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帝国与第*次世界大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英帝国与第*次世界大战

正版全新

51.3 4.0折 12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 戴维·雷诺兹 著,徐萍 高连兴 译,斯坦威 出品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6275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页数560页

定价128元

货号1082621

上书时间2023-10-07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大英帝国与第*次世界大战
【书    号】 9787505746275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作    者】 (英) 戴维·雷诺兹 著,徐萍 高连兴 译,斯坦威 出品
【出版日期】 2019-06-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560
【定    价】 128.00元

【编辑推荐】 
*理解一战,一本书足矣

 本书获2014年英西塞尔-提尔曼历史学奖,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主席安妮·启森强烈推荐:“理解一战,一本书足矣!”

*沃尔森历史奖得主戴维·雷诺兹教授倾力之作 

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史学界瑰宝戴维·雷诺兹倾力之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平实风趣的笔触,充分且深刻地诠释一战是如何让一代人惊魂未散,又是如何影响并塑造了战后的和平年代。

*BBC一战百年纪录片原著 

BBC一战百年纪录片《The Long Shadow》脚本原著, 作者亲任解说一战给人类留下的不止是战壕和死亡,还有对英国甚至世界格局发挥影响的艺术和文化。

*全球20家重量级报刊杂志特别推荐读物 

《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独立报》《新闻周刊》《文学评论》等多家著名刊物重磅推荐,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超越了传统历史叙述,是一本影响力深重的历史权威巨作。 

更多历史巨著,点击进入>>>

【内容简介】 
1914年至1918年的*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是深远而不可被遗忘的。从本质上讲,英国卷入一战并不是直接为了祖国而战,而是基于道义的。对于英国而言,一战被看作是一场保卫自由和文明的原则战争,是慷慨地为其他国家的自由而战。

《大英帝国与苐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本既关注逝者,又关注现实的历史巨作。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雷诺兹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通过把英国人在一战中的经历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进行分析,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苐一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乃至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述了一战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大英帝国。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描写。

【目录】 
序   言  

第*部分 遗产

第*章    民族  

普鲁士容克就像路霸一样在欧洲这片土地上横冲直撞……当两个弱小的民族被野蛮行为残酷地碾压和蹂躏的时候,如果我们袖手旁观,我们的耻辱将贯穿整个时代。

第二章    民主   

为了民主,必须确保世界的安全。

第三章    帝国   

一战向整个世界甚至是我们国家自身的民众证明了,或者说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大英帝国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长期被忽视的一支有生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   

现在英国很少有人相信《凡尔赛条约》、战前的金本位制或者通货紧缩政策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战役能够取胜——主要是因为不可抗拒的事件的压力……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对我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并不清楚,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第五章    文明  

在艺术具备人性之前,它首先必须学会残忍。

第六章    和平  

我们已经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也许还要更多一些。我们唯一的目标是维持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生活在和平之中。

第二部分 镜像

第七章    战争再现  

这就是地理上的成本——为什么欧洲的地图从来没有固定不变过呢?

第八章    罪行   

由于对一战中“暴行的宣传”持怀疑的态度,许多人不愿意太相信纳粹对待囚犯的不人道行径。然而,从上个星期开始,美国人不再怀疑这一点了。

第九章    世世代代  

我们这一代没有参加过二战的战斗。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前者就像克里米亚一样遥远。无论是引发它的原因,还是参与决策的相关人员,我们都认为是晦涩不清的,甚至可以说是声名狼藉的。

第十章    英国兵   

几乎所有关于 7 月 1 日的故事都有特雷布林卡的倾向,这些故事都关乎那些被驯服了的年轻人,他们排成一行……脖子上挂着自己的编号,沉重缓慢地穿越一片毫无特征的景观,走向导致他们自我灭绝的铁丝网之内。

第十一章    纪念   

现在,所有的道路都通向法兰西,活着的人步履沉重,逝去的人却轻舞归来。

结语    长长的阴影   

死者已经逝去,他们已经不在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地位,今天是属于我们的。他们曾经像我们一样真实存在过,有朝一日,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成为影子。

注   释   

致   谢

【文摘】 
战争后期,英国的统治阶层也面临着重重危机与挑战。英国左派力量对于沙皇制度的失败额手称庆。著名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声称,英国应该脱掉自古以来的权杖和王位的外衣,哀叹英国在战争期间一直处于外国人和资质平庸之人的统治下。这番带有嘲讽意味的话语激怒了乔治五世,他嘟囔着说:“我可能是平庸的,但我赌咒我不是一个外国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个评论是公平的,乔治五世无论是在行为举止还是语言方式上,都非常像一个典型的执拗的英国乡村绅士。但是他的许多亲属都是德国王室贵族,更不要说他的侄子是德国皇帝了,而且他的王朝也以萨克森—科堡—歌德家族而命名,当然这一事实在伦敦遭到德国轰炸的时候是很尴尬的一种处境。

国王的私人秘书斯坦福德姆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他开始使用温莎王朝这个名称,这是用莎士比亚的文字风格命名的,这一名称在1917年7月被正式启用。国王也劝说他的英国亲属们把名字和头衔英国化,例如,把“巴尔贝克”改为“蒙巴顿”,把“公爵”改为“侯爵”。他还宣布,君主的子女只能和英国人通婚,不能再和外国皇族联姻。伊舍勋爵是一位资深的皇室顾问,他在1918年11月发出警告,“我们正面临采取何种方式与过去告别的问题”,“君主制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被深受战争和饥饿折磨的无产阶级的要求,他们在投票权问题上具有绝对的数量优势”。

1918年的人民代表法案几乎使选民数量增加了3倍,达到了2140万人,几乎把年龄在21岁以上人口的80%都包括在内了。以前选举权是有财产限制的,只有具备一定资产的人才能享受这一权利。但是1918年的法案给21岁以上的大多数男子以选举权,同时还包括30岁以上的女性,没有人预料到这一政治结果。著名的宪法史专家布莱斯子爵,把这一现象称为自1640年内战以来英国*具革命性的变革。在1918年12月14日举行的普选中,这是根据新的规则实行的第*次选举,英国工党赢得了23%的选票,得到议会707个议席中的57个,这是它设定目标的一半,但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了。

1914—1918年的战争在很多层面解决了战前似乎难以对付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战后出现了联合政府。按照工会领导人塞尔伯斯勋爵的说法,这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工作上的合作关系,其合作对象主要是在战争期间勇猛战斗的人。在上议院召开的会议上,选举权问题也*终得以解决,这实质也废弃了在1916—1917年所达成的那种妥协。到现在为止,战争已经彻底改变了关于选举权问题争论的态势。英国1/4的成人男子,大约570万人战争期间在军队服役,其中245万(43%)都是志愿加入军队的。工人阶级因为没有资产,一度被认为是没有根基的阶层,现在他们得到投票权,这主要是对出身于无产阶级的士兵的一种回报,他们其中的许多人冒着生命和致残的危险参加了一战。阿尔斯特地区的工会领导人爱德华•卡森曾经是一位极端的顽固分子,现在则指出:“如果没有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士兵和水手们,这个国家的人还有什么资产而言呢?”如果一个人能够为国家去战斗,那么他就有资格参加投票。“一枪,一票”这一口号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尽管遭到一些谨慎人士的反对,但是1918年投票权仍被授予所有超过21岁的成年男子和不受任何年龄限制的士兵们。

为战争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这一选举权授予标准,也同时转变了关于妇女选举权争论的态势。战争期间,至少有80万的女性在军火企业工作,她们被昵称为“托米的姐姐”“持枪男人后面的女人”。人数更多的女性则在工厂、办公室和公共交通领域工作,她们填补了因男人参战而造成的劳力空白,并且生产出战争所需的必需物品。苏珊•劳伦斯是一位工会领导人,她坚持认为:“帐篷是军工品,靴子是军需品,饼干和果酱都是军需品。”在生产爆炸物工厂里工作的女孩被称为“金丝雀女孩”,因为她们的皮肤由于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逐渐变为类似黄疸的颜色,从而引起了公众的特殊同情。以前反对给予妇女投票权的人开始转变态度,曾经在1917年担任过英国首相的赫伯特•阿斯奎斯承认了这一事实:“如果没有她们,战争怎么能够进行下去呢?”尽管他也承认女性在战争期间也改变了很多,因为她们放弃了战前那种暴力的行动方式。英国著名的社会杂志《闲谈者》曾经刊登了一幅卡通画,上面是一位在军工厂工作的女工手里拿着一把刻着“为国家工作”的钥匙,正在打开议会的大门,并且丢弃了原来拿着的用以战斗的斧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金丝雀女孩”并没有在1918年赢得选举权,因为英国议会把女性选举权限定在30岁以上,她们或者是户主,或者是户主的妻子。针对这一现象,柯曾讽刺道,这有点像对战争期间的女工们这样说,“我们非常感激你们”,“所以把选举权给予你们的姐姐、你们的母亲、你们的祖母,还有你们的阿姨”。议会当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女性选民在总数上超过男性,而且也是担心年轻的单身女孩们容易感情用事,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长相英俊的候选人,所以对战争的投入这一标准的设定保证年轻的男性都获得了选举权,但是年轻的女性则不适用于这条原则。当男性不再受限于户主这一身份获得选举权的时候,议会则限定了女性的主妇身份的选举权。直到1928年,所有年龄超过21岁的女性才得到了普遍的选举权。

【前言】 
在英国,一战已经被人们遗忘多年了。鉴于众多的小说家,诸如帕特•巴克、塞巴斯蒂安•福克斯以及地位显赫的威尔弗雷德•欧文和其他一战诗人的作品深受民众欢迎,甚至被罗列在学校的课程表里面,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这些倾向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然而,1914—1918年这一段历史似乎已经成为文学家笔下的战争,因而脱离了它的历史基础与内涵。正如欧文所说,“我的创作主题是战争以及对于战争的遗憾”,“对一战的论述主要是基于诗歌情怀”。现在我们对于弗兰德斯和皮卡第沼泽地区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过于敏感,认为它们毫无意义,认为这是一场悲剧——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但是,如果把这场冲突仅仅降低到个人悲剧的层面,不管怎么感动人,我们就失去了对历史大背景的感知能力,而对于一战的论述已经沉迷于对诗歌的情怀而展开。

在学术史上,从历史层面的论述转向文化层面的分析这种趋向不断被提升。以1914—1918年的一战为例,这种趋向已导致人们对于一战的公共记忆过于迷恋,这种记忆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情感性的解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的学者已经解读了一战的文化影响,特别是对于死亡的人寄托哀思的情感,而这些确实是被传统的军事史学家所忽视的内容。但是,太过于相信这种记忆,就像现在的史学编纂趋势一样,离开主题太远,却往往忽视了战争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知识等直接的和物质层面的影响。2《大英帝国与第*次世界大战》这本书,是一本既关注逝者又关注现实的书,因为1918年以后的生活仍在继续。事实上,正如伍德罗•威尔逊的首席发言人乔治•格雷尔在1920年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被战争的火焰重塑的时代。3事实上,战后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并没有陷入永恒的哀思之中,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并不是一个几乎被绝望、失望和哀伤所笼罩的“病态的时代”。

本书的第*部分透过一战对于战后20年的影响来解析这一问题,这一时段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战后岁月,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两次大战之间的停战时期”。换句话说,本书是在另一次全球性大战爆发之前对1914—1918年的解析透视。这一部分的诸章节将按顺序系统地论述审视东欧新独立国家的边界问题,以及对于自由民主的挑战、殖民帝国的前景、世界经济的混乱、重新兴起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和平所面临的总体问题。一战的部分遗产是负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有些影响则是向积极的方向转化:20世纪并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年代”。

通过对贯穿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主题的论述和分析,我想说明的问题是,在*重要的方面,大英帝国在一战中的经历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与俄国和巴尔干半岛的不同了,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观点。英国在一战中没有遭受到本土入侵,没有遭受到严重的轰炸,没有被卷入到革命的浪潮之中,甚至也没有受到内战和非法军事暴动的蹂躏。事实上,除了民间的关于总罢工和经济大衰退的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比欧洲大陆的那些邻居们稳定得多。但是,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1916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之后的年代。爱尔兰关于一战的记忆与英国的主体部分相比更具有欧洲大陆的特征。1916—1923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的遗产,它的内战和分离的倾向,将影响20世纪的其余岁月。一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重新塑造了近东、殖民地的非洲和东亚地区。即使在这个层面上,英国的经历也是非同寻常的,当其他帝国在一战后纷纷崩塌之际,不列颠之下的和平(这有点像法兰西帝国)却在1918年之后达到了一个顶峰。然而,英国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势力的意外扩张,却成为它将来发展的障碍。当战争阴影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显现的时候,一战也对英国的反应产生了影响,英国不仅仅是通过绥靖政策来试图维持和平,同时也在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应急的准备。当时的执政者致力于英国自身防空体系的构建,而不是把另一批军队送到欧洲大陆去充当炮灰。30年代的英国一直在努力避免一场新的大战的爆发。也正因为如此,在下一次大战爆发并且呈现出与一战不同的战争形式的时候,这在1940年几乎拯救了英国。

与英国相比,美国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精神感觉上,都更加远离一战。关于战争究竟能够带来什么,美国不断增长的幻灭感逐渐与英国趋于一致。*主要的不同主要体现于伤亡的人数,联合王国(UK)的死亡总数是72.3万人,美国则是11.6万人——而其中超过半数的死亡是由于1918年的大流感。8对于美国人而言,“大战”应该是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共有62万人死于这场可怕的内战,这个数字比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死亡人数加起来还要多。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介入一战的时间短暂,损失微小,所以一战很快就被1941—1945年的二战与其后的冷战所冲淡了。然而,正是由于一战,美国第*次比较深入地介入了欧洲的冲突,并以此步入了全球外交。对美国领导人而言,这种经历将成为20世纪美国外交的一个标杆,尤其是当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面临政治负担和精神困境的时候。

一战的影响非常广泛,并且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但是这场被称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的意义被彻底推翻了,因为不到1/4世纪之后就爆发了第二场更恐怖的大战。在二战中,英国遭到了严重的轰炸,面临着迫在眉睫的侵入英国本土的威胁,它在亚洲的殖民体系也被这场战争彻底颠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1914—1918年的战争也因此被称为“第*次世界大战”。在战后整整20年的时间里,一战的意义被二战和冷战所掩盖,因为它们带来了更恐怖的屠杀和轰炸。一战价值的重新发掘是在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距离一战大约50年的时候。对于英国人而言,正是在这一时期,1914—1918年成了一个故事的形式,而且主要是关于战壕和诗人的故事。

1945年之后,1914—1918年的一战造成的直接的物质层面的影响已经消失了,但是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方式却变得更加重要,然而这却是被当代人的观念所塑造的历史。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英国爆发的年轻人反抗保守的当权派的造反运动和已经在德国爆发的反对“沉默的一代”的活动,其行为同纳粹别无二致。而到了近些年,在普遍的国际层面上,对一战的看法则更加受到冷战的影响。这在关于索姆河战役、卡波雷托战役和靠近伊普尔的爱尔兰和平塔的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当然,英国关于这场战争冲突的看法主要集中于索姆河战役。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在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设计的章节里,我们追溯了1914—1918年对于20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虽然在当时没有直接显现出来,但是仍然折射于其后的世界,首先是通过1939—1945年二战的棱镜显示出来,其后更是通过1989—1991年冷战的结局显示出来,同时冷战的结束也标志着自1945年以来战后时期的终结。在这些章节里,我将把大家熟悉的书籍、电影和事件进行随机的组合,从而得出变动的现实在本质上是历史的不断再现的观点。

因此,本书对于一战的分析不仅仅是为了剖析1914—1918年的历史遗产,而且也是为了解释20世**战后的岁月的某些重要特征。这些章节的范围非常广泛,包含了很多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既包括军事历史,又涉及文化研究;既探讨意识形态问题,又蕴含经济学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历史学科的*新研究趋势。而至关重要的是,通过把英国人在一战中的经历置于欧洲语境中进行观察,我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传统的、以英格兰为中心的关于战争的观念,是迫切需要加以修正的。简而言之,我试图解释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英国人关于一战的看法出现了偏差与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扩展我们对于战争的年表的认识和感觉。英国人对于一战的观念主要集中于1916年,更确切地说,是集中在1916年的7月1日,也就是著名的索姆河战役爆发的那一天。但实际上,战争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分为几个阶段。如果我们想要充分理解一战对于战后几十年的影响,*后一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恰恰这一年是*易被忽视掉的一年。对于本书而言,一战是如何结束的远远比它为什么开始更加重要。而一战后果的显现,类似于猛烈的压力在其后数十年的僵局中得以爆发出来。

战争的初级阶段主要集中于1914年。我们这里不探讨在此之前的紧张状态的影响,但是7月危机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而它却成为一战的导火索。这里的问题是,谁将为一战的爆发负责任,或者说哪一个国家将负主要责任,这将在这本书中逐步地被推导出来。充分的证据表明,哈布斯堡帝国是主要的责任国,而它的外交政策选择,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了突然刺杀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得到了德国皇帝威廉的支持。于是它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经常给它制造麻烦的邻国塞尔维亚问题。很快,支持塞尔维亚的沙皇俄国被卷入了战争,随后沙皇俄国的盟友法兰西共和国也介入了。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英国当政的自由党政府把它的命运和法国以及比利时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比利时一直恳求英国保障它在战争中的中立地位。在1914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而这些事情通常都被人们遗忘了。这一年战争规模迅速扩大,法国的军队推进到阿尔萨斯和洛林,沙俄军队进入了东普鲁士地区,德国则迅速地向巴黎推进。各交战国政府都认为会迅速地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但是战况的发展使得它们无法达到这些不同的目标,更为严峻的是,它们都低估了现代炮兵和机关枪对于步兵部队的巨大杀伤力。对于交战双方的大部分国家而言,1914年军队的伤亡率是一战中*高的一年,例如,法国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万。1914年8月22日是*为严峻的一天,法国军队在进攻的过程中损失了2.7万人,这个数字比英国在索姆河战役第*天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在德国进攻法国阵地的时候,法国士兵因为军服颜色(蓝色的束腰上衣和红色的裤子)非常鲜艳,而非常容易地成了德国机关枪的靶子。

1915年,西部战线已经进入了漫长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从瑞士到北海,层层的战壕被挖掘出来,实际上也是进入了众所周知的相持阶段,同时它也是一个血流成河的相持阶段。交战双方的所有国家仍然幻想在战场上能够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彻底根除敌人继续战争的愿望。英国和法国试图通过攻击德国的盟国奥斯曼帝国实现这一目标。对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发生在1915年4月,然而发生在加里波利的这场战役的结局是灾难性的。5月,意大利抱着同样的希望发动了对奥匈帝国的进攻,但是却被困在了阿尔卑斯山。1915年,德国的进展更为顺利一些,以势不可当的优势战胜了塞尔维亚,并且从沙俄那里攫取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然而这些胜利也没有达到致命一击的效果,沙皇俄国的士气仍然很稳固。实际上,一战前半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战争后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战前的对于社会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恐惧是截然相反的。当战争的代价高昂时,和平的代价也是如此。正如一个德国大臣在1914年11月所说的那样,在付出了如此高昂的代价和恐怖的牺牲之后,只有明确的胜利似乎才是可以接受的,其他任何的结局对于人民来说都是不充分的。

时间推进到了1916年,交战双方仍然一直抱着这样的希望,即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能够取得*终的胜利,并为此做好了行动上的准备工作。大多数交战国把GDP的一半以上用到了军事防御上。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经济和社会在战争中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总体战”。各国纷纷强化了政治上的控制倾向。在德国,1914年的政治上的一致不复存在,持不同政见的社会主义者公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英国强制性地推行征兵政策,这违反了神圣的自由原则,以大卫•劳合•乔治为首相的新的联合政府成立,并且进行了继续战争的努力。在战场上,德国*高统帅部把目标锁定在凡尔登地区,希望在这一地区“让法国人的血流干”,但是这一战役失败了,德国军队与法国军队一样血流成河。凡尔登战役期间,交战双方的死亡人数估计在40万—60万。精确的数字统计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士兵都被炸成了碎片,至今仍然可以在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