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校史(1948—2018)
正版全新
¥
64.12
7.1折
¥
9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吉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 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44801
出版时间2018-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90元
货号1321822
上书时间2023-10-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吉林农业大学校史(1948—2018)
【书 号】 9787109244801
【出 版 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作 者】 吉林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 编
【出版日期】 2018-09-01
【版 次】 1
【开 本】 16开
【定 价】 90.00元
【内容简介】
70年前,为了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局面,更好地支援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东北局在位于小兴安岭南麓与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克山县,创建了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这是吉林农业大学建校办学的开端。
1950年,学校变更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开始了正规化办学。1956年,学校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四年制本科教育。1958年,由于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北安农学院迁到长春,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学校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掀开了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吉林农业大学在薪火相传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深厚的底蕴。学校在70年的奋斗中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形成了“艰苦建校、严谨治学、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校风,铸就了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忠诚笃行的担当精神,成为吉农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矢志不渝辛勤耕耘育桃李,初心未改励精图治写春秋。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履行立德树人职责,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几代吉农人的努力下,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0余万优秀学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序
第*章 建校初期艰苦创业(1948-1958)
第*节 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
第二节 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
第三节 北安农学院
第四节 长春畜牧兽医大学
第五节 长春农学院筹备处
第二章 合校壮大快速成长(1958-1966)
第*节 组建长春农学院
第二节 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第三节 新校址办学
第三章 “动乱”期间遭受挫折(1966-1976)
第*节 艰难办学
第二节 被迫搬迁
第三节 分散办学
第四章 拨乱反正全面恢复(1976-1988)
第*节 拨乱反正,恢复办学
第二节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心转到教学科研上来
第三节 深化教育改革,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第四节 隆重举行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
第五章 改革开放蓬勃进取(1988-1998)
第*节 结合学校实际,推行内部改革
第二节 加强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节 加强科学研究,发展科技产业
第四节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五节 不断开辟对外交流合作渠道
第六节 后勤服务工作取得进展
第七节 发挥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作用
第八节 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
第六章 世纪跨越科学发展(1998-2008)
第*节 抓住发展时机,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节 科研和科教兴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第三节 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
第四节 推进改革,为学校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六节 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
第七章 凝心聚力大展宏图(2008-2018)
第*节 打造高水平学科专业,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努力培养高质量人才
第三节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节 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彰显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
第五节 加强人才工作,凝聚事业发展力量
第六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第七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事业发展增添动力
第八节 坚持开放办学,拓展办学空间
第九节 坚持文化引领,构建吉农特色文化
第十节 坚持从严治党,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附录
附录1 吉林农业大学历任校级领导
附录2 吉林农业大学机构设置
附录3 国**、省部级人才称号
附录4 吉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成果奖励
附录5 吉林农业大学历届招生及毕业生人数
附录6 大事记
后记
【文摘】
《吉林农业大学校史(1948-2018)》:
第*节 艰难办学
一、停课闹革命与造反派夺权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同志在《五七指示》中说:“学生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同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在此之前,学术界开始批判《海瑞罢官》和“三家村”。学校也根据上级指示,出现了批判“三家村”的小字报和黑板报。
196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北京大学**等人的大字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全国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全校师生反响强烈,随即校部出现了批判《学生守则》、批判“高教六十条”和“三问李副校长”等大字报。当时,学校领导对来势迅猛的“文化大革命”没有思想准备,陷于被动。一方面,尽力维持正常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不得不紧跟形势,按照《五一六通知》精神,成立校“文化大革命”工作办公室,组织全校人员学习文件及有关材料,召开群众大会,主动进行检查,投身“文化大革命”运动。这时,校内的大字报增多了,一些是以揭发党委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为内容的,也有一些是持有不同意见和要求省委派工作组的大字报。整个学校的形势日益紧张恶化,对学校领导的指责和攻击的言辞越加激烈,校内教职工之间、学生相互间的观点冲突日甚一日。
1966年6月27日,省委驻吉林农业大学“文革运动联络组”10余人来到学校,指导学校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联络组提名夏伯康为校“文化大革命”运动领导委员会负责人。一部分学生不同意任何校级干部参加领导校“文化大革命”运动。由于联络组坚持并强制进行选举激怒了部分造反派学生,7月18日,反对夏伯康参加领导“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学生约400人,在畜牧兽医系学生金昭植等人的带领下,列队从学校出发,高呼口号,找省委领导辩论。省委秘书长出面,听取了学生的揭发内容和要求意见,并劝说学生回校“闹革命”。后来,造反派把这次冲击省委叫做“7·18红色革命风暴”。
1966年6~7月,在一些人的策划下,以揭批副校长李冷斋的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罪行”为前奏拉开了批斗干部的序幕。接着,校内造反派学生成立了“吉林农业大**大军总部”,并加入了长春市红卫兵第二总部。反对“7·18”行动的学生,组成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吉林农大纵队。农机系学生成立了红色造反团。教职工中也出现了造反兵团、毛泽东思想赤卫队及一些小的战斗队。农场工人还成立了自发造反大军等造反组织。
1966年8月27日,以尹嘉英为首的造反大军总部,在校部主楼大台阶召开了批斗学校主要领导人大会。被揪上台批斗的有夏伯康、李冷斋、王秉纶、张竹亭等20多名校、系、处干部。造反派逼他们下跪、戴高帽,而且实行武斗。被揪的20余人受到了人格污辱和肉体折磨。这次大会之后,校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夏伯康、副书记王秉纶、副校长李冷斋、张树仁全被勒令停职反省。学校的行政工作临时确定由副校长张竹亭全面负责。
1966年9月3日,省委工作组全部撤出了学校。校内两派组织大辩论越来越激烈,互相指责攻击,并抢夺中层干部争取批斗当权派的主动权。
1966年8月中下旬,全国规模的“大串联”开始,大部分学生及教职工纷纷进京或到外省市“串联”。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