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 : 陈烟桥传
  • 和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 : 陈烟桥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和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 : 陈烟桥传

正版全新

27.07 4.0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浦东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超南,陈历幸 著

出版社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8756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470页

定价68元

货号1543530

上书时间2024-05-10

就是爱看书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    名】 和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 : 陈烟桥传
【书    号】 9787547508756
【出 版 社】 中西书局
【作    者】 陈超南,陈历幸 著
【出版日期】 2015-08-01
【开    本】 16开
【页    码】 470
【定    价】 68.00元

【编辑推荐】 
陈超南、陈历幸所*的《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陈烟桥传)》从木刻、版画等艺术创作及美术理论、艺术教育等方面,再现了陈烟桥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本书视角新颖,木刻创作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历史叙事与传主艺术生涯相结合,传主与木刻家群体相联系。从一个重要的木刻家看木刻运动,又从木刻运动看中国社会变革。

【内容简介】 
陈超南、陈历幸所*的《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 的艺术家(陈烟桥传)》以陈烟桥的人生经历和艺术 生涯为主线,同时旁及同时期宋庆龄、鲁迅等政治、 文化人物与木刻艺术者的密切关系,试图以陈烟桥的 个人经历为切入点,为因种种原因而鲜为人知的早期 木刻学徒的情况做一定的资料补遗和历史再现。

【目录】 
前言
第*章  美术志向
  客家人的后裔
  勤读勤练
  又赴上海
第二章  鲁迅教诲
  初识木刻导师
  左翼美联
  此起彼伏的木刻组织
  向鲁迅请教
  鲁迅的助手
第三章  毕业前后
  野穗社与《木版画》
  两次被捕
  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办地下油印画报
  抗婚、代课与缘分
第四章  重返上海
  “守望”相助
  “一二一九”运动的木刻与宣传
  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鲁迅逝世之后
第五章  全面抗战
  “八一三”的木刻漫画宣传与抗日慰劳
  在香港的救亡活动
  第*本著作:《抗战宣传画》
  创作《人民战争》一书的木刻插图
  赴重庆任育才学校绘画组主任
  撰写《鲁迅与木刻》一书初稿
  在《新华日报》任美术科科长
第六章  颠沛流离
  辗转回故乡
  在抗战木刻的中心桂林
  撰写《艺术与社会》一书初稿
  又到重庆
第七章  再返上海
  “全木协”的成立与“八年木展”
  “八年木展”之后的“全木协”
  抗战胜利后的若干艺术与社会活动
  木刻家们在周公馆
  为《文萃》、《群众》创作漫画、木刻
  “《文萃》案”中
  “《文萃》案”之后
  迎上海解放的宣传
第八章  新美术工作
  第*次全国文代会及其后的新局面
  撰写《新中国的木刻》一书
  华东文化部美术科科长
  大众美术出版社主编
  上海美术事业的改造
  华东地区民间美术调查和全国美展华东作品观摩会
  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与华东美协的工作
第九章  政治运动中
  “胡风集团”的牵连
  纪念鲁迅和新兴木刻运动的相关活动
  “反右”中的书面发言
  “反右”后的思想反复
  一次别开生面的下乡体验活动
第十章  广西十二年
  广西艺专美术系的创办和广西美协的诞生
  人民大会堂广西厅大幅装饰画的创作
  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
  木刻师生情
  发扬民间民族工艺品的优良传统
  在艺术创作理论上的不懈探索
  “雅与俗”大辩论
  “文革”劫难迫害致死
尾声
  一波三折的“平反”
  遗泽的阐扬
  评价与追思
  附:陈烟桥著述概览(以公开出版或发表者为限)
后记

【文摘】 
客家人的后裔1912年1月4日(农历则为前一年辛亥年的十一月十六日),陈烟桥出身于广东省东莞县观澜乡牛湖村(也作“鳌湖村”,现属深圳市宝安区,称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俄地下(也作“鹅地吓”)客家人族群中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他原名陈炳奎,学名陈希荣,以艺名陈烟桥行于世,还用过李雾城、米启郎等笔名。
  观澜乡的陈氏客家人属于“江州义门陈氏”的一个分支,源于河南颍水一带,当地是舜的子孙被封为国君的“陈国”的所在地,由此而得姓。据传,江州义门陈氏的一世祖陈阔在唐朝因避武氏之乱而定居龙朔州仙游,成为义门陈氏的开基始祖,他曾担任过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义门陈氏”家族名称前冠有的“江州”称谓由此而来。经二代后,义门陈氏迁居德安。至北宋初年,因家族成员生子众多,严格的家法与宗训逐渐确立起来。他们建造围屋集中居住,人口日益繁盛,造成与当地人之间越来越多的利益冲突,由此也引起朝廷的不安。宋仁宗遂准备将义门陈氏拆分为若干支族,并让包公来处理此事。皇帝之所以指派包公,不仅因为他清正廉明,而且还因为他的夫人也来自义门陈氏家族,如果不断壮大的义门陈氏家族对朝廷产生威胁,包公自然也难逃干系。包公接到这项棘手的任务后,一开始颇为踌躇——此事关涉自己的家庭,如果完全由自己决定如何拆分义门陈氏家族,则无论做得多公正,也会有人议论其心存偏私。不过,包公毕竟是包公,很快就想好了妥当的办法。他命人将一口能够寻找得到的*大的铁锅用粗绳悬在半空中,而后召来义门陈氏阖族人等,当众宣布:这口铁锅摔在地上后成为多少片,义门陈氏家族就应分为多少支,各铁片所分布的方位则是各支族迁徙出去的方位,此乃天意,不可违背。包公说完,随即挥刀割断粗绳。但见巨大的铁锅从半空中呼啸而下,在地上砸得粉碎。经过清点,碎铁片有近百块。就这样,义门陈氏家族按照这个数字被拆分为近百个支族,并按照各铁片所分布的方位离散于整个中华大地之上。这其中向福建迁徙的一支,经过若干代后,在“振芹公”率领下,迁移到广东惠州、东莞、宝安一带。
  “振芹公”由此成为义门陈氏广东分支的开宗始祖。
  ①广东的乡镇大多依河湖而立,水源不仅滋润了鱼米、瓜果、蔬菜,而且提供了人群集聚繁衍的便利。
  传说“振芹公”避难来到观澜,遇仙得救,又为宛如翠湖仙境般的风景所吸引,虽伤愈归家,终念念不忘仙人救命之恩和观澜水土之美,便带领族人到此谢恩和开垦,形成了观澜乡牛湖村。
  观澜乡的陈氏客家人来源的传说,不管包含有多少真实成分,其暗合了客家人族群经“五胡乱华”至宋室朝庭退居南中国而多次南迁,辗转江西、福建、广东一带的历史,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悬釜析族、避难遇仙的故事只是将这一支陈氏客家人逐步定居牛湖的历史以民间传说的方式加以表述而已。历史上,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途经各地,始终是以一种“客居”的方式生活,常受当地人的抵制,并引起矛盾(即所谓“土客相争”),难以成为真正的当地人。“客家人”的称谓中包含着中国的历史变迁、文化重心转移以及流动迁徙人口与当地人如何相处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广东南部毕竟地少人多,这不仅制约了人群生活与发展的空间,也成为当地“土客相争”的重要诱因。好在观澜近海,为生性不愿苦守一地、希望通过迁徙寻找福地的客家人提供了梦想的机遇。自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以来,观澜人中走向南洋甚至远赴美洲的人不少。这是观澜人谋取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方式,以至成为一种当地的传统,观澜乡的每户人家都有海外的亲人。当然,梦想到海外发展容易,渡海远行却首先需要一笔为数不少的费用。事实上,观澜人大多是通过当时流行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卖猪仔”的方式(即以为出资购买船票者无偿劳动五年至七年为代价)到达海外,先站稳脚跟,再靠日后的努力自谋出路。
  陈烟桥对自己的家世曾有如下简要的说法,虽然其语汇中带有若干“批判”色彩甚强的时代印记,但也在相当程度上准确地传达出他的家庭对于他个人的切实影响:我于一九一一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出生于东莞县观澜乡鳌湖村,父亲与四个叔父都是旅外华侨。父亲先旅荷属东印度(陈按①:今印度尼西亚),后旅英属牙买加,经营小本生意。……我幼时至十一岁为止,受父亲的影响较大(我十一岁后他就到牙买加去了)。他非常关心子女的健康和学习。他为人怕惹事,情愿自己吃亏,不肯与坏人坏事斗争,因此人缘很好。约在1918年前后,他被乡一中中产阶级的商人推举,在合股的织布组合里当过经理,因对业务开展还有点贡献,同时因.对贫苦织布户照顾比较周到,曾普遍地得到乡人尊重——这给我印象很深。②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