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的许多问题需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新的开拓性研究。语言学理论的更新也为国际汉语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使得教学实践的创新具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构式语法的研究观念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大的是认知构式语法(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这派理论*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阿黛尔•葛德伯格(Adele E. Goldberg)。邱莹和施春宏共同翻译的《构式组配分析法新探——动词涵义和构式的互动关系研究》介绍了构式语法的新进展 ,该文原作者加埃塔奈尔•吉尔甘(Gaëtanelle Gilquin)通过对构式中词项涵义的考察,来探寻改进构式组配分析法的手段,更准确地说,是探寻改进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的手段。文章采用基于涵义的多项区别性共现词位分析法,考察了英语迂说型致使构式的非定式动词槽位并呈现出主要结果,还将考察的结果与对相同数据但采用基于词目分析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该研究表明,一个动词的不同涵义倾向于被不同的构式所吸引,因此将涵义融入到构式分析当中,不仅使得数据解释更为直观、可靠,而且还提供了一些利用其他方法所不能获得的信息。二十多年来,对语言学而言,构式语法应该说是发展*快的语言学理论和跨学科理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选择将构式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值得学界注意。徐子亮教授的《图式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义传达》提出,图式是综合事物诸种特征的一种方法,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都有图式的参与。她认为,在第二语言的词义传达中,运用图式来解释和理解,可以让学习者体会到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完整的概念。词义传达包括词义的解释和理解,其中前者可将语义编码表象化,帮助学生正确领会词义,后者关系到图式的匹配。图式的重合、错位、冲突或缺省等,会对词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有必要引导学生将词义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头脑中相应的图式加以联系,从而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词语。 基于不同语言背景的汉语本体是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本辑也发表了一些专门的汉语语音、语词、语法、文化点的本体研究成果,大多基于各自的理论视角进行了探索,具有应用参考价值。其中,北京大学杨德峰教授的《“几乎”的句法、语义特点》在大量语料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几乎”既可以用于肯定句,也可以用于否定句。肯定句中多用在动补结构前,也可以用在状中结构、动宾结构和主语前;否定句中多用于“不/没(有) 动词”前,也常用在“动词 不 补语”和主语前。同时,文章提出,“几乎”的参照点具有极端性,多为结果,也可以是某种情况、数量、性质、事物等,而且要放在“几乎”的右侧。 “也是醉了”和“也是蛮拼的”是近年来两个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在网络的各种语境中,祁峰和杨欣怡的《基于网络语境的语义变异研究——以“也是X”新兴构式为例》基于网络上的各类标题、状态、微博等语料,分析并归纳出“也是X”的构式类型和构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该构式的表达功能与形成原因及发展,从而关注语言变异成分逐渐转化为构式的动态过程。文章认为,随着使用普及度的增加,形成了“也是X”构式,如“也是蛮心塞的”、“也是蛮厉害的”等。“也是X”构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已经偏离了其*初的意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种新含义的出现正是一种语义变异的结果。 日本大阪大学金昌吉教授的《疑问代词的语义及句法功能的分化与语法化》则具体分析了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常用疑问代词“哪里”和“哪儿”的句法及语义功能,然后从二者语义及句法表现的异同谈及疑问代词功能的分化,指出语言系统中不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绝对相同的词项(按照构式语法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说是不同的构式),两个或两个以上语形不同的词项如果同时存在,一定会有相关的差异存在,“哪里”和“哪儿”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二者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进一步分化,虽还没有完全分道扬镳,但差异已经不能忽视。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语义上,也体现在句法功能上,二者的虚化链不同。疑问代词的语法化,在语义基底以及疑问、指示和替代功能上有着不同的虚化进程。有倾向表明肯定句更适宜用“这”系列,否定句更适宜用“那”系列,小野绘理教授的《指示词的选择和肯定/否定的关系》则在调查中发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本身使用“这”系列还是“那”系列不起决定性作用。虽然有些特定的结构排斥指示词的某一方,但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结果。肯定和否定这一组概念对指示词的选择没有强制性,指示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另外,从本辑开始,本刊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语言学家刘勋宁教授开设语法专题,值得期待。
近来学界比较关注汉学视域下的汉语教学问题,早期的西方汉学家们基于各自的目的,将汉语知识按照欧洲语言的认知规律进行编辑整理,如着手编写有关汉语的著作,学习、教授汉语并尝试编写学习汉语书籍等,以便于欧洲人接受,其目的固然是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传教士乡布道之用,但这些教材、论著、字典本身就体现了欧洲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既有利于西方人学习汉语,又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对今天的汉语国际教育仍然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1889-1978)作为西方的一位知名汉学家,对汉语的类型特征颇多关注,其著作《汉语的本质与历史》(The Chinese Language: 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1946)内容分别涉及了汉语的文字、音韵、语法与语义等四个方面,其中,语法部分所占内容*多。厦门大学方环海教授的学术团队刊发了《汉学视野中汉语二语习得的语法特征——以Bernhard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