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评社会
  • 微评社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微评社会

正版全新

48.63 7.0折 69 全新

库存6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开玉 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1198

出版时间2015-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04页

定价69元

货号1898485

上书时间2024-02-24

社科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微评社会
【书    号】 9787509771198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    者】 王开玉 主编
【出版日期】 2015-05-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404
【定    价】 69.00元

【内容简介】 
《微评社会》通过一例例个案描述了时代变迁的轨迹,展示了社会学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微评社会》让社会学融入舆论场,通过社会学者与媒体的对话,更好的释放正能量,降低社会转型的成本。本书在探索“社会学发展第三空间”的过程中,也会逐渐完善其体系,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学研究和传播的一大特色。

【目录】 
社会学发展的“第三空间”
展示了社会学和社会的同步发展——对《微评社会》的解析
2010年度微评社会
2011年度微评社会
2012年度微评社会
2013年度微评社会
2014年度微评社会
2015年度微评社会
附录一 王开玉微评入选国家和各地公务员考试试题精选
附录二 王开玉主要著作一览
附录三 王开玉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本书相关的内容)
后 记

【前言】 
社会学发展的“第三空间”
  长期以来,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形式是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学研究成果和社会学评论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使微评社会逐渐扩大为“社会学发展的第三空间”。微评社会和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一起互相融合成为一个体系和系统。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学融入舆论场,通过引导对话和沟通,更好地释放正能量,降低社会转型的成本,社会学的“第三空间”成为新时期人们研究社会学、了解社会学*重要的途径。
  一 网络传播和发布会是社会学研究成果推介的重要方式
  这一点,我在社会学研究的历程中,有着深刻的体会。我进入社会学界的时间是社会学繁荣发展的新时期,这本书记录了我个人的一些成果,包括我参加(和主持)的国家一些重大、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是我国开展的第*次社会结构研究,这是社会学恢复以来*重要的成果之一,第*个调查城市就选在了合肥。我主持了中国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社会结构研究。之后,我又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我是安徽项目的负责人,主持了安徽四个村的调研,出版了三部专著《大别山口的美丽家园》《魅力盐铺》《发现钱庙》。此后,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主编的《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是我国第*本研究中等收入者的专著。我还是中国蓝皮书安徽项目的协调人,策划并担任执行主编,出版了安徽八本蓝皮书。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夯实了脚下的社会学土壤。
  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还是媒体的推介。在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研究中,我们先后做过合肥小井庄、凤阳小岗村、霍山落儿岭村、休宁盐铺村、凤台钱庙村、合肥老洪村的调查,写过三篇调查报告,出版了三本书。落儿岭村是革命老区富起来的典型,盐铺村是邓小平同志讲到的“黄山可以先富起来”的典型,钱庙村则是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巨大成就的一个典型。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使人们认识到这六个村就是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缩影。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外也产生了影响。我在接受日本朝日新闻北京支局局长采访时,把小岗村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后来国内外以“起点”为名出了许多书和写了很多文章。在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中,我们有两个观点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一是中等收入者是中国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二是农民工是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主体。这些都被作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新成就。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农民工这个主体。媒体报道较多、影响较大的也有我们对农民工的研究,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及他们的子女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农村小五保户(在父母离婚以后有的父母都不愿抚养自己的孩子,他们靠农村社会抚养)的研究。《不一样的童年》是第*本由我国学者全面系统的研究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一本书,由此书做成的音像制品获得了“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出版物)提名奖”。
  我们开始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但在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各方支持下,不仅调研了安徽的广大农村,还走遍了中国的很多省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新华网、人民网、法制网、光明网和安徽省内的《新安晚报》《合肥晚报》等主流媒体,反复不断的报道与推动下,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研究才有了公开的话语权。此外,我们对于迁移婚姻的研究改变了对迁移婚姻的误区。以上这些研究的成果形式就是几本书、几篇调查报告,如果没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以及安徽省内外几家报纸的报道,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宣传效果的。
  在成果发布中,我认为影响*大的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蓝皮书研究成果的发布。仅在合肥就于2007年、2009年、2011年召开了三次大的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发布会。我是中国蓝皮书安徽项目的协调人,在2003年之前,我们也做过三本安徽社会蓝皮书,都是由安徽省内出版社出版的,没有发布,影响不大。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平台、新载体、新空间。蓝皮书不仅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品牌,也是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结合*好的一个品牌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蓝皮书发布的信息多,发布及时,发布层次高,都是有口皆碑的。我们做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媒体用微评把主要的观点向国内外都做了发布。每本书的主要观点都用四个字进行概括,如“合肥速度”(经济建设)、“合肥力度”(社会建设)、“合肥力量”(文明建设)。“合肥速度”被《经济学人》引用,这些微评观点也载入了史册。
  二 微评社会是社会学解析和引导人们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成功探索
  从事社会学研究时,不可能每一天都有重大事件和重大课题,但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每天甚至每时都会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都会有社会问题需要解析,微评社会正是解决好这些问题的方式之一。
  我们是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伴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和繁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面临从未遇到过的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担当起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解析这些矛盾和问题,来引导人们理性、科学地解决问题。因为只有“深知社情民意,才能高瞻远瞩”。所以,本书阐释的主旨是:社会学者通过微评提炼观点做出分析,用微评记录历史,用思想解析时代,用智慧把握时代脉络。
  我大学学的是哲学,师从著名的理论家李凡夫教授。他当时在安徽大学任教。大学期间,我就开始在新华社当实习记者。实习期间,写出过《百岁衣的故事》《喊破嗓子不如作出好样子的村党支部书记》等通讯。也曾担任过《江淮论坛》(原为《江淮学刊》)的编辑室主任,和电视也有过一段缘分。那时安徽电视台缺男主持人,写报告向北京申请男主持人。中央广电局的局长来安徽视察工作,调看了安徽电视台做的专题节目,*后选中了我,并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已在安徽省委分管经济的主要领导身边做些文字调研方面的工作,不能离开这个岗位,所以和电视主持人擦肩而过。不过,此后十多年,我一直担任安徽电视台经济专家委员会的主任,也算是一个电视人。此外,我还担任过安徽省内的出版社筹备组组长,这为我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促进社会学与媒体的合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职业和经历使我比有些社会学的同行们多了一点历练。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有可以为官、从商的机会,但我*终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做学问这条路,并且选择社会学这个研究方向,因为我热爱社会学。
  研究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敢于直面现实,接地气,一直是我的工作准则。社会的复杂性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和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我们在做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调查时在农村寻访了小五保户,在城市做了寄养儿童问题调研,写出了研究报告、新闻报道,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下,这些群体生存状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些新闻在本书中也都有记载。
  三 我们要把微评社会要作为社会学发展的第三空间,为之倾其心血
  要做好微评社会,我们就要强化互联网思维,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媒体共同完成社会报道的社会学化;二是我们对社会所作的思考如何进行传播。在互联网时代,微评不仅成就了社会新闻社会学化,而且也成了社会学发展的第三空间。
  如何写好、讲好微评社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我的体会是:一是要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做社会流动婚姻的研究时发现,个别地方把流动婚姻当作拐卖妇女进行打击。此后,经过调查使人们认织到社会转型期的迁移婚姻应当得到保护。迁移婚姻在城市得到了认可,比如许多妇女由河南、安徽嫁到了上海。但是当时在农村还存在很多阻力。安徽省天长市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给迁移来的已婚妇女发放过黄色户口、黄色结婚证、黄色准生证。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认为这样做很不妥,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了此种现象。时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苏平凡经过调查论证,批示要制定法律保护因迁移婚姻来安徽的外地姑娘。我们终于使迁移婚姻有了话语权。
  二是要有不懈怠的态度和包容精神。我在安徽电视台担任专家委员会召集人的时候,参加策划了《男人面对面》,把婚外情这个社会问题进行解析,指出它的危害性,并对当事人进行规劝,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也听到一些不同意见,我们认真听取意见后并对节目做了改进。我们做研究、做学术、做微评,都要有一种包容精神,善于听取各方意见。
  三是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记录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花费比做课题更多的精力。我认为,积累资料是社会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我们做合肥社会分层的时候,做了近3000份的问卷和200多个访谈。我和龚维斌博士做了14位省部级干部对社会分层看法的访谈,这些访谈结果对我们的课题很有帮助。当时我还和石秀印先生做了6位足疗服务女工的访谈,我们把她们归入商业服务人员。这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末的访谈。也可能是中国第*例。记得那时,我和陆学艺老师、谢寿光社长联系比较多,在社会分层项目时,我和陆老师天天晚上都通电话。那时他的博士龚维斌、李春玲、王春光,还有高鸽、张宛丽都在我们的课题组工作,这些都使我们的研究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前沿。
  积累资料,口述史很重要。我在安徽省肥东县、凤阳县、五河县做了10多份口述史,这些口述史使我对三年困难时期的状况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且也积累下很多资料。后来新华社记者喻飞、蔡敏据此写了一篇长篇报道《饥饿——中国人不能忘却的记忆》,被列“为经典中国辉煌60年”*新报道。这篇报道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自然灾害当然是造成饥饿的原因,但也有不少人为的因素。很多人都认为,饥饿直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饥饿带给中国人*重要的影响是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尊重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告别了愚昧,现在碰到错误的思潮,不再头脑狂热”。这在《立体社会观察》一书中有记录。
  前不久我与来安徽考察的高鸽见面,她长期在陆学艺老师身边工作,陆学艺老师去世后,她负责整理陆学艺老师的文稿。她很感慨地说:“陆老师那么忙,但不管什么材料都保存得很好。”在做社会分层项目时,我给他写过十多封信请教,他都完好地保存着。
  四是要不断学习,加强各方面的知识修养。社会微评要解析社会,仅仅具备社会学的修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勤奋学习,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如经济、法律、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用微评记录历史,用思想解析时代,用智慧引导前行”的光荣使命。我在安庆市委工作期间和陈独秀的小儿子是朋友,我到过陈独秀的家乡,他的家乡不是在怀宁的独秀山,而是在安庆市郊的白泽湖,他家世代秀才,不是种田人,也不拥有土地。石西民先生1980年视察安庆,那时我已在安徽省委工作。领导安排我陪同他,他是上书为陈独秀先生修墓的第*人。我还在安庆档案里发现了毛主席1953年视察安庆的时候对陈独秀的评价,提出要对他家人进行抚恤。
  真实是微评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接地气,对现实有深刻的了解,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研究现实,又要回顾历史,还要展望未来,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事实背后的原因,才能有一个完整的、能说服人的评论。尽管我们很努力,但是我感到始终跟不上这个伟大时代的步伐。当今,互联网经济的活跃程度已超过了房地产经济,也为社会学第三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把社会学的研究和传播向前推进。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个体例,还不够成熟。所以希望大家能多批评、多帮助。
  本书取名《微评社会》,主要的材料来自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参考消息网等,这些微评都是几位研究生用百度搜索出来的。
  王开玉
  2015年3月31日于合肥
  展示了社会学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对《微评社会》的解析
  微评社会课题组
  2010年王开玉老师出版了《立体社会观察》一书,对新时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做了新的探究,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些学校还将这本书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而今王老师推出的又一力作《微评社会》,将更加启迪我们对于社会的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社会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即微评,被越来越多的吸纳到新闻媒体报道中,成为了社会学者宣传其研究成果、展现其话语权、突出社会学影响力的“第三空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学的研究和传播,要充分应用新技术,利用互联网不断扩大其公信力和影响力,扩大社会学的“第三空间”。
  一 微评引领新的话语权,解析社会、助力发展
  强化互联网意识,是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必需。现今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一个求变求新的时代,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事物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学者必须要进行及时的概括、提炼和总结,记录有意义的信息、有价值的思想、有启发的事件。实际上,一个时代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的事件组成的。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时代,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新闻描述和评价,社会学者用思想解析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评论,从而有效地概括分析出事件的内涵、价值和启示。“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种简明分析和深刻评论,就是微评,它也是现今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时,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共融共识,方能和谐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转型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价值的引领。公众中或多或少的群体在面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时候,容易情绪失控,缺少成熟稳健的理性态度,因此需要及时给予公众以正确导向,达成社会共识,引领他们培养更为理性的态度、更为成熟的观念。微评就应该提供这方面的启示。
  二 微评之于社会学学术研究、发展的价值
  微评通过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使社会学在理论分析、引导社会上有了一个定位。微评能分析社会问题,而且能够与读者互动,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对策,从而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社会学与众不同的发展特色。微评有案例、有事实、有分析、有探讨,直观且深入,并在深入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微评也不断深化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从这个层面来说,社会学的微评不仅在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上,更在本身研究方法和机制上也是一次跨越。大数据时代对社会学者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其吸收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对社会学本体论的深入。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不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门造车,而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社会学只有紧跟社会的步伐,不断深入实践、考察实情、认识现实、分析现状,才能保持社会学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促进研究者学科专业素养不断加强、社会学学科本身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微评社会学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其批判不良风气、推动社会进步上。一代代的社会学人在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表达方式。在大数据时代,微评体现了社会学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是其社会价值与影响力在引导社会发展、社会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微评逐渐兴起,这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巨大转变,体现了社会学新的理论价值,为推进社会学走向繁荣,形成新的范式,进行了一种创新的尝试。
  在转型社会中,微评成就了社会学的一个新功能——对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涌现兴起的新生事物发表社会学研究者及时的见解和评论,分析新情况、提出新思路,从而推动事物发展。在一篇新闻报道里,社会学者发表的微评,往往是一种深入浅出的分析、一种经过理性思考的引领、一种价值观的导向。这种点评为新闻报道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微评引入新闻报道体现了理论和新闻的结合,这些微评也发挥了类似核聚变的作用。新闻报道里增加微评成为新闻报道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创新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影响力,提升了新闻的价值,使新闻具有了新的思想。
  三 微评之于新闻传播、引导社会的意义
  社会学者的微评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不仅引领着社会学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标志着互联网时代一种创新之路的开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空前加快,人们了解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速度不断加快。因此,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双向互动性也变得更强。社会学者的微评紧密联系新闻媒体的报道,将学者的声音在第*时间传达给公众,为公众及时参与探讨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提供了参考,也使社会学者的微评不断获得受众的关注。
  微评不仅具有及时性、前沿性,同时也兼具连续性。通过微评,人们可以观察到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各种观念形成的过程。媒体对社会学者研究成果的连续报道,形成了一条时间脉络,记录着社会问题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社会学不断推进的研究成果。概述新闻事件的同时加入微评,表达学者对事件的看法,能发挥思想理论的作用,也可以唤起社会的思考与公众的支持。将学者针对某一事件有感而发的言论作为微评,有助于点出新闻事件的内涵与本质,不仅能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而且也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公众、提升公众素质,使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步。
  学者对新闻的分析评论与记者对事件的描述报道两者结合,拓宽了新闻报道的视野、增加了新闻分析深度、提升了新闻评论的层次。社会学者以其广阔的视野,融合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知识,博采众长、去粗取精,以微评的形式,微言大义。不仅记录了这个时代发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林林总总的事件,而且分析论证了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起因结局。系列化的微评给这一历史时期绘出了一个大致脉络,记录了这一个时期存在的各类社会问题、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突出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和研究难点,可以供同时期的其他研究者和以后的研究者参考,为科学地分析这个时代、研究这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素材,既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价值,也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 本书的架构和特点
  本书涵盖面广、内容丰富,为保证内容的时代性和结构性,本书按照新闻报道的时间顺序进行整体编排,使其具有清晰的时间脉络,方便读者了解每一年的时事要闻,把握各年份的热点。此外,为突出社会学者研究评论的重点内容、保证本书各相同主题内容间的有机联系,本书也列出了各章的关键词,方便读者轻松查阅同一主题的内容,从而对本专题的发展有一个完整把握。本书既有纵向时间结构,又有横向专题模块,两者相辅相成,成功构建了本书的框架体系。
  从社会学学科发展来说,我们认为本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第*,社会学和转型社会的联系愈加紧密。怎样找出社会学的发展点、找到推进社会学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如何高屋建瓴地对学科前景进行探索等问题显得愈加重要,这也是本书致力探求的目标。第二,本书主编王开玉老师长期坚守一线,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较为了解,对社会问题、新闻事件的评论较为接地气、贴近生活。第三,本书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社会学是与媒体相结合的。社会学者的观点在新闻中被提炼成微评,既能体现社会学者对社会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又使社会学与新闻报道融为一体,发挥短平快的作用,是一种再创造。第四,本书不仅贴近普通群众生活,而且也反映了对重大问题的思考。本书既收录了2010~2015年王开玉老师对时事热点新闻的微评,也收录了与王开玉老师参与的相关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与活动。此外,王开玉老师对基层各类会议和组织的关注也多有收录。第五,王开玉老师曾经担任过新闻记者和编辑,对新闻媒体了解较为深入。王老师频繁接受新闻采访,几乎每天都和记者打交道,发表各类时事评论、传播学术观点、宣传学术成果,因而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学的结合层面有着较深的体会。正如王老师所说,本书是媒体和社会学者的共同创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书所收录的王开玉老师对国家重要政策法规和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微评解析都曾在中国共产党网、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人民网、法制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刊登过。这些微评不仅得到了新闻媒体的欢迎与好评、赢得了公众的关注,而且也在不断获得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与肯定。近年来,王开玉老师的诸多研究观点和新闻评论多次入选公务员考试试题。试题内容涵盖公益慈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校园安全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环境群体性事件等多项社会热点问题;入选范围遍及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安徽、广东、新疆、宁夏、重庆、福建、云南等全国多个省市多年的多类公考。有的专家认为,社会学者的微评正逐渐成为融汇热点新闻和考试题目的一个结合点、国家选拔和检验人才的一个标准点、考察应试者对社会生活关注和了解程度的一个测试点。
  国家认可社会学者的微评并将其纳入公务员考试题目,使微评不仅仅在点评社会生活和分析社会问题的层面发挥作用,而且更上一层楼,迈上了参与政治生活的台阶,被编写成为试题,从而成为了国家选拔政府工作人员的一项参考和依据。社会学者的微评成为公务员考试题目,是以往社会学未曾达到的高度,如今却创造了新的功能,开创了新的空间,成就了新的经典。微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