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原书第14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社会心理学(原书第14版)

正版全新

94.33 6.3折 149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尼拉 R.布兰斯科姆( Nyla R. Branscombe),罗伯特 A.巴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619352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56页

定价149元

货号1495714

上书时间2023-09-27

享阅心理学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社会心理学(原书第14版)
【书    号】 9787111619352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    者】 [美]尼拉 R.布兰斯科姆( Nyla R. Branscombe),罗伯特 A.巴隆(
【出版日期】 2019-03-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356
【定    价】 149.00元

【编辑推荐】 
社会心理学经典教材之一!权威经典,生动有趣,前沿趋势,实用全面!非心理学专业读者的入门级社会心理学读物!TOP级社会心理学家为普通读者经营的心理学百货商店!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o津巴多热烈推荐!*时尚的思潮与久经考验的古老真理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菲利普o津巴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内容简介】 
生活中哪一方面对你的健康和幸福影响*?如果没有来自家人、朋友、伴侣、导师、同事以及邻居的联系和互动,你的生活将会怎样?
像鲁滨逊或者电影《荒岛余生》中的主人公那样,与世隔绝完全独自一人生活的经历,似乎只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普通人即使只丢了手机,或者无法登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失去联系"的感觉都会令人感到焦虑,甚至抓狂。
可以肯定地说,社会联系是我们生活中的核心,它定义了我们是谁,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每个人都与他人联系着,也被他人影响着。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有爱与助人,另一方面也有偏见、排斥和暴力。在这本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书中,你将看到大量有趣的主题,例如:
如何在不完整的信息下做出判断,比如上哪所大学?选择什么健康保险?
有多少名人欺骗了大众?他们的欺骗为何如此难以察觉?
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向他人展示自己?
长得可爱有什么强大的实用优势?
*近美国枪击事件等攻击行为中,肇事者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在群体中与听众有效交流?
如何克服逆境,获得幸福生活?
也许,你对自己或周围的世界早已非常熟悉,我们相信,来自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答案,仍然会使你吃惊与讶异。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吧。

【目录】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关于作者
第1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生活中的科学  /  1
1.1 社会心理学: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做什么的  /  3
1.1.1 社会心理学是自然科学  /  3
1.1.2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行为  /  6
1.1.3 社会心理学寻求理解社会行为与思想的原因  /  6
1.1.4 社会心理学在变化的世界中寻求基本原理  /  9
1.2 社会心理学的前沿  /  10
1.2.1 认知与行为:同一枚"社会硬币"的两面  /  10
1.2.2 情绪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10
1.2.3 社会关系:它对幸福感有多重要  /  10
1.2.4 社会认知科学:当社会心理学遇到脑科学  /  12
1.2.5 内隐(无意识)过程所扮演的角色  /  13
1.2.6 全面思考社会多样性  /  14
1.3 社会心理学家如何解答问题:通过研究增长知识  /  15
1.3.1 系统观察法:描述我们周围的世界  /  15
1.3.2 相关性:寻找关联  /  16
1.3.3 实验法:通过系统干预获得知识  /  18
1.3.4 对因果关系的进一步思考:中介变量的作用  /  20
1.3.5 元分析:评估知识体系  /  20
1.4 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上的地位  /  21
1.5 对知识与个人权利的渴求: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  22
1.6 *大限度地从本书中获益:使用指南  /  24
总结与回顾  /  24
第2章 社会认知:我们怎么看社会  /  26
2.1 启发式:如何使用社会认知中的简单法则  /  28
2.1.1 代表性:通过相似进行判断  /  28
2.1.2 易得性:如果我能回忆起它,那它一定是频繁出现的  /  29
2.1.3 锚定调节:你哪里开始变得不同  /  31
2.1.4 现状启发式:这是什么?是否是好的  /  32
研究告诉我们 人们倾向于选择现状  /  32
2.2 图式:组织社会心理学的心理框架  /  34
2.2.1 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注意、编码和提取  /  34
2.2.2 启动:究竟哪些图式指导我们的思维过程  /  35
2.2.3 图式的持续:为什么不可信的图式有时也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为  /  36
2.2.4 通过隐喻去推理:修辞如何影响社会态度和行为  /  36
2.3 社会思维的两种基本模式: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  37
2.3.1 自动加工过程和自动化的社会行为  /  38
2.3.2 自动加工过程的优势:不仅仅是效率  /  39
2.4 社会认知中潜在的错误来源:为什么绝对理性比你想的要少  /  40
2.4.1 社会思维的基本"倾向":过度乐观  /  40
2.4.2 社会认知中错误的具体来源:反事实假设、迷信思维  /  43
2.5 情感和认知:情绪如何影响思维,思维如何影响感觉  /  45
2.5.1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  46
2.5.2 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  47
2.5.3 情感和认知:两个独立系统的社会神经科学依据  /  49
研究告诉我们 为什么释放自己的行为,能让我们感觉良好  /  49
总结与回顾  /  50
第3章 社会知觉:寻求理解他人  /  52
3.1 非言语交流:不言之语  /  53
3.1.1 非言语交流的基本渠道  /  54
3.1.2 社会生活中的非言语线索  /  56
3.1.3 识别欺骗  /  58
研究告诉我们 非言语线索在工作面试中的作用  /  60
3.2 归因:了解行为的原因  /  62
3.2.1 归因理论:我们如何试图理解社会  /  62
3.2.2 基本归因偏差  /  65
研究告诉我们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自己比其他人优秀  /  68
3.2.3 归因理论的应用:干预和洞察  /  69
3.3 印象形成与管理:整合他人的信息  /  71
3.3.1 印象形成  /  71
3.3.2 印象管理  /  74
总结与回顾  /  75
第4章 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  77
4.1 自我呈现:管理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自我  /  79
4.1.1 在预测行为方面的"自我-他人准确性"  /  79
4.1.2 自我呈现的策略  /  81
4.2 自我知识:决定我们是谁  /  83
4.2.1 内省:内省以探索我们自己行为的原因  /  83
4.2.2 观察者角度的自我  /  84
4.3 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  /  85
4.3.1 对自我的定义依社会情境而定  /  87
4.3.2 对自我的定义依别人的看法而定  /  89
研究告诉我们 归属感与群体关系的重要性  /  90
4.3.3 自我的变迁:过去与未来的自我  /  91
4.3.4 为什么自我控制难以实现  /  92
4.4 社会比较:我们如何评估自己  /  94
4.5 自尊:对自己的态度  /  96
4.5.1 自尊的测量  /  97
4.5.2 移民如何影响自尊  /  98
4.5.3 男性和女性在自尊水平上存在差异吗  /  99
研究告诉我们 歧视知觉与自尊  /  100
4.6 当自己成为偏见的对象  /  102
4.6.1 隐瞒身份:如何损害幸福感  /  102
4.6.2 克服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  /  102
总结与回顾  /  105
第5章 态度:对社会世界的评估与反馈  /  107
5.1 态度的形成:态度是如何发展的  /  112
5.1.1 经典条件作用:联结学习  /  112
5.1.2 工具性条件作用:奖励"正确"看法  /  114
5.1.3 观察学习:学习他人  /  115
研究告诉我们 社会模型和饮食  /  116
5.2 态度何时以及为什么会影响行为  /  117
5.2.1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情境因素  /  118
5.2.2 态度的强度  /  118
5.2.3 态度的极端性:既得权益的角色  /  119
5.2.4 态度的确定性:清晰度与正确性的重要性  /  120
5.2.5 个人经历的作用  /  120
5.3 态度如何引导行为  /  121
5.3.1 源于理性思考的态度  /  121
5.3.2 态度与自发行为反应  /  122
5.4 说服的学问:态度是如何被改变的  /  123
5.4.1 说服:传播者、信息和受众  /  123
5.4.2 说服的认知过程  /  125
5.5 抗拒说服  /  127
5.5.1 反作用力: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  127
5.5.2 预警:已预知说服意图  /  128
5.5.3 对说服的选择性回避  /  128
5.5.4 主动捍卫我们的态度:与对立态度进行驳斥  /  129
5.5.5 抗拒说服的个体差异  /  129
5.5.6 自我损耗会削弱说服抗拒  /  129
5.6 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管理认知失调  /  130
5.6.1 失调与态度改变:诱导服从的影响  /  131
5.6.2 解决认知失调的多种策略  /  132
5.6.3 失调何时可以作为利于行为改变的有效工具  /  132
研究告诉我们 文化和态度加工  /  133
总结与回顾  /  134
第6章 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  /  136
6.1 不同群体的成员如何知觉不公平  /  138
研究告诉我们 我们的信念中关于不公平的偏见  /  140
6.2 刻板印象的本质和起源  /  142
6.2.1 刻板印象:对社会群体的看法  /  142
6.2.2 当不同群体的成员被同等评价时,就不存在刻板印象吗  /  147
6.2.3 我们会成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而对此无所察觉吗?来自个案的研究  /  148
6.2.4 人们为何会形成和拥有刻板印象  /  149
6.3 偏见:对社会群体的情感  /  151
6.3.1 偏见的起因:多元视角  /  153
研究告诉我们 存在性威胁对偏见的作用  /  156
6.4 歧视:偏见的行为表现  /  158
6.4.1 现代种族主义:致命而隐蔽  /  158
6.5 为什么说偏见可以避免:克服偏见的技巧  /  161
6.5.1 学会不去厌恶  /  161
6.5.2 接触的潜在好处  /  161
6.5.3 重新分类:改变边界  /  162
6.5.4 减少偏见的内疚效应  /  162
6.5.5 我们是否可以对刻板印象及归隐偏差说"不"  /  163
6.5.6 社会影响是减少偏见的方法之一  /  164
总结与回顾  /  165
第7章 喜欢、爱和其他的亲密关系  /  167
7.1 人际吸引的内在决定因素:需要和情绪的作用  /  169
7.1.1 归属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归属感的需要  /  169
7.1.2 情感角色:我们的心情会影响我们喜欢一个人吗  /  170
7.2 吸引力的外部因素:接近、熟悉感和外表美的影响  /  172
7.2.1 接近的力量:"天造地设"的接触  /  172
7.2.2 外表美:它在人际吸引中的角色  /  174
研究告诉我们 伴侣外表间的戏剧化差距:爱真的是盲目的吗  /  177
7.3 以社交互动为基础的喜爱的根源  /  179
7.3.1 相似性:物以类聚  /  179
7.3.2 互相喜欢和讨厌: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  182
7.3.3 社会技能:喜欢那些善于与人交往的人  /  182
7.3.4 人格与喜欢:为什么拥有某些特质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有吸引力  /  183
7.3.5 我们对另一方的期待?性别差异以及关系在不同阶段的改变  /  184
7.4 亲密关系:社会生活的基础  /  186
7.4.1 浪漫关系和爱的谜团  /  186
研究告诉我们 破坏爱的两个因素 - 嫉妒和背弃  /  189
7.4.2 我们希望另一半身上拥有什么  /  190
7.4.3 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我们第*个,也是持续时间*长久的亲密关系  /  191
7.4.4 友谊:建立在家庭之外的关系  /  193
总结和回顾  /  195
第8章 社会影响:改变他人的行为  /  197
8.1 从众:群体和规则对行为的影响  /  199
8.1.1 社会压力-不可抗拒的力量  /  200
研究告诉我们 我们有多么从众  /  201
8.1.2 社会规则的产生  /  202
8.1.3 影响从众的因素  /  203
8.1.4 从众的社会根源:为什么我们经常选择"附和"  /  204
8.1.5 从众的消极作用  /  205
8.1.6 对从众的反抗:为什么我们有时候选择"不附和"  /  207
8.1.7 少数派的影响:多数派是不是总是占上风  /  210
8.2 依从:有求必应  /  211
8.2.1 依从的基本原则  /  211
8.2.2 基于友谊和喜爱的技巧  /  212
8.2.3 基于承诺或者一致性的技巧  /  212
8.2.4 基于互惠的技巧  /  213
8.2.5 基于稀缺的技巧  /  214
研究告诉我们 运用稀缺性获得依从  /  215
8.2.6 依从技巧真的有用吗  /  215
8.3 对权威的服从:如果命令你去伤害一个无辜的陌生人,你会这么做吗  /  216
8.3.1 实验室里的服从  /  216
8.3.2 破坏性服从:为何发生  /  218
8.3.3 破坏性服从:拒绝它的影响  /  219
8.4 无意识社会影响:他人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即使他们并非有意  /  220
8.4.1 情绪感染  /  220
8.4.2 象征性社会影响  /  221
8.4.3 模范作用:从观察中学习  /  222
总结与回顾  /  223
第9章 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  /  224
9.1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  225
9.1.1 共情-利他主义:助人为乐  /  226
9.1.2 缓解消极状态:助人行为能降低不愉快的感受  /  227
9.1.3 共情喜悦:帮助他人使人感到愉快  /  227
9.1.4 竞争-利他主义:为什么好人*先获得成就  /  228
9.1.5 血缘选择理论  /  229
9.1.6 防御性帮助:减少外群体对内群体的威胁  /  229
9.2 应对突发事件:旁观者会帮忙吗  /  230
9.2.1 危急情况下,旁观还是出手  /  230
9.2.2 法不责众?有时的确是,但并非总这样  /  231
9.2.3 决定人们是否提供帮助的关键步骤  /  231
9.3 提高或阻碍助人行为的因素  /  235
9.3.1 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  235
研究告诉我们 爱的传递,帮助他人是因为曾得到帮助  /  238
9.3.2 减少助人行为的因素  /  239
研究告诉我们 人们如何回应帮助  /  241
9.4 众筹:一种新的亲社会行为  /  242
9.4.1 情绪与亲社会行为:心境、情感升华与助人  /  242
9.4.2 性别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性别差异吗  /  244
9.5 *后的思考: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是对立的吗  /  244
总结与回顾  /  245
第10章 攻击:本质、原因和控制  /  247
10.1 攻击理论:寻找暴力的根源  /  249
10.1.1 生物因素的作用:我们是否生来暴力  /  249
10.1.2 驱力理论:伤害他人的动机  /  251
10.1.3 关于攻击的现代理论  /  251
10.2 人类攻击的决定因素:社会、文化、个人和情境  /  253
10.2.1 攻击的基本来源:挫折与挑衅  /  253
研究告诉我们 情绪在攻击中所起的作用  /  255
10.2.2 导致攻击的社会因素  /  256
10.2.3 为什么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具攻击性  /  260
10.2.4 性别与攻击:男性比女性更加具有攻击性吗  /  262
10.2.5 决定攻击的情境因素:高温、酒精和枪支持有  /  262
10.3 教室和工作场所中的攻击  /  266
10.3.1 什么是霸凌行为  /  266
10.3.2 网络霸凌:电子手段下的伤害行为  /  267
10.3.3 霸凌行为能减少吗  /  268
研究告诉我们 工作场所中的攻击  /  269
10.4 攻击的预防与控制:一些有效的技巧  /  270
10.4.1 惩罚:报复还是威慑  /  270
10.4.2 自我调节:抑制攻击的内在机制  /  271
10.4.3 宣泄: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真的有帮助吗  /  272
10.4.4 从思维入手减少攻击:无攻击的想法  /  273
总结和回顾  /  274
第11章 群体与个体:归属的结果  /  275
11.1 群体:我们何时加入,何时离开  /  278
11.1.1 群体:其主要特征  /  279
11.1.2 加入群体的利与弊  /  283
研究告诉我们 对我们群体的异议和批评,"因为我们在乎"  /  286
11.2 他人在场的影响:从任务表现到身处人群中的行为  /  288
11.2.1 社会促进:他人在场时的表现  /  289
11.2.2 社会懈怠:让其他人来做这份工作  /  290
11.2.3 身处人群中的效应  /  291
11.3 群体协作:合作还是冲突  /  293
11.3.1 合作:为了共同目标与他人共事  /  294
11.3.2 应对和解决冲突  /  295
11.4 群体中的公平:其特点和影响  /  297
11.4.1 判断公正的基本规则: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事务性公平  /  297
研究告诉我们 感到被尊重的重要性  /  298
11.5 群体决策:如何发生及所面临的陷阱  /  300
11.5.1 群体决策的过程:群体怎样达成共识  /  300
11.5.2 群体决策的缺陷  /  301
11.6 领导在群体中的作用  /  303
总结和回顾  /  305
第12章 应对逆境并实现幸福的生活  /  307
12.1 社会压力的来源和对健康的影响  /  309
12.1.1 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  /  309
12.1.2 自我观念的影响  /  311
12.1.3 获得归属感  /  313
12.2 减少压力负面影响的社会策略  /  315
12.2.1 利用社会群体改善心理健康  /  315
12.2.2 管理压力:社会认同法  /  315
研究告诉我们 缓解退伍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  316
12.2.3 接纳自己  /  317
12.3 建立更公平、有效的法律体系  /  319
12.3.1 司法过程中的社会影响  /  319
12.3.2 偏见与刻板印象在司法系统中的影响  /  322
12.4 培养生活中的幸福感  /  324
12.4.1 总体来说,人们有多幸福  /  324
12.4.2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  325
12.4.3 财富能带来幸福感吗  /  326
12.4.4 幸福是"获得你想要的"还是"享受你拥有的"  /  327
12.4.5 幸福的人与不幸福的人之间的区别  /  327
研究告诉我们 不同文化下,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  328
12.4.6 幸福感的好处  /  329
12.4.7 变得过于幸福是可能的吗  /  330
12.4.8 提高幸福水平  /  331
12.4.9 创业是寻求幸福的手段  /  332
总结与回顾  /  334
图片版权清单  /  336
参考文献

【前言】 
译者序
我十分有幸能再次翻译布兰斯科姆和巴隆教授的这本《社会心理学》。*初与这本书结缘是在中山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当时恩师杨中芳老师指定这本书作为我们的课程教材,并召集黄敏儿老师和王飞雪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翻译了本书的第10版。我在北京大学深研院做博士后期间,有缘再次接手这本书第12版的翻译工作,并在之后的几年教学中,一直都将这本书作为自己课程的主要教科书。
对我而言,作为一本优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它必须具备几个重要特征:①结构宏大,不然不足以展示社会心理学的广博;②紧跟研究前沿,不然无法了解社会心理学的*新科研成果;③实例要与时俱进,不然不足以反映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这本书都做到了。
这是本书的第14版,在之前第12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新的一章:"应对逆境,实现幸福人生",这是近20年来心理学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呼吁,也是社会心理学者能从中有所发挥的重要舞台。
今天,在全党、全国都在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当下,社会心理学所能发挥的影响正当其时!
*后感谢参与本书翻译的实验室同学们:前言、第1章和第9章,翟晴;第2章,莫璐瑕;第3、4章,郑少凤;第5章,黄茹;第6、10章,黄铃铃;第7章,段紫逸;第8章,陆嘉琦;第11章,吴晓舒;第12章,林智靓。谢谢大家的付出与努力!
邹智敏
于番禺小谷围
2018年11月6日

前言  Preface
变化世界中的心理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