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批判性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批判性研究

正版全新

37.43 7.6折 49 全新

库存1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左辉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98984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9元

货号3641846

上书时间2024-01-06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批判性研究
【书    号】 9787568098984
【出 版 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    者】 左辉
【出版日期】 2023-12-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9.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有三个方面创新:一是深入分析并阐释了曼德维尔如何论证了“私恶”过渡到“公利”的逻辑机理,同时对比分析契约论、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等三种伦理思想的原理,得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私恶”过渡到“公利”问题的结论。二是引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对曼德维尔的“私恶”的形成、本质等进行了阐释,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私恶”形成的根源,进而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公利”社会的认识和达成路径。三是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诠释,认为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智慧,才能够真正促使中国的美好生活的实现,换句话说,中国的美好生活的建设过程才是曼德维尔致力于建设的“公利”社会的东方形象。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思想和美生活的建构为核心从六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梳理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形成的背景。二是指明曼德维尔思想的核心是“私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积极作用。三是选取三种代表性的伦理思想作为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研究的延展。四是讨论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的意义和局限。五是表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方法,真正揭开了理解人的本质的秘密,把人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的人来看待,从而在社会关系中分析人的道德行为,或者说,在社会关系中分析人的“私恶”,以及如何走向公利的途径,这是马克思能够解决而“私恶即公利”这一难题的明智之举。*后,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素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事业做贡献。中国道路本质上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路,中国道路也是能够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路。

【目录】 
绪论(1)

第*节选题的意义(1)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4)

二、研究现状述评(10)

第三节研究背景、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11)

一、研究背景(11)

二、主要内容(12)

三、研究思路(14)

第*章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形成背景(17)

第*节文艺复兴唤醒人的感性欲望(17)

一、文艺复兴奠定世俗化生活(18)

二、感性欲望成为生活的温床(19)

第二节商品经济鼓励了私人利益(21)

一、商品经济作为近代社会的支撑(22)

二、商品经济形成私利主导的社会(24)

第三节伦理学的困境呼唤情感出现(26)

一、经验主义伦理学遗忘了情感(26)

二、理性主义伦理学抽象化缺陷(30)

第二章作为动机的私恶(36)

第*节私恶的激情与人性(36)

一、激情的分类及其阐释(37)

二、激情控制的人性(46)

第二节私恶与道德的共存(48)

一、自私与卑劣的人性(48)

二、道德的隐而再现(52)

第三章私恶的积极作用(55)

第*节私恶与社会的关联(55)

一、私恶作为社会的基础(55)

二、揭晓社会形成的秘密(59)

第二节恶德与经济的互助(66)

一、经济运行动力是恶德(67)

二、恶德的经济发展功能(71)

第四章作为结果的公利(75)

 

第*节管控私恶需要政治(75)

一、管控私恶何以可能(76)

二、塑造美德的思路(77)

第二节政治家的聪敏手段(79)

一、政治家具有的能力(80)

二、动机与效果的统一(82)

第五章“私恶即公利”的其他三条解析思路(85)

第*节社会契约论的解析模式(86)

二、对契约论解析的思考(91)

第二节功利主义的解析模式(93)

一、功利主义解析“私恶即公利”的途径(94)

二、对功利主义解析的思考(97)

第三节义务论的解析模式(99)

一、义务论解析“私恶即公利”的途径(100)

二、对义务论解析的思考(104)

第六章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评析(106)

第*节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的意义(107)

一、奠定情感伦理学的基础(107)

二、解决动机与效果统一的问题(110)

第二节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的局限性(112)

一、未能看到情感善的一面(113)

二、很难保证政治家的善良(115)

第三节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启示(117)

一、辩证看待利己主义的优缺点(117)

二、为遏制人的私恶膨胀提供参考(120)

第七章对人及其道德本质的分析(122)

第*节人的本质的阐释(122)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123)

二、人的本质理解的深化(124)

第二节道德是物质生产生活的产物(127)

一、马克思对抽象道德观的批判(128)

二、马克思对“公利”社会的界定(131)

第三节“私恶”无法形成“公利”(134)

第八章美好生活建构的思路(137)

第*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138)

一、人民群众与美好生活关系的理解(139)

二、资本批判视域中的美好生活之路(142)

第二节美好生活的建构路径(147)

一、美好生活的时代背景(148)

二、美好生活的理论指导(150)

三、美好生活的实践方向(154)

后记(158)

参考文献(160)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围绕“私恶与公利”的张力关系及新时代中国美好生活的构建,本书主要讨论几个问题:其一,分析曼德维尔伦理思想的起点,即分析以私恶为动机的激情和人性的关系,然后分析私恶与道德的共存关系,私恶如何成为道德形成的基础。按照曼德维尔的说法,私恶的情感通过人的骄傲之心提升到高尚的情感状态。曼德维尔认为私恶是人性的核心表现,人的本性首先不在于理性、善良、利他心等,而在于趋利避害的私利性,人的激情是围绕着自爱为中心展开的,这是曼德维尔关于人性的根本看法。其二,立足私恶的动机,分析社会的形成逻辑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在曼德维尔那里,作为动机的私恶不仅不会导致人的共同体生活的衰落,反而会促进社会的形成,是社会形成的秘密。饶有趣味的是,曼德维尔认为,私恶才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以及享有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消费、奢侈和挥霍,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经济会发展,社会会繁荣,生活会美好。这也是曼德维尔与其他伦理学思想家重要区别所在。其三,分析曼德维尔解决“私恶即公利”的思路,即曼德维尔如何通过政治和法律管控私恶的途径实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虽然曼德维尔把私恶作为人性的基础,但他还是认为私恶本身并不能够形成和谐高尚的社会,和谐与高尚的道德社会的形成需要老练的政治家和法律的双管齐下。其四,针对私恶如何过渡到公利的问题,本书基于马克思的道德学说,对人的本质和道德的本质作出了阐释,界定人的本质是识别人性的前提。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结果,说明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阐释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永恒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道德观。在对人的本质和道德的本质分析之后,马克思对抽象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同时挑明资本才算是私恶形成的根本原因。从对资本批判分析出发,马克思阐释了私恶过渡到公利社会的合理途径,即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才能够真正走入共产主义,同时实现公利社会。其五,在对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美好生活的建议,从美好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方面阐释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未来之路。本书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从私恶到公利社会的转变问题,其实就是美好生活的构建问题,私恶不可能直接带来公利社会,就是说私恶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美好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利社会才可以建立起来,美好生活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前言】 
前言伦理道德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时代体现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维系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与人在和谐的社会中相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伦理道德秩序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古希腊,物质生活算不上发达,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人也无意追逐物质生活。有人甚至说,和别的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是脱离尘世的文明,是*不功利的文明。古希腊人不为功利所动,但却渴望完*和幸福,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在古希腊看来,一种好的生活不仅要靠政治学和法治,而且要靠伦理学和德性。根据研究者考证,伦理学的原始含义就是创建人可以安居其中的有意义的“家园”。从这里,可以引申古典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有意义的、好的生活?我们知道,西方第*个道德哲学家苏格拉底及其学生柏拉图都提出并思考过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把伦理学理解为研究“好生活”的一门学问。按照霍布斯的说法,没有道德的社会将是一个人与人厮杀的战场,*终将会导致社会停滞,文明消亡。所以,对伦理道德的追问就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伦理道德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中世纪到近代时期近三百年的转折之路激荡着众多思想家抛弃传统社会的东西,而迎接新的东西。文艺复兴作为释放人的感性欲望的运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作为近代伦理学研究的两种方法,商品经济作为西欧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这些改变西欧近代社会面貌的不同条件,推动着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弦更张,要求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建立起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欧近代伦理学发展方向也随之发生了转折,中世纪传统社会的美德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新的美德不断地涌上历史前台。而曼德维尔的伦理思想就是在西欧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中形成的,是西欧近代时期经济社会转型的产物。理解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的思想是我们进入曼德维尔伦理世界的第*扇大门。曼德维尔以巨大的胆识提出了私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美好生活中的根本性作用。这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黑暗的长空,把人们从沉浸在颠扑不破的传统美德当中惊醒。曼德维尔对西欧近代伦理学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私恶如何过渡到公利的问题成为他之后任何一位伦理思想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而且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够推进近代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往往将曼德维尔提出的“私恶即公利”的思想称之为“曼德维尔悖论”。这是因为,从形式上看,私恶与公利的确存在矛盾。按照正常理解,私恶就是私恶,它根本不可能成为公利,而公利就是公利,其中根本没有私恶的因子。显然,不能从形式上去解读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的思想。实际上,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思想是在西方近代伦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认识,值得我们耐心品味。具体来说,曼德维尔独具匠心地提出“私恶即公利”的思想,颠覆了传统道德观念,他把私恶作为考察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等的先决条件,说出了当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人性恶的一面,并把这一观点贯彻到底。在曼德维尔看来,私恶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人的本性并非善意的,往往是私恶主宰着人性,可以说人天生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曼德维尔把私恶作为人性的基础,创立了以私恶为原则的情感伦理学说。人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受到私恶的控制,这是曼德维尔伦理思想的核心。曼德维尔认为,在私恶的控制下,社会并不必然导致衰落,反而发展得更加有力。私恶不仅是人的道德行为形成的切入点,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但在曼德维尔看来,私恶不能无限度的发展,要有政治和法律作为人从私恶走向高尚道德的中介。如果没有政治和法律对私恶的约束,很难形成公利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因此,围绕“私恶与公利”的张力关系及新时代中国美好生活的构建,本书主要讨论几个问题:其一,分析曼德维尔伦理思想的起点,即分析以私恶为动机的激情和人性的关系,然后分析私恶与道德的共存关系,私恶如何成为道德形成的基础。按照曼德维尔的说法,私恶的情感通过人的骄傲之心提升到高尚的情感状态。曼德维尔认为私恶是人性的核心表现,人的本性首先不在于理性、善良、利他心等,而在于趋利避害的私利性,人的激情是围绕着自爱为中心展开的,这是曼德维尔关于人性的根本看法。其二,立足私恶的动机,分析社会的形成逻辑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在曼德维尔那里,作为动机的私恶不仅不会导致人的共同体生活的衰落,反而会促进社会的形成,是社会形成的秘密。饶有趣味的是,曼德维尔认为,私恶才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以及享有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消费、奢侈和挥霍,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经济会发展,社会会繁荣,生活会美好。这也是曼德维尔与其他伦理学思想家重要区别所在。其三,分析曼德维尔解决“私恶即公利”的思路,即曼德维尔如何通过政治和法律管控私恶的途径实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虽然曼德维尔把私恶作为人性的基础,但他还是认为私恶本身并不能够形成和谐高尚的社会,和谐与高尚的道德社会的形成需要老练的政治家和法律的双管齐下。其四,针对私恶如何过渡到公利的问题,本书基于马克思的道德学说,对人的本质和道德的本质作出了阐释,界定人的本质是识别人性的前提。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结果,说明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阐释了道德的本质,认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永恒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道德观。在对人的本质和道德的本质分析之后,马克思对抽象的道德观进行了批判,同时挑明资本才算是私恶形成的根本原因。从对资本批判分析出发,马克思阐释了私恶过渡到公利社会的合理途径,即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才能够真正走入共产主义,同时实现公利社会。其五,在对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构建美好生活的建议,从美好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方面阐释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未来之路。本书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从私恶到公利社会的转变问题,其实就是美好生活的构建问题,私恶不可能直接带来公利社会,就是说私恶不可能直接转化为美好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公利社会才可以建立起来,美好生活的目标才能够实现。一般来说,中国学术界对曼德维尔基本上采取了拒斥的态度,本书认为给曼德维尔扣上极端利己主义的帽子是不合适的。曼德维尔虽然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但他并不因此就认为社会就是在私恶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或者说,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的思想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私恶中有公利,公利中有私恶。而让人们误认为曼德维尔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他在阐释私恶的作用时的极端化的语言表达,这是我们不赞同的。同时,在私恶如何通向公利的途径方面,曼德维尔利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为保证,这与以往其他伦理思想家仅从道德本身来建设公利的途径相比较而言,却是大相径庭。通过对曼德维尔“私恶既公利”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一个巨大的启示,即曼德维尔的“私恶即公利”思想为我们分析个人利益的膨胀问题提供了别具特色的视角,也为我国构建美好生活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无论曼德维尔遭到多大程度的批评,曼德维尔“私恶即公利”的思想依然警醒他之后的伦理思想家严肃思考,即如何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恰如其分地融合起来,并形成高尚的道德社会。但是,虽然曼德维尔通过政治家的治理和法律解决了“私恶即公利”的问题,实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但他并没有真正揭明导致私恶产生的社会现实根源,导致曼德维尔解决“私恶即公利”的思路难免缺乏说服力。同时,契约论伦理思想、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和义务论伦理思想在曼德维尔之后,试图解决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问题,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但由于这些伦理思想家局限在抽象的人性说教中,也不可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私恶过渡到公利的问题,进而找到建构美好生活的正确路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