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过镜头看历史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透过镜头看历史2

正版全新

32.82 4.7折 69.8 全新

库存7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526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9.8元

货号1051079

上书时间2023-10-07

历史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透过镜头看历史2
【书    号】 9787547225264
【出 版 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    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日期】 2019-08-01
【版    次】 2
【开    本】 16开
【定    价】 69.80元

【编辑推荐】 
东方有一片海,天外有一只船——镜头与历史中的北洋海军及甲午海战

意大利人的阿拉曼之战——电影《血战阿拉曼》背后的历史

聂隐娘的刺客时代——唐代游侠传奇与魏博藩镇割据

滑铁卢之战的传闻与真实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甲午风云》《北洋水师》《血战阿拉曼》《刺客聂隐娘》《滑铁卢》这些电影为切入点,回顾北洋水师的及甲午海战,对比近代中日海军建设的异与同;梳理阿拉曼会战前后意大利军队在非洲的作战历程及武器装备;讲述魏博节度使田氏的兴衰;澄清6个有关滑铁卢之战的传闻。

【目录】 
杨贵妃——盛唐之乱的红颜

1683维也纳之战——奥斯曼帝国国运的拐点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过时防御工事中的悲怆绝唱与英雄豪气

血战台儿庄——抗日御辱的雄浑篇章

【文摘】 
对于国人来说,“致远”舰可谓大名鼎鼎,甚至居近代以来中国海军各舰之首,更成为北洋舰队的代表。不过“致远”舰和北洋舰队的出名则主要拜一部著名的战争影片——《甲午风云》所赐。

1962年,《甲午风云》在全国公映并获得极大成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部反映甲午海战的影视作品,该片成为日后此类电影的开山之作。

…………

尽管该片名为《甲午风云》,但故事展开的核心线索却是邓世昌。电影以民族英雄邓世昌及其指挥的“致远”舰为中心,以大东沟海战为全片高潮,*终也以邓世昌英勇殉国终结。可以说,该片是一部以英雄人物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故事片,而非以北洋水师为核心展现甲午海战全貌的战争史正剧。故而,其追求的是人物忠奸分明,情节引人入胜。战争失败可以脸谱化地由几个卖国贼承担全责,其背后体现的仍是大而化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批判。

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视角才开始发生转移。1992年,冯小宁执导的16集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上映,并于当年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在这部电视剧的片头,出现了这样一句旁白:“在地球总面积十分之七的海洋上,沿亚洲大陆的东侧,有一条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整整一百年前,在这条海岸线上,曾出现过一支亚洲第*位、世界第六位的庞大舰队,这就是北洋水师”。其内容准确与否,姑且不论,至少是开宗明义,将视角定在了整个北洋水师上。该剧也是国内第*部从战争与海军建设层面展示甲午战争的影视作品,其对日本联合舰队的展现用功颇多,而战前中日海军学员留英经历也作为该剧重要线索之一出现,其中固然不乏诸多脱离史实之处,却也与后来的战事形成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此后,从20世纪的*后十年到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经济持续走高,小众文化圈层渐次形成,一批学界研究者开始走出象牙塔,同时,一批民间军事爱好者逐渐升级为民间军事研究者。这种转型极大地繁荣了学界内外对北洋水师本身的研究,并迅速在*新一部同类作品中得到体现。以陈悦、张黎源、顾伟欣为代表的新一批北洋水师爱好者,立足舰船技术,注重线图还原,逐渐发展成独树一帜的民间研究机构——海军史研究会。该组织通过对近代舰船与军械技术的持续研究,以及灵活运用网络传媒,逐渐掌握了国内北洋水师史的主流话语权。《铁甲舰上的男人们》也由该机构任顾问,故而在一系列问题上进行了修订性补充。比如,北洋水师战舰是为艏对敌战术设计的;北洋水师官兵普遍意志坚定、训练有素、技战术动作熟练;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采取夹缝雁行阵是合理的战术选择;北洋水师的目的在于迫使日军进入“乱战”状态;日本舰队采取单列纵队是其技战术动作不熟练所致;“定远”号主炮命中“松岛”号影响巨大,*终使北洋水师取得当天的战术胜利;北洋水师的主要问题在于战舰老朽、火炮陈旧等技术问题。当然,这些新的观点也引出一连串新的争议。

不过,甲午战争首先是一场战争。既然是一场战争,就要首先运用战争研究的内在原理进行分析研究,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外在原理的整合。在军事学缺位的情况下,无论是史学研究、文学渲染,还是技术分析,都存在很大不足的。在这一点上,日本历史研究者的很多做法其实很值得借鉴。

…………

《血战阿拉曼》(El Alamein:The Line of Fire,又名《沙漠兄弟连》)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意大利电影。该片由恩佐·蒙特里尼担任编剧和导演,由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亲自操刀监制。这是一部罕见的,以意大利普通士兵的视角来描绘阿拉曼会战的电影。不过电影中并没有很多双方往来拼杀的大规模战争场面,重武器出场次数也很有限,但其中的制服和武器装备等道具都非常精准,*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真实。

该片的整个基调显得悠长而略带忧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显得很渺小、很单调、很孤寂,但这也正好契合沙漠战争的特点,那就是环境左右着一切,士兵必须在适应严酷环境的前提下才能谈战胜敌人;还有就是由于沙漠缺乏遮蔽物,双方对战通常都是短兵相接,士兵要直接面对战争带给他们的恐惧。该片的主人公谢拉是一名大学生志愿兵,他是怀着梦想来到北非参军的,但现实的残酷很快就击碎了他的梦想。片中也用新兵的三个运气来诠释这种残酷。*后,他和已经在沙漠战斗了两年的老兵一样,都只为了活着而战斗……

然而,作为一部意大利影片,《血战阿拉曼》除了表现战争的惨烈之外,还透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集中体现在主人公随着小队一起驱车到海边痛快地洗澡那个段落——蓝色大海的寓意是生命,黄色沙漠的寓意是死亡,这样的视觉对比非常强烈。尽管讨厌墨索里尼,不喜欢战争,但又不想当可耻的逃兵,如此只有回到死亡的沙漠,继续把生命交给不可知的运气……

虽然当时的普通一兵可能只为了活着而战斗,但是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场阿拉曼会战却是极其重要的。丘吉尔有句名言说:“在阿拉曼会战之前,我们战无不败;在阿拉曼会战之后,我们战无不胜。”这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体现出了这个战役的决定性作用。现在,让我们借助电影,来了解一下阿拉曼会战前后意大利军队在非洲的作战历程及武器装备。

第*次攻入埃及,1940—1941

影片在一片干涸、龟裂土地的特写镜头中开始,突然出现的扭曲钢板暗示了战况的激烈。主人公在漫天黄沙中坐着摩托车出场,但是沿途风景中并不全是单调的沙子,还有连绵的电话线杆这种人类活动的痕迹。摩托车继续行进,和一辆卡车擦身而过,沿途的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平坦的沙地外,四周开始出现石质丘陵,可见阿拉曼附近地区的地形是非常复杂的。摩托车在一个路标旁停下——这个路标透露出非常丰富的信息,实际交代出了意军的几支主要参战部队。

从钢盔上的羽毛装饰来看,摩托车的驾驶员是一位狙击兵(Bersaglieri,字面意思是狙击兵,实际是轻装步兵)。狙击兵是意大利一个历史悠久的兵种,狙击兵们会在钢盔或野战军帽右侧加上独特的传统羽毛装饰,形象很鲜明。该兵种*早在1836年7月以精锐步枪部队的名义在意大利托里诺编制而成。1860年,狙击兵部队在意大利统一战争时加入萨伏伊王室一方作战,统一之后扩充为12个团。1912年,狙击兵的各团中都有一个连被改编成自行车部队。第*次世界大战中,狙击兵一共编制了2个师、7个旅、5个独立团,但在1924年,狙击兵被缩编为12个团(自行车部队)。1936年,狙击兵的编制再次改变,部队被拆散,分配到各装甲师和快速师当中,成为意大利机械化步兵的先驱。二战中,各狙击兵团参与了意军所有战线上的战斗。

影片中搭载主人公的摩托车,根据细节和涂装来看,就是二战中意军使用*广泛的MOTO GUZZI GT17军用摩托车,即摩托古兹GT17。摩托古兹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摩托车生产商(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摩托车),早年以生产比赛用摩托车闻名。摩托古兹GT17性能卓越,广泛装备了各条战线的意大利军队。在电影的结尾,该型摩托车再次出场,成了主角逃生的救命稻草。

主人公到达军营的时候,影片交代了时间和地点——1942年10月的埃及,也就是英军发动总攻的前夕。这已经是战争中意大利人第二次攻到埃及了。埃及这个英国非洲北部殖民地的核心,一直是意大利觊觎的目标。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意大利军队就已经在非洲战斗了超过四十年,建立起了自己的非洲帝国,版图包括厄立特里亚、利比亚和意属索马里。1936年,意大利终于把埃塞俄比亚(阿比尼西亚)也收入囊中。

…………

唐人的诗歌里不乏歌颂描写豪侠少年的篇章。杜甫也曾这样抒发情怀:“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李白的那首《侠客行》更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气,在千年之后仍脍炙人口。

唐代侠风的盛行,一方面固然源于先秦以来的质朴强劲遗风,另一方面也与当时胡风之浸染有关。李唐王室上承西魏八柱国体系,本就带有浓烈的胡人色彩。唐帝国建国以来,国势强盛,四夷宾服,在其包容开放的政策吸引下,许多胡人慕名前来。他们将游牧民族原本的那种刚强气质一并带来,使得时人发出了“长安中有胡心矣”的感叹。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唐代诞生了一大批侠客题材的传奇小说。《红线》《聂隐娘》两篇可为其中佼佼者,而两篇传奇小说均与河朔强藩魏博镇田氏家族相关。

…………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盛唐走向中晚唐的分水岭。自此之后,大一统局面不复存在,地方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割据局面。朝廷企图重构权力结构,藩镇则竭力保持相对独立性。在这权力重构的过程中,朝廷与藩镇之间相互博弈,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关系。这一体系存在了近一个半世纪,直到被黄巢之乱所打破。

各藩镇中,*为跋扈者无疑是脱胎于安史叛军的河朔藩镇集团。当年朝廷平叛大军虽在回纥骑兵的援助下,取得了为时八年的平叛战争的*后胜利,但是却缺乏一鼓作气荡平河北的决心。同时,由于河西、陇右等军被大量抽调入援朝廷,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党项趁机入侵,这进一步分散了朝廷的力量。于是朝廷只得下诏:“东都河北应受贼胁从署伪官并伪出身,悉原其罪,一切不问。”[6]在此情形下,安史叛军的余党李怀仙、田承嗣、薛嵩、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等人,得以“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7]。此后,朝廷只得承认他们割地称雄的现实,于广德元年(763年)正式下诏分割河北诸州,并先后以张忠志为成德节度使,时辖恒、冀、深、定、易、赵等州,治恒州;以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时辖魏、博、贝、沧、瀛等州,治魏州;以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时辖幽、蓟、营、平、妫、檀、棣等州,治幽州;以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时辖相、卫、邢、洺等州,治相州。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河朔故事”。

河朔既然强大又桀骜不驯,如内地无相抗衡者,则内外轻重失调,势必形成新的安史之乱。于是朝廷又不得不在河朔周边广设方镇,重新建立防线。既然设置这些中原方镇的目的在于以方镇御方镇,那么此类藩镇也得保持相当强大的兵力,以控扼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贡赋之地。由于藩镇与藩镇之间相互制约,与朝廷之间既有利益冲突,也有相互合作,*终形成了“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8]的均势局面。

…………

以动用资源而论,合拍片《滑铁卢》总体上并不及《战争与和平》。但邦达尔丘克表现出一贯的认真,电影摄制组成员走遍了欧洲,走访了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前苏联各家档案馆、博物馆,以尽可能地还原滑铁卢会战的时代风貌。在这方面,电影毫无疑问取得了极高成就。

不过为了使剧情紧凑,制造冲突,电影在总体上以艺术真实呈现时代风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牺牲若干史实。另外,作为历史上知名度*高的决定性会战之一,滑铁卢会战自然招来了无数神话。因此本文简要摘选其中若干著名“传闻”,逐一加以分析,读者不难发现,其中既包括了若干想当然的成分,也不乏合理的想象乃至推理。

【前言】 
2015年11月,随着大东沟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被确认为北洋水师的“致远”舰,《甲午风云》中那句著名的“撞沉吉野!”仿佛又开始在大家的耳边萦绕。甲午海战作为带给中国人民无尽屈辱的悲壮一战,一直是国内影视工作者所着力描绘和重现的。但是,艺术作品或因为研究水平的限制,或因为艺术塑造的需要,往往无法真正再现那场决定了中日两国此后百年国运的生死之战。而《东方有一片海,天外有一只船——镜头与历史中的北洋海军及甲午海战》一文将弥补这种缺憾,让那些水师官兵的奋战、清王朝的战败之因翔实地再现给读者。

阿拉曼之战,一直被认为是二战北非战场的决定性之战。德军统帅隆美尔、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分别因此战以“沙漠之狐”和“沙漠之鼠”而闻名于世。但是该战中的意大利军队却很少获得大家的关注。《意大利人的阿拉曼之战——电影〈血战阿拉曼〉背后的历史》将通过影片和文字再现该战中意大利人的野心、奋战和悲剧。

“唐传奇”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承载了众多的奇闻逸事。《刺客聂隐娘》就是取材自唐传奇《聂隐娘》的一部古装电影。《聂隐娘的刺客时代——唐代游侠传奇与魏博藩镇割据》则将细述这部电影背后所承载的唐代刺客传奇和藩镇割据的宏大历史。

电影《滑铁卢》是苏联著名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与意大利电影人联手打造的鸿篇巨制。该片共动员了上万名现役士兵与数千匹战马,其所描绘的滑铁卢之战也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命运之战。那么,要想知道滑铁卢之战到底有多少夸张与戏说,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不妨请看《滑铁卢之战的传闻与真实》一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