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成立史
  • 经典成立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典成立史

正版全新

44.08 8.0折 55 全新

库存4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水野弘元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8694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28页

定价55元

货号1345455

上书时间2024-05-11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经典成立史
【书    号】 9787567558694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 水野弘元
【出版日期】 2018-05-01
【开    本】 32开
【页    码】 328
【定    价】 55.00元

【编辑推荐】 
1、填补国内佛教文化科普读物的空白。佛教文化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其宗教著作历来浩如烟海,而基于全面严肃的史实考证的普及读物却始终一书难求。在近代国际上掀起的东方——尤其是佛教——文化研究的浪潮面前,中国不仅起步晚,着力也明显不足。考虑到文化亲缘上的优势,我们选择了这部由东方学术巨擘所撰写的作品以应久旷之急需,希望它首屈一指的学术性兼可读性能为知识界带来新的亮点。
2、关键词“大东方”。本书紧贴“一带一路”所指出的重要文化脉络,一点一滴将其从千年的历史沉积中发掘出来,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术修养,精确梳理了形成东方这一巨大文化传承的历史渊源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环扣关系,用极短的篇幅做一次性的鲜明呈现,让后人感受到由诚谨的研究态度所带来的特殊震撼,同时也为推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学术进步贡献一臂之力。

【内容简介】 
《经典成立史》是水野先生晚年著成的一部厚积薄发的普及性佛学读物,以平易的语言叙述了佛教经典跌宕起伏的成立和传播的历史。作者倾毕生学养,就世人关心的佛教经典的几大主题——原始佛教经典的起源、大乘是否为“佛说”、“佛说”的标准、经典真伪的判定等等,做了内容详实而条理分明的探讨。以宽阔的视野,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来,在东方的广袤大地上所发生的不惜一切探求真理、传播真理的壮观历史画面,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再次获得深刻的精神传递。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章 经典是如何形成的
1.1 什么是经典(3)
1.2 经典是何时形成的(14)
1.3 大乘经典是“佛说”吗(25)
1.4 明治以后的经典观(38)
1.5 真经和伪经(49)
第二章 经典是用什么语言记述的
2.1 多种形式的翻译语言(65)
2.2 巴利语经典(74)
2.3 关于阿含经(84)
2.4 佛传和《法句经》(97)
2.5 主要的大乘经典(110)
2.6 现存梵文佛典及其发现(117)
2.7 经典的书写(125)
2.8 经典和文字(134)
第三章 传播佛陀教义的人们
3.1 经典的翻译(147)
3.2 经典的理解(156)
3.3 *早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164)
3.4 法显的求法和译经(173)
3.5 经典的整理(184)
3.6 南北朝时代的经典翻译和经典目录(193)
3.7 佛教危机与经典保存(202)
3.8 经典研究与教相判释(212)
3.9 经典的解释(220)
3.10 宗派成立与教相判释(230)
3.11 玄奘三藏的求法(238)
3.12 玄奘在印度的活动和回国(247)
3.13 玄奘的译经(256)
3.14 印度语经典的汉译(265)
3.15 翻译事业与目录制作(274)
第四章 《大藏经》是什么
4.1 关于写经(285)
4.2 经典刊行之始(294)
4.3 日本刊行《大藏经》(305)

【文摘】 
1.1 什么是经典

1.1.1 定义的困难
经典,当然指的是佛教的经。不过,说起“经典”或“经”,初听起来好像谁都知道,可一旦要给它下个定义,那便是相当不简单的事情了。
对于世间事物的理解,我们多半都是含混不清的,若要问个究竟,几乎都是茫然不知。比起抽象的概念,能以耳目接触到的具体事物,反而可以知道得更清楚些。
抽象的事物,例如“宗教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宗教之中,从原始的信仰到高级的宗教,种类众多。即便只论高级宗教,就有所谓世界性宗教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等。对于宗教的定义,各个宗教恐怕也是各不相同。佛教同样存在形形色色的宗派和学说,他们对于宗教和佛教的想法也并不一致。另外,信众对宗教的理解以及宗教信仰的深浅程度也千差万别。
学者们对于宗教的定义也分为数十种之多。《自说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讲的就是这种仅凭借一部分内容就做出判断的情况。
这个譬喻故事是这样的:某个国王把一群生来没有见过大象的盲人召集起来,命人牵来一头巨大的象,让盲人们摸,看看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摸到象头的人说大象好像一口大缸,摸到象耳的人说大象就像畚箕,摸到象牙的人答言大象就像锄头一样又尖又硬,摸到象腿的人又说大象好像是大柱子。其余的人呢,有的说像一根长柄锄把,有的说像臼、像杵、像扫帚。他们依据各自摸到的那个部分作答,固执于自己的说法而争论不休。
对于世界和人生,佛教以外的哲学家和宗教家们各自建立起一套专断的错误学说而相互争论,不能到达真正的真理,释尊就对弟子们说了这个譬喻以示其教。
对人生和世界只做了以偏概全的考察,就声称这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争论不休的外道们,状态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是片面而不完全的,因此要教导弟子们秉持正确无误的人生观、世界观。
学者们对于宗教的定义确实如此,而我们对于宗教和佛教,若不秉持全面正确的见解,却是断然不可的。抽象的概念正是这样,无论正确地理解、还是定义都很困难。相比之下,我们的五官所能直接捕捉的具体事物,反而比较容易清楚地理解、正确地定义。
然而,即便是具体的事物,由于对它的观察方式和需求不同,所以接受到的感觉和理解方式也不相同。例如佛教里就有所谓“一水四见”的说法。据说,虽然同样是水,饿鬼、鱼、天、人类四种有情会因为彼此的差异,产生四种不同的看法——由于过去的恶业,喉咙干渴、急欲求水的饿鬼看到水时,水会变成脓和血,所以在饿鬼眼里水就是脓和血;在鱼的眼里,水是它自己的住所,可以自由往来生活,并不认为那是水;天神将水看作是琉璃宝石等装饰起来的地方,因为从天界向下眺望,湖沼中的水散射着仿佛水晶或宝石的美丽光辉;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水就是水。 
这就是所谓的“一水四见”。即便是把水作为水来看待的人间,实际上对水的认识也多种多样。对化学家来说水是H2O,对物理学家来说不外乎是水、水蒸气、云、冰或者雪等等。此外,在口干舌燥的人看来水就成了甘露。水不仅是饮料,也用于沐浴、洗涤、消防、灌溉、发电、工业、渔业、运输等等。所以对人类来说,水无比重要,一天也不可或缺。而另一方面,水也是会引起洪水、海啸、雪崩等巨大危险和悲惨事件的东西。
由此可见,仅是眼前的水,就有必要从各方面加以考察,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定义、各种各样的解释。
连五官都能够认识的眼前事物,如果详加考察的话,也会变得如此复杂。而佛教用语等等,比起这些来抽象多了,所以经常是初听起来好像知道,而实际上却并不理解。特别是叙述体验事实的用语,虽然在头脑中从概念上好像可以理解,而一旦到了实际,要加以说明或者灵活运用的时候,就成了完全没用的东西。这里对体验的理解是必要的,对相关用语和概念等的正确把握、严密定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前言】 
公元五三八年前后佛教传入日本,至今已有整整一千四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了。
在此期间,佛教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成为许多人重要的心灵支柱,时至今日仍然生机勃勃,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我们不能忘记,在日本佛教形成的过程中来自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传道僧人与日本的求道僧人的彼此交往,以及在佛教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来的过程中众多求法僧人所付出的心血。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至今仍为后人所爱戴的玄奘 ,从印度带回的经卷多达五百二十箱、六百五十七部,他完成了以《大般若经》为首的主要经典的汉译工作。但在出国时,他并没有获得许可,而是混迹于流民中伺机成行的。
还有取回戒律经典的法显 ,他踏上旅途时已年逾六旬,在只能以散乱的白骨来辨识方向的沙漠中颠顿穿越,又是何等的艰苦!
本书首先概述佛典形成的历史,然后追寻佛典流传的轨迹,试图以此探索佛教历史上人们求法的行迹。
方便起见,本书分为关于经典成立的两章,和关于发展的两章,共计四章。
具体来说,前两章是对经典的总述。什么是经典?原始佛教经典的成立过程是怎样的?大乘佛教也有经典,但大乘经中的记述是否为“佛说”?“佛说”究竟指什么?如何判定经典的真伪?印度传来的经典使用了什么语言?经典在何时、又是如何被书写的,书写时使用了什么文字,书写所用的材料又是什么?
后两章从多方面具体考察日本佛教人士*为熟悉的汉译经典的由来。首先,汉译经典的翻译年代各不相同,因此按照时序来讲述经典翻译的进行方式。毕竟,汉译经典的数量从过去所谓的《一切经》五千余卷,到如今已增至当时的一倍半之多。这些都是从二世纪的东汉至元代的千余年间陆续翻译出来的。在各个时期,都是什么样的人历经辛劳从印度取回经典,这些经典又是怎样被翻译成汉语的呢?这些经典在中国又是如何被研究和理解的呢?逐渐累积的汉译经典又是如何被集录、整理、编目、汇总为《一切经》,而后又是如何被书写和刊行的呢?*后,谈一谈日本后续的《大藏经》的刊行情况。
本书作为普及性读物,叙述以平易为宗旨,所以没有详细注明学术资料和出处等,这也是笔者长久以来记挂于心的构思。
此外,本书曾长期以《经典——其形成和发展》为题刊行。近年来通过佛教经典寻求心灵依止的人们又有新增,为方便他们阅读,本书加大了字号,将小标题稍作变更,去除了繁琐的注释,并将书名修改为《经典是如何传播的——其形成与流传的历史》 ,但内容没有变动。如果学习佛教的人们能够喜欢本书,并通过本书知晓经典,那将是作者之幸。

二〇〇四年七月
作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