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入门:图解台湾经典古建筑
正版全新
¥
111.06
7.5折
¥
148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李乾朗、俞怡萍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4733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纸张其他
定价148元
货号4505659
上书时间2024-08-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书 名】 古迹入门:图解台湾经典古建筑
【书 号】 9787547747339
【出 版 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作 者】 李乾朗、俞怡萍
【出版日期】 2024-07-01
【开 本】 16开
【定 价】 148.00元
【编辑推荐】
“中国古建筑的知音”、《穿墙透壁》作者李乾朗,写给大家的台湾建筑文化入门书。古迹是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体现着所在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俗文化和审美品味;古迹也是立体的历史书写,承载着文字无法记录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典故。台湾地区现有古迹超过1000处,历史建筑更有上千处,它们以丰富多元的形态传递着匠人的智慧、回应着历史的变迁,也成为我们探知宝岛文化的窗口。《古迹入门》由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50余年的台湾建筑学家李乾朗,联合年轻的建筑学者俞怡萍,耗时两年完成。本书1999年初版发行,2018年修订增补,行销25年,历久弥新。
2.台湾古迹图像百科,提供观看、理解古建筑的通用方法。精选台湾地区不可错过的25种古迹,包括台北孔庙、鹿港龙山寺、林本源庭园、高雄旗后炮台、西屿灯塔等知名景点,以800余张手绘与照片,呈现数百年建筑细节。每处建筑以俯视、剖视等视角手绘建筑整体格局,并归纳观察重点,图解构造细节、装饰艺术、空间功能,延伸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由整体到细节、从表层到内核、从浅入深,手把手带你迈入古迹门道,掌握观看各类古迹的通用方法论。
系统梳理台湾数百年建筑发展史,看见宝岛古迹的传统风格与地域特色。本书剖析台湾4大古建筑体系——少数民族建筑、传统建筑、近代式建筑和日本式建筑,详细分析各种建筑的历史渊源、外观特点、结构特色,并将其纳入台湾地区的历史脉络,形成一部可视的台湾建筑发展史。世居台湾的少数民族,因地制宜建造房屋,发展出顺应自然的智慧;传统建筑在明清时期随广东、福建移民进入台湾,并与本土文化结合,发展出独具台湾特色的构造细节;19世纪中后期,西方殖民者带来西式建筑;19世纪末,日本侵略者又带着日式建筑登陆台湾……透过台湾丰富的古迹面貌,既能窥见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也能对东西方的交流碰撞有深刻领会。
实用的旅行指南。附录部分,精选台湾地区近600处值得一去的古迹景点,便捷规划宝岛古迹的深度之旅。
【内容简介】
《古迹入门》是一本全部以图解形式呈现的台湾古建筑入门书。台湾地区对于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划分方式,大致分为古迹、历史建筑、聚落建筑、纪念建筑等,其中古迹超过1000处,历史建筑更有上千处,已然成为宝岛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面貌多彩多姿,有三百多年前荷兰人所建的城堡,也有明清时代的古宅、寺庙、城郭,当然也有近代的建筑。每一处古迹都是传奇故事的舞台,是历史*真实的见证,其建筑之美更是艺术的完*表现。为了尽善尽美地呈现这些古建筑,本书精选25处不可错过的古建筑,以剖面、透视、鸟瞰等手法表现出来,并分类归纳观察要诀,图解构造细节、装饰艺术、空间功能,延伸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更是配备800余张手绘图和照片。再加上图文并茂的古迹年表、简明扼要的基础知识,以及不可错过之古迹的专家评介,《古迹入门》可以成为大家亲近、观察与理解台湾古迹的实用指南。阅读此书,大家亦可以触类旁通,掌握观看古迹的通用门道。
【目录】
【增订版前言】古迹反映立体的历史书写·4
如何使用本书·6
图录·8
【观察篇】
少数民族聚落·20
城郭·26
寺庙·34
祠堂·50
孔庙·56
书院·64
宅第·68
街屋·78
园林·86
牌坊· 96
古墓·100
炮台·104
灯塔·112
领事馆与洋行·116
教堂·122
博物馆·128
官署·132
火车站·138
银行·142
学校·146
医院·152
法院·156
产业设施·160
日式住宅·170
桥梁·182
【认识篇】
少数民族建筑·190
传统建筑·194
[传统建筑图解小辞典]·200
近代建筑·204
[近代建筑图解小辞典]·210
日本式建筑·214
[日本式建筑图解小辞典]·218
【形成篇】
早期台湾 224
荷兰、西班牙占据时期 226
明郑时期 228
清代初期 230
清代中期 232
清代晚期 234
日据前期 236
日据后期 238
战后初期 240
【走游篇】(略)
台湾古迹八问·277
后记一/李乾朗·280
后记二/俞怡萍·281
延伸阅读·282
名词索引·283
图片来源·285
致谢·285
【文摘】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body{font-size:1.28em}
img {max-width:100%;}
古迹是人类的物质文化,可以承载或贮藏文字所无法记录的历史。各国法规对古迹的定义或许有些差异,但基本上均涵盖三项要素,包括历史意义、科学技术发展与艺术审美取向三种价值。易言之,新近落成且未经时间考验的不能列入。古迹要具备人类为克服自然而孕育出来的智慧,或者出自杰出的天才之手,能为人类文明向前推进或向上叠高做出贡献。
总之,如同并非每件物品都可成为博物馆的收藏,古迹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价值判断的选择,包括人类在地球表面生存与生活的痕迹,如耕作、开渠、筑水坝,以及建造房屋、城堡、教堂与寺庙等人造物,它们与自然形成的高山、大河、森林或沙漠形成明显的对比。古迹是人类奋力搏斗历史的忠实证物,要了解一个地区,观察古迹便可明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与古迹,无法被代替,这是古迹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
古迹既是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轨迹,具备地点意义并占有空间,就不免涉及相关权益的冲击,触及许多公共议题,例如历史意义之诠释或意识形态之议论,因而保存与维护的操作是非常复杂的,需由专业人士来解决。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与日本,皆不遗余力保护古迹。在罗马,我们看到马路绕过一处断垣残壁;在美国,我们看到20世纪的现代建筑只要具有特色,也被指定为历史纪念建筑而受到保护。因此,千万不要将古迹视为现代建设的阻碍。相反,古迹就如同一座图书馆、博物馆或美术馆,不仅提供了研究与欣赏的对象,也兼具娱乐与观光功能,更是人类文明往前迈进的基础与动力。
在中国,台湾的土地上,从史前至17世纪大航海时期,再经明郑时期、清代的汉人与少数民族之垦拓,以迄19世纪近代文明之洗礼,各个阶段皆保存下来一些古迹。然而由于天灾人祸频繁,同一地点常有前世今生的建筑存在,今天犹可见到的建筑物可能并非*具代表性的,但透过考古学家及历史学者的诠释,仍可以建构一篇连续的“台湾史”。
归结起来,台湾古迹的各种类型实际上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并有发展的特质,当外来的文化力量较强、延续时间较久,相应的古迹数量与文化积淀也较丰厚。从明郑时期到清代的两百多年中,闽粤汉人入垦台湾岛的平原地带,并与少数民族通婚,宅第、寺庙增多,建筑质量也较高。甚至到了日据时期,随着社会与经济之嬗变,台湾的寺庙建筑形塑出自身的特质,表现出细致多彩的华丽风格。庶民生活的市镇、街屋,因接触世界各地的现代运动,而融合了西洋与日本特色,虽然也许反映了殖民色彩,但无疑也形铸了新的本土特质。
台湾在日据时期曾依《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进行纪念物的指定,可谓台湾“指定”古迹之始。至1982年正式公布实施文化资产保存方面的规定,又于1984年发布施行细则后,台湾及福建金门、马祖的古迹得到了正式保护。古迹的相关内容、指定方式亦有明确规定,才使古迹保护渐趋稳定,古迹的重要性逐渐为台湾人民所认识。文化资产保存的规定历经七次修订,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引发各地建筑物受损,抢救具有保存价值的构造物的问题,导致2000年调整古迹分级,并增加历史建筑一类,使保护范围扩大,这是影响*大的一次修订。近年又针对紧急状况的暂定古迹概念,提高提报的方便性,以及明确奖罚等,修增条文,期待给予古迹更大的保护伞。台湾及福建金门、马祖有各类古迹1039处(依据文化资产机构网站公布的信息,时间截至2023年12月),也有许多历史建筑、聚落和文化景观等类型也得到登录。
回顾台湾地区的古迹,我们应该采取文化平权的态度,不同时期的不同族群所留下来的古迹,在台湾文化史上的价值是无分轩轾的。我们可以想象一块黑板,不同老师写的字,会在不同课上被擦掉重写;我们现在看到的古迹建筑物,就是*后那一次没擦的黑板!虽然没有人可以凝结任何建筑物,但至少可以延长它的寿命,让子孙能看见人类在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多元的古迹类型,可以丰富台湾的文化内涵,从而为后代所共享。
本书第*版就是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一个月后出版的。那一年我们看到许多优美的、有价值的老建筑毁于一旦,心中的不舍与耗时年余完成的书籍问世的兴奋心情复杂交织,也算是对“世纪浩劫”的一种纪念吧!
古迹是立体的历史书写。本书的撰写方式,系以观察与认识入手,在古迹与读者之间构筑桥梁,希望透过归纳与分析,引领读者登临台湾的文化殿堂。我们选择古迹中占比高、特殊性强的二十余种类型。其中少数民族聚落因文化多样、个人研究局限,在撰写上难度*大,故只能摘要简述,成果不足,望读者见谅。
《古迹入门》初版迄今二十余年,其间伴随台湾地区社会环境的变革,古迹不仅在数量上有数倍的增长,在保存观念及类型上也有多元的发展。为了让这本书继续在读者与古迹间扮演桥梁角色,本次增订版针对台湾古迹现况,于“观察篇”增加近年指定数量较多的产业设施、日式住宅及桥梁三类,于“认识篇”增列日本式建筑,于“形成篇”将时间轴拉至战后初期,以便给读者提供关于台湾古迹更全的面向,建构较完整的台湾地区历史;并希望以“走游篇”帮助爱好者脱离网络辖制,实际亲临古迹现场,欣赏它、体验它并爱护它,这是我们撰写此书的由衷目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