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声双语经典:绿山墙的安妮
  • 有声双语经典:绿山墙的安妮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有声双语经典:绿山墙的安妮

正版全新

18.06 5.6折 32 全新

库存7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L.M.蒙哥马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8973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纸张纯质纸

页数186页

定价32元

货号1104617

上书时间2024-05-11

爱学外语书城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有声双语经典:绿山墙的安妮
【书    号】 9787544728973
【出 版 社】 译林出版社
【作    者】 L.M.蒙哥马利
【出版日期】 2020-05-01
【版    次】 1
【开    本】 32开
【页    码】 186
【定    价】 32.00元

【编辑推荐】 
译林“有声双语经典”原版引进美国教育专家特为学生编写的英语名著,精选贴近中国学生英语习得水平的经典作品。丛书甄选优质中文译本,配以导读、作家作品简介和插图,并聘请资深高考听力卷主播朗读英语有声书。有声书播放平台操作便捷,只需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丛书选目涵盖各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英语听读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长文导读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作家L.M.蒙哥马利的代表作品,出版后大获成功,使作者接连创作了另外八部以安妮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热情、天真、善良的安妮不断征服世界各地的读者,一个多世纪里,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不断有新的电视、电影和戏剧版本上演。在中国,《绿山墙的安妮》也入选***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书单。

【内容简介】 
绿山墙农庄的单身兄妹马修、马瑞拉委托邻居从孤儿院带回一个男孩领养,却阴差阳错迎来了一头红发、满脸雀斑的安妮·雪莉。马瑞拉原本计划将安妮送回孤儿院,却在途中听说安妮的孤苦身世,不忍让她回到从前的生活。安妮很快融入了新生活,给绿山墙带来了活力和欢乐。安妮充满想象力、直率热情的个性带来了很多趣事,也让她收获了友谊和邻里的喜爱。这个关于女孩成长的故事,征服了全世界历代读者的心。

【目录】 
第1章 等待一个特快专递
第2章 孤儿是个女孩儿
第3章 马瑞拉大吃一惊
第4章 就这样决定了
第5章 雷切尔太太惊恐万分
第6章 安妮的道歉
第7章 无聊的课程
第8章 一位新朋友
第9章 学校里一个爱恶作剧的家伙
第10章 一次糟糕的茶会
第11章 一段重归于好的友谊
第12章 一场悲惨的事故
第13章 安妮的额外课程
第14章 一个艰难的决定
CHAPTER 1 Awaiting a Special Delivery 
CHAPTER 2 The Orphan Is a Girl 
CHAPTER 3 A Shock for Marilla 
CHAPTER 4 A Decision Is Made 
CHAPTER 5 Mrs. Rachel Is Horri?ed 
CHAPTER 6 Anne’s Apology 
CHAPTER 7 Boring Lessons 
CHAPTER 8 A New Friend 
CHAPTER 9 A Prankster in School 
CHAPTER 10 A Terrible Tea Party 
CHAPTER 11 A Friendship Renewed 
CHAPTER 12 A Tragic Accident 
CHAPTER 13 Extra Lessons for Anne 
CHAPTER 14 A Tough Decision

【文摘】 
等待一个特快专递 雷切尔·林德太太爱关心邻里的家务事。她和话少的丈夫生活在亚芬里的主路上,这是位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的一个小镇。 众所周知,雷切尔太太每天都会连续几个小时坐在房前的门廊上,留心观察镇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没什么事能逃过她的眼睛。如果她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在弄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前,她一刻也不会停下。在6月温暖的一天,就恰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雷切尔太太忙着编织的时候,瞥见了她的邻居马修·卡思伯特离开了自家的房子。马修性格腼腆,平日从不出门社交,他的这个举动着实让人诧异。更让人感到好奇的是,他那天穿着自己优选的一套衣服。雷切尔太太下定决心,要弄明白马修究竟是去什么地方。 “喝完下午茶,我得去一趟绿山墙农庄,问问马瑞拉马修去了哪里以及为什么要去。”雷切尔太太暗自下定决心。马瑞拉是马修的妹妹。他们在亚芬里生活了一辈子,并且都没结过婚。 “一般来说,他不会在眼下这个时节进城,更不会走亲访友,”雷切尔太太喃喃自语,“在我知道是什么事情让他离开亚芬里之前,我一刻也不得安宁了。” 喝完下午茶,雷切尔太太就出发了。她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卡思伯特家住的那座格局杂乱的大房子,离主路只有四分之一英里。但到了那里后,还得沿着一条长长的小路一直走,才能到房子跟前。马修·卡思伯特的父亲和马修一样,是一个性格腼腆且沉默寡言的人,当年老卡思伯特在创建家园时,虽然没有隐居在山林里,但也尽可能选择了远离人群的僻静之地。 “晚上好,雷切尔,”马瑞拉轻快地打招呼,“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不是吗?过来坐吧,家里人好吗?” 在马瑞拉和雷切尔之间,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友谊。她们是两种接近不同类型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之处,她们才成了朋友。马瑞拉是一个瘦瘦的、身材高挑的女人,深色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她总是把头发绾成一个结实的小发髻盘在脑后。 “我们都很好,”雷切尔太太说,“我今天看到马修出门时,还担心是你身体不舒服,他去找医生了。” 马瑞拉早已预料到雷切尔太太的到访。她知道,她的这位邻居看到马修出门的情景,一定按捺不住好奇,会来找她问个究竟的。 “啊,不是,我身体很好,”马瑞拉说,“马修去了布赖特河。我们从新斯科舍省的一家孤儿院领养了一个小男孩,他坐火车来,今晚就到。” 如果马瑞拉刚才说的是马修去布赖特河接一只来自澳大利亚的袋鼠,雷切尔太太也不会感到更加吃惊。她竟然有大概五秒钟说不出话。 “你说的是真的吗,马瑞拉?”雷切尔太太缓过神来,急忙追问道。 “是的,当然。”马瑞拉回答,她的口气听起来,好像从新斯科舍省的孤儿院里收养男孩,只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小事。 雷切尔太太震惊了。一个男孩!真没想到在所有人当中,竟然是马瑞拉和马修·卡思伯特兄妹领养了一个男孩!还是从一家孤儿院里!从此以后,她再也不会对任何事情感到吃惊了!再也不会! “到底是什么使你的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呢?”雷切尔太太继续盘问。 “嗯,我们考虑这件事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实际上整个冬天都在考虑,”马瑞拉说,“圣诞节前,亚历山大.斯潘塞太太有一天来我家做客,她说自己打算在春天时收养一个小女孩。从那以后,马修和我就断断续续地商量这件事情。我们认为需要领养一个男孩子。马修的年纪越来越大,他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做事不再像以前那样利索了。 “他的心脏也不太好,为此没少吃苦,”马瑞拉继续说,“所以我们决定,请斯潘塞太太去领养她的小女孩时,帮我们物色一个十岁或十一岁左右的男孩。我们觉得这是很适合的年纪。这个年龄的孩子既能够帮忙做一些杂活儿,也仍然能接受适当的教育。我们会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送他上学。今天我们收到斯潘塞太太发来的电报,说他们会乘坐今晚五点三十分的火车抵达。所以马修到布赖特河去接他了。” 雷切尔太太一向对自己直言直语的性子感到自豪。“唉,马瑞拉,我认为你在做一件很好愚蠢的事情。你把一个陌生的孩子带到自己的家里。而且你对他一无所知。” “我不否认你说的有些道理,雷切尔。我自己也有过疑虑。但是马修下定决心这样做。马修很少这样打定主意做任何事。(P3-7)

【前言】 
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黄蓓佳/文)

去年开始,京东图书商城的运营者们在网上做了一档很不错的栏目,叫作“大咖书单”,我记得是在第四期时,我为这份书单推荐了两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奇风岁月》,到第七期又推荐了两本,《老师,水缸破了!》和《天虹战队小学》。回过头一想,赫然惊觉,两次推荐的四本书,居然都是出自译林出版社。潜意识里我对这家出版社是有多偏爱啊,我那么自觉自愿地、一往无前地做了译林社的一名“吹鼓手”。
没有办法,喜欢就是喜欢,没有道理可讲。
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书,其实是因为我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细究起来,我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源自童年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我在扬子江边一个小小的县城长大,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当地zui好的县中,县中图书馆多少有一些藏书,“文革”开始的那一年,书籍和老师们一同被揪出来示众,之后老师们游街,图书拉到操场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抢栗”,偷出一纸箱运回家中。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把他父亲秘藏的小说**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放回去。那位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年幼,读书不求甚解,又因为是背着大人们的“偷阅”,读书过程基本是囫囵吞枣。很多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缺头少尾,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二的篇幅,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急得我抓耳挠腮。页码齐全的书,抓到手里翻开就读,书名是什么,作者何人,很奇怪地忽略不计,一点儿不想知道。及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于是,嗅着书中陈年纸张散发的潮湿气味,心里涌出一种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它们就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途的朋友和家人。
高二那年,妹妹的同学借了我一套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在我的生命中,那是一次飞跃,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以文学为生,应该与那一次的阅读震撼有关。书中的那个哥萨克人格利高里,很长时间中成为我欣赏男性的标准。书中描写的顿河风光,至今都在我的脑子里鲜活和闪亮。
十九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突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的那个故事叫《茶花女》。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个晚上的情景像梦。在那个不准读书的年代,那个没有文化的乡村,初小没有毕业的农民居然讲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那个漆黑凄美的冬夜,从此也深深刻印到我的记忆之中。那是我Di一次领略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时代剧变,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同名电影,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然而再不可能,zui好的都是wei一的。
一九七八年初春进入北大,那一年外国文学还没有开禁,北大图书馆里辟出很小的一个房间作为“外国文学阅览室”,每星期三的下午,允许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凭学生证进入阅读。我的印象中,那间阅览室只能容纳十几二十几个学生,每次开放,排在前面的同学才有机会被老师放进门去。于是那一年的“星期三”成了我们的排队日,匆忙吃过午饭,碗都来不及洗,拔脚往图书馆飞奔,一行人安静地在阅览室门外排队,等待两点钟开门放人。除却寒暑假、节日、有课的日子、有重要活动的日子,剩下的“星期三”并不是很多,所以每一次的阅读时间弥足珍贵。一书在手,全身心地扑上去吞食,每每到五点钟闭馆交书,站起身来,头晕目眩,虚脱的感觉。那种阅读,耗出去的不仅仅是脑力,还有巨大的体力。
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外国文学名著。刚开始的时候人多书少,全班同学轮流着到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队购书。那时年轻,通宵不眠为了买一本书,丝毫不觉辛苦。慢慢地书越出越多,时常到书店转悠,冷不丁地就碰上新书上架。排长队是不必了,痛切的感觉是口袋里钱太少。那时发下的心愿是哪一天发了财,可以把书店里的新书都掳回来。转眼三十年过去,谈不上发大财,买书是可以不计价钱了,可是看着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图书,想到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不及阅读,解囊的兴致少了许多,挑挑拣拣,带个一两本回家,心中并没有太多欣喜。人生的悲哀真正是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一九七九年。印象之中,《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这些杂志都是在那时候陆续复刊和创刊的。这些刊物着重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并且以中短篇幅的为主,对于习惯了阅读古典长篇的我们,眼前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同班同学陈建功有一次读到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永远占有》,佩服得五体投地,双眼发光地跑来跟我们说:“我真想跪在格林面前向他致敬!”
童年的阅读实在重要,它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阅读口味。检点我书架上的书籍,百分之八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曾经订阅过的刊物,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译文》《世界电影》……统统跟外国文学有关。几十年中,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阅读这些缤纷华彩的文字,感觉世界离我很近。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就占有了这个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译林社出的每一本书,无论是社科类的,还是人文类的,都值得读者收藏。而在译林社所出的文学类图书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又属精品中的精品,比之国内大多数专业少儿社所出的图书,译林社的视野更宽,选择标准更高,口味也更纯粹。很敬佩译林社的众多编辑们,他们敬业而又专业,总是能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挑选出zui值得国人阅读的那一部分,延请zui好的翻译家、zui好的画家和设计师,做出一本又一本端庄而精致的图书,送到读者的面前。每次徜徉在灯光明亮的书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网搜索,译林社的新书总是我zui中意的目标,我信赖译林社的出品,而且基本上不会失望。
翻开这套“有声双语经典”的书目,里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我熟悉的名字。有些书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各种侥幸落入我的手中的,有些是读大学时列入必读书单需要细读的,还有一些,比如《小王子》,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少年和青年时代居然都错失了它们,是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补读完成。更有一部分,年轻时读过,花甲之年又重新捧起,是为了重温之后可以为我的小外孙女们详细讲解。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书目推荐给小读者们,是因为这样的一套书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你们zui好的朋友,会帮助你们更加优雅地长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