾地点是目前金沙遗址战国以后遗存保存很好的地点之一,为研究其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将该地点战国时期以后的遗存报告如下,而史前至商周时期遗存另以专刊报告公布。
一、地层堆积
雍锦湾地点原为城郊拆建区,经过机械挖掘,绝大部分表土已被清理。整个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南部稍厚,北部较薄。根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可分为5层,其中第2层和第4层还能细分。现以T1281东壁和T1486东壁为例介绍如下。
T1281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地层堆积序列完整(图二)。
层:灰黑色黏土,结构紧密,土质硬。厚2-10厘米。夹杂残砖碎瓦、植物根茎等,为现代表土。
第2层:灰黄色黏土,质地较紧密,略带沙性。可细分为3个亚层。
第2a层:灰黄色黏土。距地表深2-10、厚5-15厘米。出土青花瓷片、青釉瓷片和残砖等,为明清时期文化层。
第2b层:灰黄色黏土,夹褐斑。距地表深15-25、厚12-20厘米。出土大量瓷器残片,以酱釉为主,青釉次之,为唐宋时期文化层。
第2c层:灰黄色黏土,夹青斑。距地表深30-40、厚8-12厘米。出土瓷器残片,以青釉为多,为唐宋时期文化层。H045、H055开口于该层下。
第3层:青灰色黏土,结构疏松,含沙较重,土质比较纯净。距地表深40-48、厚8-16厘米。出土少量夹砂和泥质陶片,为秦汉时期文化层。
第4层:红褐色黏土,质地较疏松。可细分为三个亚层。
第4a层:红褐色黏土,夹青斑。距地表深45-55、厚8-12厘米。出土大量夹砂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盏、敛口罐、圈足等,为商周时期文化层。
第4b层:红褐色黏土,夹紫斑。距地表深50-65、厚12-18厘米。出土大量陶器残片,以夹砂陶为主,可辨器形有圈足罐、尖底罐、器盖等,为商周时期文化层;
第4c层:红褐色黏土,夹杂大量红烧土块。距地表深60-70、厚18-25厘米。出土大量陶器残片,其巾夹砂陶较多,泥质陶少,可辨器形有小平底罐、尖底杯、高领罐、豆、罔足等,为商周时期文化层。
第5层:黄色黏土,夹褐斑、青斑。距地表深70-80、厚10-20厘米。出土遗物甚少,仅有少量夹砂陶片,推测为宝墩文化时期文化层。
第5层以下为生土,夹褐斑,呈橙色,质地紧密。
T1486位于发掘区西北部,第2a层和第3层在本探方缺失(图三)。
层:灰黑色黏土,结构紧密,呈板结状。厚7-12厘米。夹杂有残砖碎瓦,为现代表土。
第2层:灰黄色黏土,土质较紧密。可细分为两个亚层。
第2b层:灰黄色黏土,夹褐斑。距地表深7-12、厚9-30厘米。出土酱釉、青釉、黑釉等瓷器残片,为唐宋时期文化层。
第2c层:灰黄色黏土,夹青斑。距地表深20-32、厚4-12厘米。出土瓷器残片,主要是青釉,为唐宋时期文化层。G037、H039开口于该层下。
第4层:红褐色黏土,质地较疏松。可细分为3个亚层。
第4a层:红褐色黏土,夹青斑。距地表深24-36、厚8-15厘米。m土大量夹砂陶器残片,可辨器形有尖底盏、盆、敛口罐等,为商周时期文化层。
第4b层:红褐色黏土,夹紫斑。距地表深30-40、厚8-20厘米。出土大量陶器残片,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少,可辨器形有圈足罐、尖底杯、尖底盏等,为商周时期文化层。
第4c层:红褐色黏土,夹杂大量红烧土块。距地表深42-45、厚13-16厘米。出土较多陶器残片,其中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较少,可辨器形有小平底罐、高领罐等,为商周时期文化层。
第5层:黄色黏土,夹褐斑、青斑。距地表深55-70、厚10-25厘米。出土遗物甚少,仅见少量残碎陶片,推测为宝墩文化时期文化层。
第5层以下为生土,夹褐斑,呈橙色,质地紧蜜。
发掘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地层在平面分布上各有特点,大致表明了不同时期人们在空间上的活动频繁程度,或被后期破坏的程度。第3层主要分布在发掘区的南部,呈水平状堆积,中间较厚,边缘稍薄。第2c层分布较广,但在发掘Ⅸ东部和西北部缺失,呈水平状堆积,其中东南部稍厚。第2b层在发掘区分布广泛,唯东部略有缺失,堆积大致呈水平状,仅在局部区域较薄。第2a层分布在发掘区中部、东部和两北角,亦大致呈水平状堆积。
二、秦汉遗存
秦汉地层(第3层)分布面积较小,土质比较纯净,包含物不多。秦汉时期的遗
迹数量虽然较多,但 土遗物很少。
(一)遗迹
秦汉遗迹(图四)有灰沟22条,即GOOI、G002、G004、G005(图版一)、G007、G012、G016、G018、G019、G020、G021、G022、G023、G033、G039、G042、G047、G050、G051、G056、G057、G059(附表一);灰坑13个,即H008、H015、H016、H019、H022、H023、H024、H026、H028、H031、H032、H033、H053(附表二)。
秦汉遗迹开口于第3层下,但南于第3层仅在局部分布,有不少遗迹直接叠压在第2c或2b层下。灰沟和灰坑多不完整,或为较晚的遗迹所打破,或被压在探方隔梁下,或是延伸到发掘区外。灰沟在平面上大部分呈西北一东南走向,少数为东北一西南走向,极个别是南北或东西走向。完整的灰坑形状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者。灰沟、灰坑的填土和出土遗物与第3层相同或相近。填土一般为青灰色黏土,少数夹黄斑、褐斑或红斑,有的夹杂少量炭屑、烧土等,但总体而言比较纯净。出土遗物仅有少量残碎陶片,有的甚至没有遗物。
(二)遗物
秦汉时期遗物均为陶器残片,主要出白秦汉时期地层和遗迹中。此外,唐宋遗迹中出土的部分陶器残片也可以确定属秦汉时期。
陶器多为夹砂陶,以灰褐、红褐色为主,泥质陶稍少,以灰色、褐色为主。夹砂陶无可辨器形,泥质陶中可辨器形的有5件。
纹饰残片1件。T1380③:1,泥质灰陶。表面饰网格纹。残宽10.7厘米(图五,1)。
板瓦1件。T1281③:2,残。泥质褐陶。瓦面饰粗绳纹。残长9厘米(图五,2)。
瓦当1件。G056:1,残。泥质灰陶。当面饰卷云纹。复原直径15.3厘米(图五,3)。
筒瓦1件。T1380③:2,残。泥质褐陶。瓦面饰粗绳纹。残长8.2厘米(图五,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