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与国际交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化与国际交往

正版全新

90.06 7.5折 120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朴钟锦 周榆涵 编著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ISBN978751950514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定价120元

货号4518993

上书时间2024-09-13

军迷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文化与国际交往
【书    号】 9787519505141
【出 版 社】 时事出版社
【作    者】 朴钟锦 周榆涵 编著
【出版日期】 2024-0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20.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根据跨文化交流学、国际政治学、语言学、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探讨了文化与国际交往的相关问题,如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作用,国际交往中话语权力的权利性,主体间性的国际话语交往模式,国际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安全等,为读者提供有益思考。

【目录】 
目录

第*章文化与国际交往概况(1)

第*节文化的概念、构成、功能和特征(1)

第二节国际交往的概念、分类、功能和原则(19)

第二章文化与跨国人际交往(32)

第*节文化对跨国人际交往的影响(32)

第二节跨国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六大价值取向

理论(36)

第三节跨国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文化维度理论(40)

第四节跨国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个体—集体主义

理论(45)

第五节跨国人际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文化架构理论(49)

第三章文化与国家间交往(55)

第*节文化对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的影响(56)

第二节美国文化与外交(71)

第三节日本文化与外交(83)

第四节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108)

第四章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竞争(115)

第*节国际话语权与话语权外交(116)

第二节国际话语权的分类及话语权外交的构成要素和成功

模式(128)

第三节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本质、重要性及战略

认知(138)

第四节国际话语权的目标:话语权力的权利性(146)

第五节国际话语权的战略重点:话语体系建构(158)

第六节国际话语权的建构途径:西方的经验与启示(168)

第七节国际话语权的主体间性建构(185)

第五章国际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安全问题及外交语言的

特征和策略(199)

第*节国际交往中的语言文化安全(199)

第二节国际交往中的外交语言特征(206)

第三节国际交往中的外交语言策略(220)

后记(256)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第*章文化与国际交往概况
第*节文化的概念、构成、
功能和特征一、文化的概念〖1〗(一)“文化”的词源从汉语的“文化”词源来看,“文化”是由“文”与“化”两个字构成。据考察,“文”与“化”两个字合二为一并非自古以来就如此,而是到了西汉时期才有了“文化”这一合成词。那么“文”与“化”单独使用时各表达什么意思呢?“文”字的本义是指色彩交错的图形、花纹、纹理,后来由“纹理”衍生出“语言文字及其相关的各种象征符号”之义,又从“语言文字”含义衍生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由“色彩交错的图形”引申出装饰、修养等意思,又从“装饰、修养”之意引申出“审美、道德修养”的意思。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如,《礼记·乐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释义为“文,错画也,象交文”。《左传·隐公元年》载:“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其“文”指花纹、纹理之义。《尚书·序》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其“文”指“语言文字”之意。《论语·子罕》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论语〉子罕篇第五:子畏于匡》,腾讯网,2014年5月15日,https://rufodao.qq.com/a/20140515/014827htm。这里的“文”字,指“礼乐制度”。《尚书·舜典》中“经纬天地谓之文”的“文”指“装饰”。《论语·壅也》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本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与“质”对称,表“修养”之义。《礼记·乐记》载:“礼减而进,以进为文”,其“文”字,即“美、善”之义。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文化与国际交往第*章文化与国际交往概况“化”字,指“变易、生成、造化、教化”之义。如,《庄子·逍遥游》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其“化”为“变化、变易”之义。《周易·系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化”字指“造化”,大自然的功能。《论衡·轶文》载:“无益于国,无补于化”,其“化”指“教化”,即用教育感化改变人心风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3页。“文化”合成词出现后,有相对于“武功”而言的“文治”与“教化”之意。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载:“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大意为:只是运用武力征服,百姓口服心不服。如果不以德治国、以文化之,*后还会被别人同样以武力再次讨伐回来。这里的“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文治、教化”之意。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汉语的“文化”含义丰富,与现代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文化”概念,虽有相通之处,如指人类创造的东西、与武功相对的“文化”含义,但它们不能划等号。文化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是一个学科概念,是人们把感知到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思维单位。(二)culture的词源英语的culture一词,也有其演变过程。*初源自拉丁文color,指照料土地、饲养动物,也指照料人们的生活(穿衣、装扮、照料和关心朋友及家庭、敬神),还意味着居住在城镇或城区、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与健康的心智。到了中世纪晚期,culture在欧洲开始用来指完*的道德与心智或艺术成就,指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到了18世纪中期,“文化”一词在德国用来指与体力劳动者、“野蛮人”相区分的“优雅的心理和精神能力”。19世纪的欧洲出现“德意志文化”“希腊古典文化”的用法,这时的文化以复数形式出现,指与物质手段相反的精神观念领域的含义。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先给“文化”下了学科定义,之后,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文化下了不同的定义,到了20世纪初,文化已成为人类学*核心的概念。近代日本把culture翻译成“文化”,并传入我国,我国借用此译法一直到今日。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三)文化的学科定义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发现,从泰勒提出第*个“文化”定义的1871年开始到1951年的80年间,共有164个关于“文化”的定义。二人对此进行专门的梳理和研究,发表了《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文。ALKroeber,Clyde 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1952,Vol47此后,有很多学者根据研究需要给文化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给文化下了定义。他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与习惯。”Edward BTylor,Primitive Culture,Harper & Row,1958(1871),p1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由明确的或含蓄的行为模式和有关行为的模式构成。它通过符号来获取和传递。它涵盖该人群独特的成就,包括其在器物上的体现。文化的核心由传统(即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所附的价值观构成。文化系统一方面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下一步行动的制约条件。”ALKroeber,Clyde 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1952,Vol47赫斯科维茨在其《文化人类学》一书中的文化定义是:文化是一切人工创造的环境,也就是说,除了自然原生态之外,所有由人添加上去的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这里人工创造的东西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客观文化、硬件产品,另一类则是主观文化、软件产品。硬件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如房屋建筑、交通公路、家用电器以及各种机器、工具等。软件则是那些触摸不到,但似乎又无处不在的东西,比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理想。它们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赫斯科维茨的文化定义是广义的文化定义,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Herskovits MJ,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Knopf,1955霍夫斯特泰德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他认为文化犹如人的“心理程序”,会影响人们关注什么、如何行动以及如何判断人和事物。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CA:Sage,1980琼潘纳斯和特纳在《文化踏浪》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而非仅仅是一套价值观念系统。这个文化定义隐含一个基本假设,即所有的人类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和困境,如时间、空间、外界的自然环境等。一个群体的人对时间的共同理解和感知,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行动形成这个群体的独特文化。在这个定义里,文化又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FTrompenaars,CCharles Hampden-Turner,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New York:McGraw-Hill,1998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认为:“文化是一系列规则或标准,当社会成员按其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属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以接受的范畴。”William AHaviland,Culture Anthropology,Orlando,Florida:Harcourt,1993,p30由上可知,文化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上述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定义、赫斯科维茨和琼潘纳斯等的文化定义,都属于广义文化概念。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部分,如泰勒的文化定义就囊括了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文化还包括“规范文化说”,如哈维兰的文化定义,及“价值观文化说”,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定义。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界在研究文化与其关系时所用的文化概念,通常是指狭义文化概念,即精神文化。如亨廷顿和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指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邢悦在《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以美国为个案的研究》一书中所用的文化概念也是狭义文化概念指“支配民族国家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心理、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行为模式”。邢悦:《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以美国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俞新天在《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一书中也明确阐明,其所用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指精神文化,尤其是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俞新天等:《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二、文化的构成文化的构成、分类,不同人有不同划分方法,主要有“洋葱比喻说”“两分说”“三分说”“四分说”“五分说”等。下面重点介绍文化“洋葱比喻说”和国际政治学界的文化“三分说”“五分说”。(一)“洋葱比喻说”所谓“洋葱比喻说”就是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洋葱里面有一层一层的果肉,文化的构成也像洋葱一样有层次。按照文化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层文化。表层文化包括那些外在直观的事物,如衣服、食物、房屋、汽车、语言文字、艺术品、电影、绘画、商店、市场等等,可视、可听、可触摸的东西,都属于表层文化。物质文化都属于表层文化。中层文化主要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及其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规范、风俗习惯等;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其社会组织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医院、立法、行政、宗教等。核心层文化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信仰、思维、认知、审美等,是文化中看不见的部分。上述三层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表层文化都是社会价值观的直观体现,都折射出一个社会更深的理念。如东西方传统服饰的差异,体现了东西方审美观念、思想理念的差异。中层文化受核心层文化驱动、影响,又驱动、影响表层文化。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通常都是表层文化,通过表层文化理解中层文化与核心层文化才是我们的目的。陈晓萍:《跨文化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4页。(二)“三分说”国际关系学多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精神文化),对文化的构成多采用“三分说”。认知体系:告诉人们“是什么”的一套系统的知识,它为人们认识宇宙、世界、人自身和人在宇宙、世界和社会中的位置及关系提供了视角和框架。不同的认识视角下,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图景是不同的。认知体系是决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因或根源。价值体系: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的一套系统的知识,目的在于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目标和方向。不同价值体系下,人们对同一件事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规范体系:建立在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上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的一套系统的知识,它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邢悦:《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以美国为个案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0—50页。(三)“五分说”有学者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又将文化细分成五大要素。第*要素是认知体系,指认识论和知识体系,是评价行为和事物的标准。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艺术、伦理道德、审美观念及其他具体科学构成,其中世界观、价值观*为重要,是认知体系的核心。它们以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如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都体现了人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深层的文化价值理念决定了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