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正版全新

70.2 5.5折 128 全新

仅1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2974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128元

货号1132044

上书时间2024-09-04

就是爱看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书    号】 9787503962974
【出 版 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    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编
【出版日期】 2017-11-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28.00元

【内容简介】 
2016年11月,中国传统色彩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会议成果已结集成《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大会致辞中高度评价了研讨会的学术价值,认为,“现在我们开始系统地挖掘、梳理、整理中国传统色彩学的学术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色彩学理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值得庆贺的事!”他并且希望将“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搞成“首届”,以后常年持续。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承上启下的一届年会,年会的宗旨依然是搭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建立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的交流对话机制,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共同体。本次年会特别邀请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色彩研究专家,与内地各高等院校、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道,共同围绕中西色彩史论、颜色词、绘画色彩、民间色彩、服饰色彩、染织色彩、建筑彩绘、戏剧舞台色彩、颜料工艺,以及现代色彩应用等领域,在多视角、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中,寻求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谋求持续性的对话机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学术共同体的疆域,逐步向世界拓展。本次年会的学术主题是“中西文化的色彩表情”。即是将中国传统色彩放置到世界色彩文化背景中考察,探究中西色彩观念及表现之异同,体认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学术品性,探寻中国传统色彩智慧在世界当代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为完整地呈现研究者们上述精彩的色彩研究及其思想智慧,更全面地展示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促进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力量更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特编辑《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

【目录】 
目录

中国传统色彩建构的思考 (中国台湾)曾启雄 001视觉的变身—中国色彩的符号学视野 陈彦青 014自然生机形象发现与绘画色彩形式创真 李广元 李 黎 037从“物”到“词”,再到“物”—对色彩认知的体系性思考 王冬松 050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色彩意识 [日本]小林昭世 063色彩的和谐与数字化 [法国]伊夫•萨赫内(Yves CHARNAY) 073
中国古代五色信仰 彭 德 087五行与五色 王文娟 101先秦“五正色”考 肖世孟 135
明代宫廷服装色彩制度—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 邵 旻 161色彩在中国传统戎装中的作用分析—基于服饰军事学的视角 刘一品 华 梅 185山西民间刺绣色彩研究 崔 唯 张钰婕 198  故宫宁寿宫花园清中期官式苏画类型及色彩解析 杨 红 纪立芳 214  日本宗教建筑外部红色涂装的历史发展与神社建筑的形象 [日本]窪寺茂 229  泛戏剧形态下舞台色彩的崇尚与禁忌 杨 蕾 247  
从《千里江山图》看中国传统绘画色彩造境 宋建明 266 《千里江山图》色彩语言解析—兼论作品时代、作者年龄及图、跋关系 牛克诚 277  古代制画者的色彩计划—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与《丽人行》为例 (中国台湾)林淑芬 313  克利的灵感与语汇 张春华 324 
颜料中的奢侈品:“胡粉”考辨与敦煌文书再解释 (中国香港)肖 浪 341 中国民间传统年画颜料略谈 黄 燕 355 “色彩”与“物性” —论“石色材料”在当代美学价值重构中的诸问题 张 乐 372 
颜色的神话: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一点考察 [英国]汪 涛 386 从佛教的狭义之“色”到佛经中的具体颜色—佛教经论色彩研究 曹英杰 399  中日传统红花染色名研究 杨建军 崔 岩 428宋词中的含彩词研究—含“白”的含彩词 董 佳 443

【前言】 
序 言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

从研讨会的连续性上来讲,本届色彩年会应该是“第2届”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以延续上年的“首届”,即“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学术研讨会”。2016年11月20日,中国传统色彩理论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邵大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梁永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等出席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宋建明、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彭德、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教授曾启雄、敦煌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广元、北京服装学院色彩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崔唯、镇江市纺织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周钧、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部主任王文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赵翰生、韩国天然染色工作室/DYETRE研究员金成熺等色彩理论专家及陈彦青、张春华、董佳、肖世孟、龚晨、王冬松等青年学者,就中国传统色彩相关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研讨。会议成果已结集成《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大会致辞中高度评价了研讨会的学术价值,认为,“现在我们开始系统地挖掘、梳理、整理中国传统色彩学的学术机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色彩学理论,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值得庆贺的事!”他并且希望将“2016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搞成“首届”,以后常年持续。本次年会即在这一激励与支持下而召开。《诗经•大雅•荡》云“靡不有初”,万事都有其首创的第*次,这一从“0”到“1”的突破,对于事物的产生具有绝对实质的意义。而另一方面,“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如果说“1”是“起”,那么“2”就是“承”,有了这个“承”才谈得上事物发展的脉络与谱系。“2”意味着连接与持续。从本届开始,中国传统色彩学术研讨会,将以“年会”的形式连接首届,开启未来,接“2”连“3”地持续举办下去。这即是我们将“第2届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讨会”变称为“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的由来。“2016研讨会”以来,由我的研究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一直在做着衔接2017年年会的工作,在“传统色彩研究”的微信公众号上,他们以“斑斓道”和“阅色记”两个版块,维系着传统色彩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广大爱好者。正是他们的坚持与努力,才实现了由首届研讨会向本届年会的平稳过渡。所有的工作都是他们在繁重的课业之外的付出,一道道工作细节,凝结着他们的执着与辛劳。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于该公众号及研讨会动向给予持续的热情关注与高度参与,于是,“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就水到渠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本人不过是被这一力量一步步推动而忝为年会的主持人。汗颜的同时,谨向同学们的努力及专家们的支持致以真挚谢意!“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是承上启下的一届年会,年会的宗旨依然是搭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建立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的交流对话机制,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共同体。本次年会特别邀请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色彩研究专家,与内地各高等院校、博物馆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道,共同围绕中西色彩史论、颜色词、绘画色彩、民间色彩、服饰色彩、染织色彩、建筑彩绘、戏剧舞台色彩、颜料工艺,以及现代色彩应用等领域,在多视角、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中,寻求共同关心的学术话题,谋求持续性的对话机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学术共同体的疆域逐步向世界拓展。为了发现与培养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学术新生力量,本届年会在向特邀专家定向征稿的同时,开启了以院校学生及青年学者为主要对象的社会征集论文渠道。被选用论文的年轻学者,将有一部分作为即将启动的“中国传统色彩学术沙龙”特邀嘉宾,参与到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学术力量建设之中。

本次年会的学术主题是“中西文化的色彩表情”,即是将中国传统色彩放置到世界色彩文化背景中考察,探究中西色彩观念及表现之异同,体认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学术品性,探寻中国传统色彩智慧在世界当代文化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欧洲色彩学会前主席伊夫•萨赫内《色彩的和谐与数字化》基于色彩应用的实际考察,发现色彩越是和谐越不一定能带来美感。这一现象背后所隐含的对于和谐与美感关系的不同体认,所体现出的抑或是古今美学价值观念的差异,抑或是中西美感判断的差异,抑或是理论概括与现实体验的差异。无论如何,它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展开提供了一个来自西方实践观察所构筑的文化现实背景。小林昭世《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色彩意识》展现了日本飞鸟及奈良时代色彩意识的形式表现或现象性,包括比喻、表现在内的颜色名称衍生、色调表现及色彩象征等等。这个大体与中国隋唐同一时期的色彩意识及其表现,也向我们展开了中国传统色彩历史上“同时异域”的比较视野。这一比较也通过红花在中日文化中由染制红色和制作化妆品而产生的诸多色彩词,进一步细节性地体现出来(杨建军、崔岩《中日传统红花染色名研究》)。同样地,这种色彩历史的比较也体现在对待色彩的媒介―色材的物性体认上,因为在中日文化中都经历着由“色”及“物”的“迁想妙得”所建立“色彩”与“物性”的直接觉悟(张乐《“色彩”与“物性”―论“石色材料”在当代美学价值重构中的诸问题》)。杨红、纪立芳《故宫宁寿宫花园清中期官式苏画类型及色彩解析》与窪寺茂《日本宗教建筑外部红色涂装的历史发展与神社建筑的形象》也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对于明清时期中日建筑彩绘的观看视点:前者向我们展示了清代乾隆皇帝的宁寿宫花园集江南文人绘画、西洋写实画风与富丽精雅的宫廷趣味于一体的苏式彩画,以及清中期官式苏画的类型、年代、等级、色彩组合规律及颜料使用等;后者则展现了15世纪以来日本佛寺和神社建筑外部红色涂装的历史:从15世纪下半叶神社建筑中“铅丹涂”的初现,到17世纪初期佛寺和神社建筑外部整体施以铅丹涂,直至20世纪全国范围的神社建筑整体施以铅丹涂。当然,我们将中国传统色彩放置到世界色彩文化背景中考察,是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展开视野下,明晰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独特性,探究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内容、范畴与结构,以实现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整体建构。因为“现在,不论经济力量或消费规模,中国应是提出前瞻性建构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好时机了,让中国传统色彩明确化的时代了”(曾启雄《中国传统色彩建构的思考》)。而这一色彩体系,无论如何是以“五色”为观念与范畴核心的。五色系统是整个中华文化系统的外表,传说中的青、赤、黄、白、黑五方帝王和青龙、朱雀、黄麟、白虎、玄武等五方神灵,都是中华历代王朝和本土宗教信仰的对象,五者组合在一起具有神奇的力量(彭德《中国古代五色信仰》)。五色基于“五行说”,五方与五色-五行与五色-五行色与阴阳合流而形成动态五行色体系,先祖把时-空体悟同色彩相连,亦把人伦尊卑同色彩相连而使中国人色彩观具有概括性-观念性-象征性特点(王文娟《五行与五色》)。而先秦时期的“五正色”,可能是一种丝绸颜色规范,它以野鸡羽毛的特征来界定“五正色”的色相,具体为其羽毛的五种主要色块(肖世孟《先秦“五正色”考》)。而佛教中的狭义之“色”包含三个概念,即显色、形色与表色,其中的显色由青、黄、赤、白的根本“四显色”及其“差别”而成的“八显色”构成,并由此生成红、绿、紫、缥、黑诸色,从而建构成佛教经论中奇幻复杂的色彩体系。这无疑为我们深入解析中国传统“五色”体系提供了来自佛教文明的参照视角(曹英杰《从佛教的狭义之“色”到佛经中的具体颜色》)。汪涛《颜色的神话:对中国古代冶金术的一点考察》通过对铭文中关于金属器赤、玄、青、白、骍、纯颜色的资料梳理,还原中国古代冶金术的文化语境,探究这些颜色词背后潜伏的颜色系统与反映在《山海经》等志怪传说中古代神话思想的密切关联,从而可以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中国传统色彩的思维机制及其方式。而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机制上,人类意象色彩生机信息感应本能与大脑视听原型形象感觉积淀,着眼于通过意象绘画色彩形式直观,以生命原型色彩形象感觉发现,实现与大自然光色生机气象生机关系循耳目内通,意象形神相应相生的艺术灵感形式“太和”光彩(李广元、李黎《自然生机形象发现与绘画色彩形式创真》)。思维、感知及观念外化为文化符号,它在具体的历史文化情境中不断生长,这一过程中视觉能指被削弱,而所指成为了色彩符号系统*重要的存在。紫色在正、间色的系统作用下所展开的社会的、伦理的、政治的色彩象征历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陈彦青《视觉的变身―中国色彩的符号学视野》)。而将宋词中含“白”色彩词的词素“白”抽离出来,对“白”在语料中所呈现出的语素义进行归纳总结,也可得到这一时期色彩认知与感受的某些历史讯息(董佳《宋词中的含彩词研究―含“白”的含彩词》)。另一方面,在人类的色彩认知活动中,从“物色不分”到“物色分离”是形成色彩范畴的关键一步,色彩词的出现则进一步将其概念化、系统化;颜料、染料又体现出人类借助物质手段来重构色彩经验的努力。这一从“物”到“词”再到“物”的过程既遵循了色彩认知的一般规律,又衍生出不同的民族特性(王冬松《从“物”到“词”,再到“物”―对色彩认知的体系性思考》)。在民间传统木版年画中,作为媒介之“物”,其颜料热衷于高纯度的“极色”(原色)的并置运用,形成鲜明、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以渲染诸如喜庆、热闹和吉祥之类情绪与氛围(黄燕《中国民间传统年画颜料略谈》)。而被我们一直以来自然而然地看作是颜料之“物”的“胡粉”,画材只是它的一个较次级附加属性,其作为供养者发心的代表物更为虔诚,供养者捐施行为背后的社会、宗教意义远大于使用这种颜料本身(肖浪《颜料中的奢侈品:“胡粉”考辨与敦煌文书再解释》)。本届年会的召开,适逢《千里江山图》卷在故宫博物院特展,引起观画如潮。除了该图作者个人经历及宋徽宗、蔡京等的政治秘史,这一绘画巨制在艺术语言上魅力何在?它何以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视觉记忆的代表?这恰恰是需要通过传统色彩研究来回答的。宋建明《从〈千里江山图〉看中国传统绘画色彩造境》分析了该作品所呈现的中国传统绘画典型的“丹青”结构图式,即由暖色“丹”色系与冷色“青”色系共构而成的绘画色彩的面貌,冷暖与互补色调的交织交融,使画面产生和谐悦目之感。其设色赋彩是一种带有较为浓重的主观经验成分以及正在成型“院体画”色彩审美情趣的意象。牛克诚《〈千里江山图〉色彩语言解析》指出笔墨勾皴与重色积染构成该图的笔色结构,具体为:皴法+赭石+石绿+石青+色上画,以此建构了古代青绿山水画笔墨与色彩的“全因素结构”。又从其分染手法及松树、柳叶、竹叶的具体画法入手,探究其笔墨与色彩的阴阳结构关系,以及积色而厚重的色彩意识及其表现,并从“随类赋彩”的色彩认知与表现方式上,分析归纳了该作品的基本类色。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丽人行》的人物、鞍马造型几乎完全一样,但其设色却有很大差异,《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人物色彩以轻浅、柔和为主,而《丽人行》则通过错综复杂又明丽的色彩关系形成一种“热闹”的视觉效果。这一“形同”而“色异”的比较案例,更凸显出色彩语言表现的独特价值(林淑芬《古代制画者的色彩计划―以〈虢国夫人游春图〉与〈丽人行〉为例》。而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克利与石涛、赵无极、吴冠中之间可能也存在某些思想巧合(张春华《克利的灵感与语汇》)。除了绘画外,色彩在中国传统戎装视觉形态中发挥着纵向标示、横向标示、敌我标示以及纪念等特殊功能(刘一品、华梅《色彩在中国传统戎装中的作用分析―基于服饰军事学的视角》)。色彩在中央集权制度顶峰时期的明代宫廷服饰中,象征着身份等级并具有相应的色名及其色彩规律(邵旻《明代宫廷服装色彩制度―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色彩也作为视觉符号活跃在各类扮饰表演的角色造型中,从先秦巫傩扮饰中所展现的对自然色彩的崇尚,到两汉乐舞百戏及俳优装扮中对五行色彩的遵守,直至隋唐戏弄歌舞戏及科白戏中以生活常色为依据的色彩重构,色彩成为戏曲演出中人物造型及舞台扮饰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杨蕾《泛戏剧形态下舞台色彩的崇尚与禁忌》)。山西民间刺绣所呈现出的色彩特征、色彩成就也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通过对其色彩应用理念、构成规律等方面分析,可以发现其色彩的形成规律和艺术特点(崔唯、张钰婕《山西民间刺绣色彩研究》)。为完整地呈现研究者们上述精彩的色彩研究及其思想智慧,更全面地展示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促进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力量更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特编辑《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论文集》。是为序。2017年10月31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