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学评论(精)
正版全新
¥
67.45
4.6折
¥
14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孝迁 编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90032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604页
定价148元
货号1073744
上书时间2023-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中国现代史学评论(精)
【书 号】 9787532590032
【出 版 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 者】 李孝迁 编校
【出版日期】 2018-11-01
【开 本】 16开
【页 码】 604
【定 价】 148.00元
【编辑推荐】
全面而系统地整理"五四"以来至1949年之前的反思文章,让不同立场的同时代人现身说史,可以让今人领略中国现代史学的多样而丰富的面相。这部资料集收录49篇长短不一的文章,许多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
【内容简介】
“五四”以来至1949年之前,是中国现代史学形成并迅速发展时期,派别众多,名家辈出,作品琳琅满目,是中国现代学术门类中进步*快的一门学科。任何一门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皆会出现回顾反思性质的文字,以检讨前人所走过的道路,指示未来可能的途径。在中国现代史学进行时中,即不断有学人发表对史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的文章,不仅有总论,亦有专论,不仅有论中国史,亦有论西洋史,不仅正统派热衷于回顾,左派史家亦然。因此,全面而系统地整理这些反思文章,让不同立场的同时代人现身说史,可以让今人领略中国现代史学的多样而丰富的面相,不致被后见之明所误导,从而对中国现代史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部资料集收录52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皆精心筛选,许多为首次整理,根据原文重新点校,学术价值极高。需要说明的是,评论史家与史书的文字,当然也属于“中国现代史学评论”的范畴,但本编只收录综合性的评论文章,凡单独评论某位史家或某本史书者,拟另收编于《史家及其史学》、《史著评论》。
【目录】
1. 晚近中国史学界之一瞥(诒荪)
2. 现代中国史学之发达(卢绍稷)
3. 中国近代史学(周容)
4. 民国以来之史学(魏应麒)
5. 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周予同)
6. “五四”以后的中国史学思潮(陈一戎)
7. 中国新史学的学派与方法(张好礼)
8. 中国新史学运动中的社会学派(张好礼)
9.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齐思和)
10. 民国以来的历史学(方豪)
11. 评现在之中国史学界(马鸿昌)
12. 新史学批判(靖公)
13. 新考证派的评价(彬子)
14. 中国史学之新趋势(丁则良)
15. 抗战以来中国史学之趋向(徐文珊)
16. 中国近三十年来之史学(晋三)
17. 近三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黄挺柱)
18. 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沈兼士)
19. 顾颉刚论现代中国史学与史学家(蒋星煜)
20. 中国现代史学界的检讨(曾繁康)
21. 现代中国史学评论(齐思和)
22. 中国史学研究之新动向(王静如)
23. 对现在史学界几句诤言(聂崇岐)
24. 中国史学界的展望(齐思和)
25. 现代史学的特征(周一良)
26. 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金灿然)
27. 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张绍良)
28. 发展的中国新史学(文超)
29. 抗战以来的历史学(叶蠖生)
30. 战时中国历史研究(郭沫若)
31. 近五年间中国历史研究的成绩(胡绳)
32. 正在展开中之史学的反动倾向(翦伯赞)
33. 二十年来我国之国故整理(陈钟凡)
34. 近年来国学研究在北京(傅芸子)
35. 三十年来国学界的概况(聂崇岐)
36. 近代古史研究鸟鸟瞰(沅思)
37. 现代中国古史研究鸟瞰(郑慕雍)
38. 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之看法(冯友兰)
39. 略论近年来国内史家史前史研究的成绩(童书业)
40. 古史及古史研究者(华白沙)
41. 研究中国历史漫谈(缪凤林)
42. 论“中国社会史”问题(杨堃)
43. 近年国人西域研究之发展(冯先恕)
44. 南洋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许云樵)
45. 东方学者研究元史之总成绩(戆生)
46. 元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韩儒林)
47. 中国外交史学术现状及其发展(蒋廷黻)
48. 近代史书史料及其批评(萧一山)
49. 西洋史教学之基本问题(齐思和)
50. 近三十年来之出版界外国史之部(吴祥麒)
51. 西洋史之出路(齐思和)
52. 中国史与西洋史(齐思和)
【前言】
丛刊缘起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新史料、新视野和新方法,而新史料则尤为关键。就史学而言,世人尝谓无史料便无史学。王国维曾说:“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无独有偶,陈寅恪亦以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顺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否则谓之未入流。王、陈二氏所言,实为至论。抚今追昔,中国史学之发达,每每与新史料的发现有着内在联系。举凡学术领域之开拓、学术热点之生成,乃至学术风气之转移、研究方法之创新,往往均缘起于新史学之发现。职是之故,本丛刊之编辑,即旨在为中国近代史学史学科向纵深推进,提供丰富的史料支持。
当下的数字化技术为发掘新史料提供了捷径。晚近以来大量文献数据库的推陈出新,中西文报刊图书资料的影印和数字化,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开放程度的提高,近代学人文集、书信、日记不断影印整理出版,凡此种种,都注定这个时代将是一个史料大发现的时代。我们有幸处在一个图书资讯极度发达的年代,当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绝好机遇,做出更好的研究业绩。
以往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大多关注史家生平及其著作,所用材料以正式出版的书籍和期刊文献为主,研究主题和视野均有很大的局限。如果放宽学术视野,把史学作为整个社会、政治、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互相联络,那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所凭借的资料将甚为丰富,且对其也有更为立体动态的观察,而不仅就史论史。令人遗憾的是,近代史学文献资料尚未有系统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从而成为学科发展的瓶颈之一。适值数字化时代,我们有志于从事这项为人作嫁衣裳的事业,推出《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计划陆续出版各种文献资料,以飨学界同仁。
丛刊收录文献的原则:其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丛刊以发掘新史料为主,尤其是中西文报刊以及档案资料;其二“应有尽有,应无尽无”。丛刊并非常见文献的大杂烩,在文献搜集的广度和深度上,力求涸泽而渔,为研究者提供一份全新的资料,使之具有长久的学术价值。我们立志让丛刊成为相关研究者的案头必备。
这项资料整理工作,涉及面极广,非凭一手一足之力,亦非一朝一夕之功,便可期而成,必待众缘,发挥集体作业的优势,方能集腋成裘,形成规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领域有着长久深厚的学术传统,素为海内外所共识。我们有责任,也有雄心和耐心为本学科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在当下的学术评机制中,这些努力或许不被认可,然为学术自身计,不较一时得失,同仁仍勉力为之。
欢迎学界同仁的批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