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读书课 第四卷-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 第*册
  • 青春读书课 第四卷-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 第*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青春读书课 第四卷-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 第*册

正版全新

14.09 5.0折 28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严凌君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01854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8元

货号1677919

上书时间2024-03-24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青春读书课 第四卷-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 第*册
【书    号】 9787550701854
【出 版 社】 海天出版社
【作    者】 严凌君
【出版日期】 2012-01-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28.00元

【内容简介】 
我们要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好处,才能高高兴兴做一个中国人。文言时代与我们相距遥远,如何让青年贴近古典,本卷选择了新颖定位:还原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情调,呈现中国人传统生活中富有诗意的一面,属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面。全部选文按民族原生态文化体例,试图反映中国人的精致的修养情趣,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性画面,作为一个种族在大地上探求人性的生存方式的辉煌努力和丰厚积淀。

【目录】 
上编 中国书生
 有韵的童年
  天籁童谣(3则)
  本色民谣(5则)
  天地对韵(9则)
 劝君惜取少年时
  三字经【宋】王应麟
  续小儿语【明】吕坤
  幼学琼林?文事【明】程登吉
  洞学十戒【明】高贵亨
 学问天下
  汉书下酒【宋】龚明之
  地理模型【宋】沈括
  寒号乌【明】李时珍
  听琴【南朝?宋】范晔
  草圣“张颠”  【唐】李肇
  陆游读诗(2则)  【宋】陆游
  东坡说文(3则)  【宋】苏轼洪迈
  读《水浒传》法【清】金圣叹
 养成一名君子
  君子之风(《论语》10则)
    【春秋】孔丘.
  大学之道佚名
  大丈夫?民为贵【战国】孟轲
  廉耻【清】顾炎武
  菜根谭(10则)  【明】洪应明
  ……
下编 中国味道

【文摘】 
听琴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辞赋家、书法家。博学多识,书法精妙,尤工隶书。熹平四年(175),他书写《六经》经文,刻碑石立于太学门外,供天下学子校对,世称“熹平石经”。从史传中的这两则小故事看,他在音律方面的天赋近乎出神入化。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桐木,不亚于伯乐拯救一匹千里马。从琴声中听出“杀心”,这种听琴辨音的功夫真是神乎其技,简直让世人的耳朵都成了摆设。
范晔(398~445),字尉宗,顺阳(今河南省南阳)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所著《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后汉书?蔡邕传》
吴地有用桐木为柴烧饭的人,蔡邕听到柴火噼啪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木柴是做琴的好材料。于是就讨来把它制成琴,琴音果然优美,而琴尾还是被烧焦了的,因此当时的人们给它取名叫作“焦尾琴”。早年,蔡邕住在陈留,有一位邻居邀请他去家里喝酒,等他到了邻家院里的,席间酒兴正浓。一位客人在屏风下弹起了琴,蔡邕走到门口想悄悄地听听琴声,心下吃惊地嘀咕道:“哎呀!用音乐召我来饮酒可是又怀有杀意,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抽身而返。被打发去请客的人,禀告主人说:“蔡先生方才来了,可是到了门口又回去了。”蔡邕向来被乡里所尊崇,主人赶紧亲自去追回他并询问来而复返的缘由,蔡邕把详情告知了邻人,座中人无不莫名其妙。弹琴的人说:“方才我弹琴,看见螳螂正向鸣蝉扑去,蝉将要飞走而还没飞走,螳螂为扑它进进退退,我心下惊惧,唯恐螳螂捕不到它。难道是我把杀心表现在琴声里了吗?”蔡邕微微一笑说:“你的这种心境足以弹出隐含杀机的乐音了。”
草圣“张颠”
在世界诸种文字中,只有汉字的书法成了一门艺术。而汉字,也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象形文字。汉字是如此洗练、准确、生动、明快、渊博、典雅,形、声、义兼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以往,我们总是以“四大发明”自豪;此后,我们或许会以汉字为更大的自豪。放眼更辽远的历史长河,科技的发明总有过时的时候,文化的发明却历久弥新。汉字,或许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的很伟大的发明。
中国书法名家代有其人。比如,唐朝的柳公权,名气传到了国外,外邦来进贡时,常常另附一笔钱,注明:“此购柳书。”(《旧唐书?柳公绰传》)写字的状态就是创作的状态,不免怪态百出,如苏轼自白:“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跋草书后》)而书法家中拥有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张旭(675?~750?)了。先把自己灌醉了,然后用头发蘸墨写草书,这与近年来靠前挺时髦的先锋派自动写作、身体绘画如出一辙,也是一种实验艺术吧?只不过古人认为他“颠”,没承想他无意间成了千百年之后先锋艺术的祖师爷。张旭从“公主担夫争路”和“公孙氏舞剑器”,悟出草书笔意,却是古人津津乐道的“师法自然”的出色例子。
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欧、虞、褚、薛或有异论,至张长史,无问言矣。
――李肇《国史补》卷上
张旭深通草书写字运笔的奥妙。后来把这种技巧传授给了崔邈、颜真卿。张旭说:“当初我看到公主担夫争路而行的情景,受到启发而悟出草书用笔的意态风格;后来又看见公孙氏舞剑而悟到了草书的神韵。”张旭每饮酒就要创作草书,挥动着笔大呼大叫,把头发浸入墨中而用头作笔写草书,天下人都叫他“张颠”。酒醒后自己看醉中之作,觉得很好神奇,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字。后世那些书法评论家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的书法,或有微词,至于对张旭的书法,就没听到批评意见了。
P27-3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