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

正版全新

29.45 6.5折 45 全新

库存3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孟翔飞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70975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12页

定价45元

货号1202546

上书时间2023-10-16

社科书专卖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社区治理
【书    号】 9787300270975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    者】 孟翔飞
【出版日期】 2019-10-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页    码】 212
【定    价】 45.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老工业基地城市居住空间更新(内城棚户区改造)与基层社区治理等问题,以传统工业区域的衰退和贫困住区问题的凸显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这三个城市为典型案例,对传统工业化地区内棚户区改造与基层社区治理问题进行深描分析。在三个城市中,选取了较为典型的9个社区进行田野调查,开展访谈。这9个社区分别是:抚顺市的古城社区、莫地社区、北厚社区;本溪市的程家社区、彩西社区、新德社区;阜新市的文欣苑社区、益民社区、惠民社区。通过对这9个棚改社区的跟踪研究,在检讨基层社区治理成功经验及公共政策得失的基础上,结合社区治理模式多元化创新,探索老工业基地城市空间更新与基层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与教训,通过认识历史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协调社会关系,为城市空间更新与基层社区治理的“中国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基层社区治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目录】 
第*章 导 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三城市概述    
  五、九社区素描    
  第二章 传统工业城市的逆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的陨落    
  二、失业、失位的工人阶级   
  三、去工业化的传统工业城市    
  第三章 边缘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及社会特征    
  一、贫困陷阱    
  二、贫困社区    
  三、贫困文化    
  四、社会排斥    
  五、犯罪问题    
  第四章 城市居住空间的结构与制度分析     
  一、贫困社区人口的境遇    
  二、贫富分化与底层社会    
  三、制度变迁与底层社会    
  四、底层叙事   
  五、底层社会结构分析    
  第五章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治理理论     
  一、社会关怀    
  二、福利三角   
  三、集体行动     
  第六章 新时代基层社区的治理与回应   
  一、单位邻里社区治理与回应    
  二、老龄化社区治理与回应    
  三、女性领导社区治理与回应    
  四、多元化的社区治理选择    
   第七章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的政策比较     
  一、恩格斯的《论住宅问题》   
  二、新中国住房政策演变的逻辑    
  三、欧美住房制度的比较   
  四、新加坡的组屋制度    
   第八章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治理     
  一、贫困的社会空间生成与更新    
  二、城市贫困治理的国际经验    
  三、贫困治理与新时代的公共政策选择    
  四、超越社区的城市贫困治理    
   附录一 访谈设计资料   
   附录二 与棚户区改造相关的法律文件     
   参考文献

【文摘】 
一、研究意义    21世纪是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世纪。自1800年以来,全球城市人口数增长了200倍。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报告,伴随着城市化规模的空前扩大,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31.6%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贫民区 ① 。如果不采取更加直接有效的措施解决贫民区的问题,  那么未来30年,全球贫民区的人口将达到20亿。  城市居住空间更新是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的一个世界性、持续性的“话题”。城市化自  身发展与工业化、现代化共同衍生出城市社会分化,体现为城市居民社会地位、经济收入、  生活方式、消费类型以及居住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城市分化,进而形成了城市社会的空间结  构。从城市发展史来看,自有城市以来就伴随着城市贫困人群。城市居住空间更新与基层社  区治理作为社会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而逐渐凸显。无论是欧美发达国  家,还是正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来自贫民区的困扰。  “贫民区”是一个让很多人持隐晦、暧昧态度的词,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是一个让很  多人不敢或不愿直面的问题。但是,联合国却开诚布公地明确界定了贫民区的含义。它指  出,贫民区是指那些由未达到标准或简易的临时房屋组成的,缺少供水、卫生或能源保障  等基础设施的,规模由10或15户到10万户不等的,具有“脏、乱、差”特点的人类居  住区。生活于此的居民,或者根本没有取得房屋所有权,或者取得了所有权,却不是全部  产权。对于房屋他们没有处分权,既不能出售,也不能将这些房屋用于抵押贷款 ② 。
      城市化发展在引起人们对贫民住区文化、经济衰落和人口减少的广泛关注的同时,也  使人们注意到了许多实际存在的内城贫民住区。一旦“传统的”内城贫民住区超越一定的  规模,内城与城区其他脏乱地区的经济衰落就成了它的主要特征。内城人口的迁徙导致了  传统形式贫民住区的形成,使其成为“被遗弃的城市”。由于人和资本的撤离,这里出现  衰退并产生了贫困。  在地区性层面上,贫困和落后依旧是缺乏第*产业地区的主要特征。在这些地区,人  口数量和社会影响力降低?D?D?D经济萎缩、资金流失。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少有机会改善 城  市  居  住  空  间  更  新  与  社  区  治  理  2        他们在城市中心衰落前的状况,他们只能依靠有工作的亲戚和政府救济,而且,这些衰落  的工业地区或厂矿还在不断地萧条。此外,由于长期缺乏足够的环境控制,这些地区的环  境也在不断恶化。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指出,美国城市中少数民族集聚的贫民区是一种  社会排斥系统。“少数民族聚集的贫民区内对生命日复一日的残害构成了美国*古老及*  沉痛的社会问题。数十年来,都市的社会危机,在不同种族及阶层隔离而居的内城具体呈  现,并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焦点及政治辩论的核心,此外,也提供了都市社会学特殊的研  究传统 ① 。”
      贫民区与社会排斥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贫困陷阱”?D?D?D贫困的恶性循环。  如果单纯地将城市贫民区归结为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将贫民区治理作为一个封闭的  系统,贫民区的状况将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很多人认为,全球化与经济发展能够消解空间的隔阂。然而,人们居住空间的分化依  然突出。不同的社区环境能够产生不同的社会现象,如犯罪、邻里关系、社交网络、就  业、基础设施等。城市社区的标签化作用越来越凸显。尽管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消除人们对  贫民区的歧视,但是在全球范围内,隔离社区的出现与存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缘于  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利益与逐利行为的结合而产生的“门禁  机器”(gating machine),依然会在未来促进隔离社区的发展。中国的隔离社区及其带来  的城市空间分化,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  城市的边缘(城乡接合部),逐渐形成了“城中村”。在传统的工业城市,美国称作“锈  带”的城市地区,人口的减少和产业的衰退催生了低收入的产业工人聚集区,称作城市  “贫民区”。因居民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里,中国东北方言称其为棚户区。  中国的棚户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贫民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表现为都与产业衰  退相关联,这是贫民区产生的经济背景;不同在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贫民区里居住的大多数  是少数民族,而中国的棚户区里居住的大多数是低收入且年龄偏大的传统产业工人,与民  族关系不大。中国的棚户区的产生,与经济体制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马  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断言了资本主义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经济社  会矛盾,必然走向灭亡。马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