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立场下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研究
正版全新
¥
36.77
7.5折
¥
49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叶晓玲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19137991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9元
货号4513694
上书时间2024-08-0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现象学立场下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研究
【书 号】 9787519137991
【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 者】 叶晓玲
【出版日期】 2024-04-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49.00元
【编辑推荐】
面对不断更新变化的技术,拒斥已无可能。教育该如何应对?我们该如何看待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现象学思维得以让我们超越二元论,于“存在”层面考察二者的关系。
在教育实现自身存在的过程中,技术扮演了“代具性补充”的角色,构成了教育存在的本身,使得教育*终以一种“教育-技术”的结构存在。
在这样一种结构中,教育与技术进行着交互往复的差异化运动,这种运动构成了教育革新的内在动因,也成为新技术不断进入教育领域的不竭动力。
以此分辨进入教育的各种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当下的技术应用。
【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正处于急剧的技术变革之中,这些技术变革冲击和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该如何看待、如何对待教育中的技术呢? 对教育领域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思考已经刻不容缓。
本书在现象学立场下,以“朝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态度,重新面向教育实事和教育中的技术实事,以原初的方式重新拷问:技术在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技术是不是被教育内在地需要? 如果不是,教育能否完全隔绝技术而存在? 如果是,技术对教育的内在价值是什么? 什么样的技术才是教育内在需要的?
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求证,有利于我们厘清教育与技术之间的根本关系,厘清“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原因、过程和机理,从而明了,面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教育者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应对,进而避免教育中技术引入和应用的盲目性。
【目录】
引论: 技术时代教育的繁荣与隐忧…………………………………… 1
一、 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方兴未艾 ……………………………………… 2
二、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价值预设与隐性推理 …………………… 3
三、 对教育与技术关系进行哲学思考的迫切性 ……………………… 7
第*章 现象学立场: 考察教育与技术关系的新视野………… 11
第*节 现象学是什么…………………………………………………… 11
一、 现象学的产生及影响……………………………………………… 12
二、 现象学的发展及其复杂性………………………………………… 18
三、 现象学的精神要义………………………………………………… 24
四、 现象学方法与方法论……………………………………………… 30
第二节 为什么采用现象学思维………………………………………… 34
一、 自然思维态度与现象学思维态度的区别………………………… 34
二、 现象学思维之于本书的贡献……………………………………… 36
三、 本书如何应用现象学思维………………………………………… 40
第三节 技术现象学的启示……………………………………………… 47
一、 传统的技术哲学观………………………………………………… 48
二、 技术现象学及其主要观点………………………………………… 50
三、 为何借鉴技术现象学理论………………………………………… 54
四、 如何借鉴技术现象学理论………………………………………… 57
第二章 教育的 “教育-技术” 存在结构 ………………………… 61
第*节 现象学对存在的阐释及其启示………………………………… 61
一、 本质、 现象、 存在、 存在者、 存在论差异……………………… 61
二、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本质的阐述…………………………………… 67
三、 斯蒂格勒对于人的存在的阐述…………………………………… 70
四、 存在与存在论差异的启示………………………………………… 74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存在………………………………………………… 77
一、 对教育存在者的实事考察………………………………………… 77
二、 教育本质的一种表述……………………………………………… 86
三、 教育存在的特点…………………………………………………… 89
第三节 技术在教育存在中扮演的角色………………………………… 90
一、 对技术的实事考察………………………………………………… 90
二、 教育发展中的技术实事考察……………………………………… 99
三、 技术作为教育存在的代具性补充 ……………………………… 104
第四节 教育的 “教育-技术” 存在结构及其意义 ………………… 106
一、 技术现象学论述的启示 ………………………………………… 106
二、 教育的 “教育-技术” 存在结构 ……………………………… 107
三、 “教育-技术” 存在结构的启示和意义 ………………………… 108
第三章 技术如何 “进入” 教育? ……………………………… 110
第*节 技术现象学的理论及其启示 …………………………………… 111
一、 海德格尔: 通过此在揭示存在 ………………………………… 111
二、 唐·伊德及其思想背景 ………………………………………… 113
三、 人与技术的四种关系 …………………………………………… 115
第二节 教育中的 “人-技术” 关系 ………………………………… 118
一、 教育中的 “人” ………………………………………………… 118
二、 教育者与技术的关系 …………………………………………… 119
三、 受教育者与技术的关系 ………………………………………… 123
第三节 教育中 “人-技术” 关系的演化路径 ……………………… 126
一、 教育中 “人-技术” 关系的基本特征 ………………………… 126
二、 关系:技术在教育中存在状态的显示 ………………………… 128
三、 关系演化:技术“进入”教育的路线 ………………………… 134
四、 技术发挥“代具”作用的条件 ………………………………… 138
第四章 教育存在内部教育与技术的延异关系………………… 142
第*节 现象学语境下对互动关系的表述 …………………………… 143
一、 现象学时间观 …………………………………………………… 143
二、 德里达对“延异”一词的发明运用 …………………………… 148
三、 斯蒂格勒对“延异”观的借鉴 ………………………………… 150
四、 借鉴延异表述教育与技术关系的合理性 ……………………… 153
第二节 “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内部的延异关系 ………………… 156
一、 教育与技术之间延异关系的含义 ……………………………… 156
二、 教育与技术之间延异关系的发生 ……………………………… 160
三、 教育与技术之间延异关系的特点 ……………………………… 162
四、 教育与技术之间延异关系的意义 ……………………………… 164
第三节 教育在“教育”与“技术”的延异中自我发明 …………… 166
一、 延异比存在更古老,延异构成教育存在 ……………………… 166
二、 教育在教育与技术的延异运动中被发明 ……………………… 168
三、 教育在教育与技术的延异踪迹中显现出来 …………………… 170
四、 延异包含了不在场者的在场 …………………………………… 172
第四节 教育技术与教育存在 ………………………………………… 174
一、 教育技术在技术与教育的延异中生成 ………………………… 174
二、 “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的区别 …………………… 175
三、 区分教育中应用的三种技术 …………………………………… 179
四、 教育技术对教育存在的可能影响 ……………………………… 184
结语: 教育的存在和影响教育存在的技术 ……………………… 195
一、 现象学思维帮助研究脱离传统观点的掣肘 …………………… 196
二、 教育以 “教育-技术” 的结构存在 …………………………… 196
三、 作为教育代具的技术需要与教育者形成具身关系、 与受教育者形
成解释学关系 …………………………………………………… 197
四、 “教育-技术” 内部发生着教育与技术之间的延异运动 ……… 198
五、 技术对教育的价值 ……………………………………………… 199
六、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应是作为教育代具的技术 ……… 199
参考文献 …………………………………………………………………… 201
术语索引 …………………………………………………………………… 2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